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台灣該進口中國疫苗~匈牙利官方認證比輝瑞疫苗好太多

herblee wrote:
腺病毒載體疫苗


不是PO了一堆,抓一抓英文文章以為人家看不懂就有道理,
再多的垃圾還是垃圾,人家文章完整,你斷章取義出來同樣是垃圾,
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個技術也不新,
對岸也沒做過原子彈氫彈不是也搞出來了,
你的邏輯就是第一個弄出來才不是仿,後來的全是仿,
那台灣不管啥東西都是仿到天涯海角去了,連用的語言都是仿對岸的

老在說有效率,一直在50%上作文章,人家怎麼統計的要不要去研究一下,
還一直扯巴西,人家接種率如何你知道嗎?
看看德國要啥疫苗就有啥疫苗,公衛體系也都很健全,
現在每天確診人數還不是都破萬?
疫苗要大規模接種才有效果,至少要全體國民70%以上,
這是科學道理,我想你大概也不懂,就只單會看數字說故事。

疫苗是和病毒在戰爭,不是疫苗互相競爭,
更不是為了你這種人拿來說嘴用的~~
BigMac4Diet wrote:
你在鬼扯個屁,腺病毒載體並不是什麼獨門技術,腺病毒載體應用在疫苗上已經有超過40年歷史了,腺病毒就是廣義的一般性感冒致病原(之一),自然界大多數人類腺病毒感染症狀輕微甚至無感。

您所謂 鬼扯 ? 屁? 卻都是有科學期刊報告數據 ,有新聞通訊社報導來源,
這屬於"穢言謬誤Abusive fallacy"說?這不過是表示自己的非形式邏輯錯誤而已

腺病毒載體應用在疫苗上已經有超過40年歷史了?
40年前 , 就是 1981年 ? 有那一種 腺病毒載體疫苗 ????
這種說法是將 腺病毒與其它病毒混為一談
這種說法是將 實驗室內盆培養皿的轉殖說成了 "疫苗"

不先有實驗室 培養皿內的轉殖? 不先有將目的基因匯入宿主受體細胞基因中?就能一步登天變出"疫苗"??
1976年保羅·伯格使用了一種含有來自噬菌體λ的DNA的嵌合SV40病毒來感染實驗室培養皿中的猴腎細胞。
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含有標記基因的逆轉錄病毒載體已用於標記細胞,並能夠追踪其在生物體內的發育。
最早是SV40病毒 , 其後 是1980年代 逆轉錄病毒
1982年使用牛痘病毒作為瞬時基因表達載體。怎麼會直接跳躍到 腺病毒 ?
治療性逆轉錄病毒載體的首次臨床試驗於1990年進行。
腺病毒 和 逆轉錄病毒中的慢病毒不同 , 腺病毒DNA不會整合到基因組中,並且在細胞分裂過程中不會複製。
在1992年腺病毒AdVs首次在人類體內用於的基因治療,在患有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患者的肝細胞內成功地轉移和表達了α-1抗胰蛋白酶(A1AT)cDNA
1993年4月16日,一名23歲患有囊性纖維化的純合子CFTR的ΔF508突變基因的男子 ,是第一個人類在經歷體內基因治療與E1的管理- E3 -重組腺病毒載體編碼正常人CFTR cDNA連接至鼻上皮。
在2000年代初期,默克藥廠開始生產一種混合價疫苗產品,該產品由三種表達5種HIV-1蛋白的Ad5的載體所組成。
腺病毒就是廣義的一般性感冒致病原(之一),自然界大多數人類腺病毒感染症狀輕微甚至無感。
這句話和前面 腺病毒並不是什麼獨門技術,? 完全沒有關聯
腺病毒 和 腺病毒載體根本就是兩回事
腺病毒載體,在第一代中刪除了E1和E3區域,E1是腺病毒複製所必須的,E1的缺失使其不能自身複製,只能依靠包裝細胞提供的反式互補進行複製擴增,以此保證腺病毒的安全性。

