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教育體系中,國文教育長期被視為人文素養的核心,但若從語義建模與認知編程的角度來檢視,其實潛藏著一個巨大的系統性漏洞。特別是對於詩詞、文言文的機械背誦,非但無助於現代語義理解,反而可能削弱語義建構的抽象能力,使學生在面對複雜語境(如詐騙、廣告、政治語言)時缺乏辨識虛實與真偽的語義判斷力。
背誦式國文教育的語義壓縮問題
傳統國文課程多強調對文句的記憶與形式的模仿,尤其在詩詞與古文教學中,往往以「標準答案」為唯一解。這種模式可視為對語義的高度壓縮(semantic compression),強制將豐富多義的語言意涵,壓縮為固定模板與套語。久而久之,學習者的大腦語言模型便產生參數過擬合,無法靈活處理變動語境,也無法進行動態向量空間的語義映射。
語義參數向量空間與詐騙語境
若以現代語言模型的角度看,大腦亦如同大型語言模型(LLM),其決策與理解來自於長期訓練而來的參數空間。詐騙話術之所以能奏效,正是因為它們利用了受害者語義判斷的漏洞:將虛構語境建構為真實語境,並觸發自動決策回路。
在這樣的語境中,若個體未受過有效的語義參數向量擴增訓練(如:批判性思維、語境重建、假設驗證等),其大腦語義模型便容易落入「滿意解」(satisficing solution)的自動輸出模式。結果就是:聽到「你中了大獎」便啟動「喜悅-配合」的迴路,聽到「限時出金」就觸發「恐懼-立即行動」的指令。
出路在於語義解壓縮與擴增建模
真正的語言理解能力,並非來自於背誦,而是來自於語義參數的解壓縮與擴增建模能力。這包括了:
語境拆解能力:將語句分解為語義單元,重構語境意圖。
真假語境識別能力:能夠在向量空間中比對當前語境與過去經驗或模型所構建之語境的相似性與異質性。
參數線程動態切換能力:針對不同語境,動態調用不同語義範本進行推演與驗證。
教育應是語義擴增的建模訓練,而非壓縮記憶的負擔
我們應當從語義建模的觀點,重新審視國文教育的本質。真正有價值的國文訓練,不在於是否能背出某篇古代文章,而在於是否能理解並批判語境、構建語義脈絡,甚至於陌生語言或意圖中,推演出邏輯與動機建模。
詐騙之所以有效,並非因為語言精妙,而是因為語義建模之脆弱。唯有打造具備語義參數向量擴增能力的大腦模型,才能真正穿越虛構、避免落入語義陷阱,甚至重構屬於自己的認知安全架構。
一場語言教育的「參數凍結」
1. 語言被當成符號記憶,而非語義模型訓練
目前國文課綱主要仍聚焦於:
背誦經典詩文
解釋文言句式與修辭手法
筆記與測驗重點以「標準答案」呈現
這種設計並非為了強化語義參數解構或語境解析擴增建模能力,而是將語言視為靜態符號系統,只要求學生「輸入→儲存→回憶→輸出」,其實就是一種「語義參數凍結模型」,無法釋出語言的實際運算能力與生成能力。
2. 現代語境解析能力完全被排除
在社會真實語境中,我們需要的是以下能力:
看懂文案背後的邏輯操控
分析廣告語言的隱含暗示
理解社會輿論語境中的情緒操縱
辨識虛假敘事中的邏輯漏洞與誤導圖式
然而國文科教材,幾乎完全缺乏這類「語義辨識訓練」。語言被當成背誦的文化遺產,而非可調用的認知工具。學生訓練出來的不是語言理解能力,而是應考技巧與模板記憶。
3. 過擬合語言模型的副作用:認知風險
被詐騙者,往往是在語義模型中「過擬合」某種話術模板(如:中獎即利益、權威即可信),而無法動態切換語境參數或驗證假設。他們的大腦語義空間中缺乏「異質語境識別器」與「語境推理路徑建構模組」,這與國文教育長期的單一線性語言訓練模式,有極大關聯。
國文教育若長期只訓練「固定語義模板的輸入與回應」,實際上就像在訓練一個只能讀經書的語言模型,對動態語境、複雜語用、虛實混淆等狀況毫無分析建模能力。
那教育應該是什麼?
