Joseph.Yang wrote:
重點在於溢流勢必發生
這句話才是重點
馬太鞍堰塞湖在七月份成形以後,8月初就已經有基本的數據
所以
8/13陳駿季宣稱沒有立即的危險 - 因為當時的水位距離壩頂滿水位仍然很遠
並且,依照農業部的預估,在沒有豪雨的情況下,馬太鞍堰塞湖在10月份也會發生溢堤
8/23陳駿季在立法院回應民眾黨立委的質詢時,明白表示「只會溢流,不會潰堤」,理由是壩底超過1.5公里 - 這代表陳駿季認為的潰堤來自於「管湧」,而壩底1.5公里相當寬,發生管湧機率低
所以,基於這兩次的回應很清楚:
1. 農業部在八月份就知道壩體結構的尺寸數據
2. 農業部知道堰塞湖的壩頂高度以及預估的最大容水量9000萬噸
由農業部專責單位過去處理其他堰塞湖的經驗與相關紀錄得知,農業部知道「溢堤會造成下切」,所以會造成堰塞湖的消亡。
那麼,農業部部長陳駿季在8/13、8/23的說明,以及林保署在9/20、9/21的通報單,為何不斷強調「馬太鞍堰塞湖只會溢流,不會潰堤」、「通報疏散範圍690人」?
就是因為他們自始至終都沒有認真評估「壩頂溢流對壩體的破壞程度」
說穿了,農業部部長在事前根本沒有考慮過「9000萬噸容水量的馬太鞍堰塞湖,如果發生潰堤,對下游的破壞程度」
李鴻源團隊的模擬重點就不同,重點放在「壩體結構受到破壞後,對下游的損害規模和範圍」
溢流一定會發生,而堰塞湖只要發生壩頂溢流就會因為下切造成壩體結構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