已知腺病毒E3基因表達的蛋白能對抗宿主的抗病毒防禦系統,E3區的去除能減少宿主的體液免疫反應。因此,在不影響腺病毒E3區域的情況下,部分或全部被去除。E1和E3區的這些缺失允許腺病毒載體能插入兩個其它獨立基因的更大序列(最大8 kb)
在第二代腺病毒載體中刪除了E1,E2,E3和/或E4。最新的腺病毒載體稱為輔助依賴性腺病毒載體。
此種"腺病毒"被稱為複製缺陷型病毒,因為它的一些必需基因被刪除,並被編碼棘突Spike蛋白的基因取代。接種疫苗後,腺病毒載體進入細胞並釋放其基因,該基因被轉運至細胞核。之後,細胞內轉錄成mRNA,然後翻譯成蛋白質。

載體根本和原始的腺病毒完全不同 , 這種誤解屬於一種素材謬誤Material fallacy, 將兩者混淆 ?

BigMac4Diet wrote:
AZ的技術要點主要是在於牛津大學的可感染人類的黑猩猩腺病載體首次大量使用。牛津在黑猩猩腺病毒研究有多年經驗,篩選出幾個比較安全的腺病毒株(黑猩猩的普通感冒病毒),並為自己研究的黑猩猩感冒病毒株註冊了一缸子專利;但是畢竟其研究仍未周延,跨物種感染有可能引發人體未知的免疫反應,目前罕見的血栓反應就有可能是一項。

可感染人類的黑猩猩腺病載體?
黑猩猩病毒為何會感染人類 ? 如果是這樣, 這就不是黑猩猩病毒了, 而是人類的病毒
完全打破種別界限 ? "species barrier" ?
載體只是載台 , 不會在人體複製變出更多病毒 , 不是"感染infection" , 不是載台變主角 ?
跨物種感染 ???這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嗎 ???

早在2006年 就發現 腺病毒會引發血小板減少症
Othman, M., A. Labelle, I. Mazzetti, H. S. Elbatarny, and D. Lillicrap. 5 December 2006.
Adenovirus-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the role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 and P-selectin in mediating accelerated platelet clearance. Blood.
對於引發血栓的相關研究已發表於預印本平台《Research Square》,目前仍待學術同儕審核。
Greinacher的研究團隊利用動態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超高解析度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進行研究,並指出血栓的發生,可能和血小板因子-4 (Platelet factor 4)蛋白抗體的引發機制,以及疫苗使用的穩定劑成分「乙二胺四乙酸」(EDTA)有關。
完全與 "跨物種感染" 無關

BigMac4Diet wrote:
基因修改疫苗的開發時間並不需要很久,因為基因編輯技術在最近10年有飛躍式進步,真正花時間的是驗證有效性與安全性。

1676 年,牛頓曾經說:「如果我能看得更遠, 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些分子生物學 是一步一腳印 , 全都是前人的足跡

BigMac4Diet wrote:
AZ此番疫苗速度快,是因為疫情前幾年,牛津試驗性用黑猩猩腺病毒載體開發了伊波拉病毒(只備存了數千劑,並未使用),正好將開發經驗快速授權給AZ,BNT的狀況也類似。而史波尼克的速度快則是因為俄羅斯在2期試驗階段就開始授權緊急使用了, 人類腺病毒載體以安全的角度沒什問題,最多就是效用不理想而已。而AZ用黑猩猩腺病毒載體,此前從未大量使用,就沒這個膽不等3期做完,

不知道這些臆測 那裏來的 ?
總部設在牛津大學的Oxford Sciences Innovation牛津科學創新 可不是這樣說
https://www.oxfordsciencesinnovation.com/news/the-backstory-vaccitech-and-its-role-in-co-inventing-the-oxford-covid-19-vaccine/
背景:Vaccitech及其在共同發明牛津COVID-19疫苗中的作用
2020年11月23日
今日(11月23日),牛津大學與阿斯利康(AstraZeneca plc)合作宣布了第三階段中期試驗數據,顯示其候選疫苗ChAdOx1 nCoV-2019安全有效地預防了COVID-19,並提供了高水平的保護。