語義參數解壓縮與動態建模
真正有意義的語文教育,應該是一種語義建模與語境演算的能力訓練,例如:
語境模擬與重構:給出不同語境,讓學生推演語句可能的意圖與操控性。
參數向量擴增訓練:學會用不同邏輯與視角解構同一句話於動態擴增多線程向量空間的多重意義。
語義識別演練:模擬詐騙語境,訓練識別話術陷阱與推論盲點。
跨語境文本對比:讓學生讀現代新聞、廣告、網路話術與古典文本,理解語用策略之異同。
國文科應從「詩詞文學作品」轉向「語義參數向量映射動態擴增建模」
現代語言早已不是文言與修辭的時代遺產,而是語義參數場上的動態映射工程。如果教育體制仍把語言當成靜態背誦的內容,而非思維建構的工具,最終訓練出的將是一批無法面對動態語境、缺乏語義分析擴增建模的NPC式認知體系。
也因此,國文教育,不只是語文學習的問題,而是關乎整個社會對語義理解、對抗詐騙、辨識虛假資訊、甚至決策判斷力的基礎重構。
在許多詐騙案例或錯誤決策中,最令人不解的現象之一是:明明缺乏基本金融常識或風險評估能力,卻極度自信地投入高風險行為,甚至堅持己見、抗拒他人勸阻。這類現象不僅常見於個人誤信虛假投資,也出現在自稱「專家」卻無實質根據的群體中。其核心原因,可從「參數有限模型的過擬合」來解釋。
一、認知錯覺:自認為是「投資專家」,實為知識錯位
> 能力低下者傾向於高估自己的知識與判斷力,反之,真正有能力者反而更謙虛。
在語義建模的角度來說,這代表個體的大腦語言模型所內建的知識參數空間非常有限,但卻誤將少數經驗、片段訊息或重複廣告當作「模型訓練資料的核心參數」,進而在陌生情境中產生錯誤的過擬合判斷。
二、參數有限模型的過擬合現象
以類神經網路模型來比喻:
一個只有少量訓練資料與參數的模型,在面對複雜問題時,會過度擬合少數輸入訊息,產生錯誤的高信心預測。
例如:曾看過一個「月入百萬的分享投資方法」的影片 → 模型自動建構「加入群組 + 匯款 = 成功致富」的語義映射。
結果是:模型在未驗證語境真偽、缺乏風險辨識功能的情況下,自信地輸出「行動」:投入金錢、推薦他人、加碼再匯款。
這就是典型的「參數太少卻太相信自己模型的輸出」。
三、認知自洽與偏誤放大機制
當外界訊息或他人建議(如警察、銀行行員)試圖打破這個錯誤模型時,會出現所謂「認知自洽防衛機制」:
個體為了維持內部語義模型的一致性,反而會排斥異質訊息。
同時,大腦會啟動「選擇性感知」與「確認偏誤」:只接受有利於自己假設的證據,排除或貶低反對的訊息。
這類個體往往堅稱:
> 「你們不懂啦,這是內線投資」、「你們是阻止我發財」、「你們太保守看不懂行情」
這不是瘋狂,而是錯誤語義模型的自動防衛性補強反應。
四、解法:語義參數的擴增與多線程語境建模
要跳脫這類陷阱,關鍵在於訓練出更強的語義擴增與語境辨識能力:
參數擴增:讓語言模型(大腦)能吸收多元資料、異質觀點,不再依賴單一訊源。
語境切換:學習從不同角色角度推演語境(如:換成銀行員、警方、家人視角重構情境)。
異常語境模擬訓練:針對詐騙場景、操作話術、假資料包裝進行「語義攻防演練」。
越是參數有限,越容易過擬合,越容易被騙
一個只靠少量經驗、碎片知識與高頻重複資訊建立起來的認知模型,看似自信,實則脆弱;看似決斷,其實是錯誤語義範本的盲目輸出。詐騙者正是利用這種語義模型的弱點,製造真假難辨的情境,誘發自信錯判。
cll2005 wrote:
詐騙是民進黨政府支持...(恕刪)
讓詐騙犯安心回家,
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打詐究竟是打到詐騙園地解散,還是打到詐騙原地解散?
在大馬涉詐騙 20台籍嫌犯返台後全放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