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打臉 wrote:
死!
當年若不是歐美日韓包括台灣大舉投入資金、技術、knowhow,大陸能有今天?
搞逆向工程,靠山寨起家,敢自詡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
別人都沒有智慧財產權,就只有你們有智慧財產權。
貌似兄台忘了台湾当年是怎么起家的,也忘了日本是怎么起家的,更是忘了美帝是怎么起家的,你的这些话自己脑子转转就可以,说出来就成傻蛋了。
1950-1980 年代是俗稱的台灣經濟奇蹟,台灣走的是後發工業國家的道路。透過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產業全球化,跨國公司在全世界尋找成本更低的生產基地。台灣憑著廉價的勞工和生產線,以加工出口的工業帶動經濟發展。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台灣的另一個名字是「盜版王國」,台灣企業模仿先進國家的技術,製造更加物美價廉的產品、打開市場。
其實,這段被美化成「台灣經濟奇蹟」或是「台灣經驗」的時代,並沒有特別出奇。翻開歷史,許多如今的世界經濟強權大國,也都曾走過這段道路:
以如今的新創大國美國為例,也有段盜版和模仿的黑歷史。
在美國工業史上,有一個人叫塞繆爾 ‧ 斯萊特,美國總統傑克遜曾稱其為「美國工業革命的奠基者」,但他其實是個英國人。斯萊特剽竊了當時英國領先全世界的阿克萊特水力紡紗機,偷渡到美國,將技術帶給了美國人。
1790 年,在斯萊特的幫助下,美國人成功的複製出了阿克萊特紡紗機,並開始在紡紗領域與英國競爭,也拉開了美國工業革命的序幕,讓美國實現後發國家的工業化過程。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美國製造的產品也只是仿英國、粗製濫造的偽劣產品。
不只美國,其他後發工業國家其實都走過類似的道路。
譬如說「德國製造」在現在是品質保證的代名詞,但早在 19 世紀中期的時候,德國企業家被英國人稱為是卑鄙的工業間諜,德國人靠著山寨和剽竊仿造英法美等國的產品,並依靠廉價銷售衝擊市場。英國人甚至在 1887 年通過了侮辱性的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德國產品都須註明"Made in Germany"用來區分劣質的德國貨。
日本也是一樣的,雖然現在日本製造就是品質和設計的保證,但在 20 世紀的中葉,日本人也是抄襲英美德國的產品,提供更廉價的仿製產品。歐美市場對於日本製造業的輕視,我們在 1990 年的電影《回到未來III》還可以看到:主角正在維修一輛故障的超時空汽車,發現是一個日本產的電子元件壞了,釋然道:「難怪這線路不行,日本造的。」
拳打南奴白鸟头,脚踢无脑AZB!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