這種疫苗基於數十年來的深入研究,易於分發和管理,在未來數月和數年內將發生變革,為全球挽救生命提供潛力。

我們為我們的投資組合公司Vaccitech,牛津COVID-19疫苗的共同發明者以及牛津大學的詹納研究所以及在數十年的研究使之成為可能的傑出牛津學者而感到自豪。

Vaccitech的創始人Sarah Gilbert教授和Adrian Hill教授是疫苗技術的真正開創者。負責創建Vaccitech的ChAdOx平台和MERS疫苗,使牛津大學的科學家能夠快速做出反應,從而在數月而不是數年的時間內,為一種新型傳染病(COVID-19)創造了一種安全有效的疫苗。

2019年12月,中國武漢市官員報告了首例人類COVID-19病例。僅一個月後,即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在短短的幾個月內,一小群病例迅速演變為全球性大流行,並改變了我們所知道的生活。
然而, 在幕後,牛津大學的學者多年來一直在為這種情況做準備。

2011年,《國際衛生條例》審查委員會宣布:“世界應對嚴峻的流感大流行或任何類似的全球性,持續性和威脅性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作出反應的準備不足。”

三大疫情-2002年的SARS,2012年的MERS和2014年的埃博拉-加劇了全球大流行的威脅,並再次明確表明需要投資疫苗研究。不幸的是,直到目前這種大流行之前,疫苗研究的資金一直不足。大多數研究是在大學進行的,並且完全依靠公共資金,而私人資本則不願投資。
但是在OSI,我們專注於解決世界上最棘手的問題,並確保牛津的世界領先科學走出實驗室,進入全球舞台,在世界舞台上產生真正的影響。
This investment enabled the development of vaccines for known pathogens (e.g. MERS) and vaccine platform technologies that would allow us to move at pace when faced with an unexpected or novel infectious disease, for example COVID-19.

這項投資使針對已知病原體(例如MERS)的疫苗和疫苗平台技術的開發成為可能,使我們能夠在遇到意外或新型傳染病(例如COVID-19)時迅速發展。


因此,目前正在進行人類試驗的50種候選疫苗中,只有一種而不是其中的兩種來自牛津的研究和來自我們自身投資組合的公司,這並非偶然。

這就是Vaccitech,其創始人及其在共同發明牛津COVID-19疫苗中的作用的故事。

BigMac4Diet wrote:
俄國選用的是2種人類腺病毒(2劑的載體不同),這些病毒被研究的很透徹,安全性更高,只不過部分人可能已經感染過而具有該腺病毒抗體(人類一生大概會感染200種感冒病毒),而導致疫苗效能降低,而這正好就是牛津的強項,試想有幾個人一生能碰到一隻感冒的黑猩猩,還被它感染?

安全性更高? 您不知道感染腺病毒會引發血小板減少症 ?
幾個人一生能碰到一隻感冒的黑猩猩,還被它感染?
根本完全混淆 ? 黑猩猩腺病毒 VS 黑猩猩載體腺病毒
載體病毒 的 E1 區己經除去 , E1的缺失使其不能自身複製,要如何感染 ???
感染infection的 multiplication複製 → host tissues reaction宿主器官反應 →infectious agents and the toxins產生感染體及毒素 ? 在 載體病毒 發生了嗎?

Vaccitech的創始人Sarah Gilbert教授和Adrian Hill教授是腺病毒載體疫苗技術的真正開創者。負責創建Vaccitech的ChAdOx平台和MERS疫苗
《說文解字.人部》:「仿,相似也。」《晉書.卷一○一.劉元海載記》:「吾昔從邯鄲張冏母司徒氏相,云吾當有貴子孫,三世必大昌,仿像相符矣。」
《舊唐書.卷六三.列傳.封倫》:「自秦、漢帝王盛為厚葬,故百官眾庶競相遵仿。」元.劉壎《隱居通議.卷二九.地理.新豐建立》:「立為新豐,并徙舊社,放犬羊雞鴨于通衢,亦競識其家,似此即是仿效故豐街巷市井居民也。」 效法、模仿。

不是仿製 , 難道 俄國是原創 ?

況且
只不過部分人可能已經感染過而具有該腺病毒抗體(人類一生大概會感染200種感冒病毒),而導致疫苗效能降低,而這正好就是牛津的強項,試想有幾個人一生能碰到一隻感冒的黑猩猩,還被它感染?
有很多人對人類腺病毒有抗體 , 對黑猩猩腺病毒沒有抗體 , 若以人類腺病毒為載體, 很快就被免疫系統識別而摧毀, 如何有時間讓B細胞去產生抗體 ? 又怎麼可能俄國Sputnik V 效果最好 ????
您自承導致疫苗效能降低 , 所以您這不正是反對樓主所題及的 報告所見,俄羅斯衞星-V疫苗的表現最好????

BigMac4Diet wrote:
你這樣通篇鬼扯,散布不實疫情資訊,不怕法律責任上身嗎?

以上種種都有依據 , 您卻說成 通篇鬼扯?散布不實疫情資訊?
通篇鬼扯?這屬於"穢言謬誤Abusive fallacy"說? 這不過是表示自己的非形式邏輯錯誤而已

反而您所說 和 資料顯示 完全相反
herblee wrote:
40年前 , 就是 1981年 ? 有那一種 腺病毒載體疫苗 ????


世界第一個正式發表的腺病毒Ad2載體疫苗,發表機構是美國冷泉港實驗室,時間在1981年。你不妨自己去查一查這個實驗室是什麼來頭。 接下去美國搞的各式病毒載體疫苗族繁不及備載,接種方式打的/吃的/噴的都有。

--這樣來說明你前面寫的通篇是狗屁鬼扯,夠用了吧?
BigMac4Diet wrote:
世界第一個正式發表的腺病毒Ad2載體疫苗,發表機構是美國冷泉港實驗室,時間在1981年。你不妨自己去查一查這個實驗室是什麼來頭。 接下去美國搞的各式病毒載體疫苗族繁不及備載,接種方式打的/吃的/噴的都有。

世界第一個正式發表的腺病毒Ad2載體疫苗 ????
Cold Spring Harbor 實驗室 在1980左右, 是做了一連串 Adenovirus 的基因置換
Cell
. 1981 Apr;24(1):135-43. doi: 10.1016/0092-8674(81)90509-2.
Construction of an adenovirus-SV40 recombinant producing SV40 T antigen from an adenovirus late promoter
重組 SV40 和腺病毒 , 而表現出 SV40 的T 抗原
Cell
. 1981 Mar;23(3):825-36. doi: 10.1016/0092-8674(81)90447-5.
Expression of SV40 T antigen under control of adenovirus promoters
C Thummel, R Tjian, T Grodzicker
在腺病毒啟動子控制下表現 SV40 的T 抗原
這完全都是在實驗室培養皿內的操作, 在腺病毒基因組中, 以各種位置和方向插入的SV40 A基因,重組病毒在接種細胞產生大量的SV40 T抗原,它們與野生型SV40T抗原在結構上沒有區別,並且在功能上等同於D2蛋白。
這算是嵌合病毒 , 攜帶另一種病毒基因A, 表現出另外一種病毒的蛋白質T , 但這還不能稱為 " 載體" vector
是到了1982年, 才有vectors 出現
J Mol Appl Genet
. 1982;1(5):435-46.
Construction of adenovirus expression vectors by site-directed in vivo recombination
C Thummel, R Tjian, T Grodzicker
將外源DNA定位在腺病毒基因組中預先選擇的位點上, 重組為Ad-SVR26 , 被Ad-SVR26感染的細胞中合成T抗原。 這算是最早的載體 , 去感染在實驗室培養皿內養的細胞 ,這根本不能稱為 "疫苗" ?
這個載體還在摸索 promoters 啟動子的階段 , 還在測試是否 基因 A → 合成T抗原 的階段
並不是針對特定的病源的表面抗原(蛋白質), 植入特定病源的宿主體內去產生抗體 , 進而而保護這個宿主?
完全沒有 "宿主" ?
這還停留在實驗室培養皿內 的階段 , 那裏能一步登天? 這離真正的"疫苗"還很遠 ?

只是最早的載體 Vector ,怎麼會說成 是 疫苗Vaccine ?
這是一種 不當錯誤(false analogy)類比

BigMac4Diet wrote:
--這樣來說明你前面寫的通篇是狗屁鬼扯,夠用了吧?

世界第一個正式發表的腺病毒Ad2載體疫苗 ?
1981年只是對 實驗室培養皿內的細胞攻毒 重組後的病毒 ,去表現出另一種病毒的蛋白質
這另一種病毒的蛋白質 只能稱為 "抗原" , 和免疫細胞完全沒有互動 , 根本 不存在 "疫苗"

抬出 Cold Spring Harbor 這麼大的招牌 , 訴諸權威Appeal to authority; 可惜 , 當年完全只是接種在培養瓶內的細胞 , 根本就還沒做到打在宿主身上的疫苗 vaccine
且所謂的載體Vector 是發表於1982年, 此一載體也尚未成為 "疫苗"
和您所謂 超過40年 ? 1981年以前才是超過

以"通篇是狗屁鬼扯"這樣的"穢言謬誤Abusive fallacy"言詞 ? 不過是突顯自己犯了非形式邏輯錯誤而已
herblee wrote:
以"通篇是狗屁鬼扯"這樣的"穢言謬誤Abusive fallacy"言詞 ? 不過是突顯自己犯了非形式邏輯錯誤而已


很高興,經我提點,你果然又去找了一缸子資料。這年頭,網路搜尋誰不會?難的是不知道用啥關鍵字,以及蒐出來的東西看不懂。

但我都不知道怎麼形容你後續這篇自證其偽,與自取其辱的回覆了。一開始就跟你說過腺病毒載體技術應用在疫苗有40年歷史了,現在知道了吧?你經人提點,查了更多資料後,會不會覺得寫蘇聯人的腺病毒載體疫苗要去偷牛津疫苗技術這種說詞是在鬼扯?

看你的回覆,估計你看不太懂那些一缸子你到處剪貼來的東西。但要是真看得懂,建議你不妨多去找些論文來看看。如果對分子生物學發展歷史有興趣,對基因改造技術侃侃而談,卻沒聽過冷泉港實驗室,不知道這是你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

很明顯,你試圖在我回覆的字句中找漏洞,玩辯論對抗技巧,不談內容改談邏輯了。這麼喜歡談邏輯,有沒有聽過"爛蘋果理論"呀?

網路言論,建議你老實講自己的話,不要總想用剪貼一堆自己都搞不懂的高大上東東,來推砌包裝甚至隱藏你自己真正想講的東西,這是標準的偽科學手段,而且容易漏洞百出。

但令人無奈的是,在01這類言論屢見不鮮。其原因大概是多數網友認為所謂言論自由,是不必為自己言論負責,尤其是那些自以為大量"引述""拼湊"不知何來的網路資訊,把自己的言論當成第三者--欣然同意的"整理及轉述不知名的他人言論",試圖規避自己責任。

實際上我提醒你,散佈疫情不實拼湊資訊,是有可能法律上身的。
BigMac4Diet wrote:
很高興,經我提點,你(恕刪)


這位搞笑先生從來不覺得 Quarantine 有隔離的意思

跟他爭事實真的很累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