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吃阿鈣 wrote:
堅決支持愛台灣的民進黨能源政策,
一定要廢核!!
太危險了,
最好明天就把核一二三都停了,
大家一起來用愛發電愛台灣!!
執政黨不會騙我們的!!
國民黨應該派人去中國
看看核廢料願不願意給放
明年選舉就有望了
我比較好奇
核四蓋那麼久了
也經歷國民黨時期
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連國民黨也會害怕
當年立法院可是一黨獨大
nancymy wrote:
企業出走潮反映台灣「四大皆空」
正當政府賣力推銷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之際,傳出台積電等多家重量級企業正考慮或已決定赴海外設廠的消息,其投資金額之大,加總幾為政府基礎建設規模的兩倍。曾幾何時,把「愛台灣」掛在嘴邊的政黨,再也留不住本土企業。這些在國際上受到尊重的台灣企業,要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根竟顯得如此艱難,不得不另尋出路。
僅近一兩個月,傳出將出走赴異地投資的企業,就有四、五家。其中,台塑因六輕擴廠計畫多年來受阻於環評,打算赴美國德州及路易西安那州建廠,投資金額達五千億元。主要原因是,六輕擴廠計畫受阻,整體產能及企業發展計畫發生變化,台塑為了維持競爭力,只能選擇外移至法制和環評較可測的地方。
更受矚目的,則是半導體龍頭台積電考慮出走的消息。其三奈米晶圓廠原本計畫落腳南科高雄園區,卻因擔心政府推動「非核家園」可能導致電力供應不繼,加上南部缺水問題遲未解決,環評也無把握,因變數太多,而將設廠美國納入考慮。這個投資額達五千多億元的計畫,更是一個技術最先進的工廠;一旦出走,對台灣產業的心理衝擊非常可觀。台積電最先進的3奈米製程基地若出走,台灣恐喪失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聚落契機。
除此之外,義聯集團則趁著美國總統川普祭出減稅利多,決定放棄在越南受到耽擱的投資計畫,轉往美國設置鋼廠,第一期投資達五百億元。集團負責人林義守說,在台灣設廠,環評過不了,南向也挫敗,只好布局美國。鴻海集團最近在廣東的投資達兩千多億元,同時,也計畫在美國投資兩千兩百億設置面板廠。另外,日月光則攜手高通,將前進巴西設置南美洲首座半導體封測廠,投資金額為兩億美元。
這些指標型企業選擇出走,原因其實相當接近,都認為台灣缺水、缺電、缺人,環評又有太多不確定性,這「四大皆空」,皆不利企業穩健發展。台灣不缺的,大概只有「亂」,這樣的社會環境與政治氛圍,企業想留在自己國家投資奮鬥,變成難以達成的奢想。
我們且逐項分析這「四大皆缺」。第一,缺水。許多高科技廠商唯已窮盡能力節水,一滴水重複三次使用,但目前政府的水資源經營,仍有許多因素難以克服。以今年春天為例,前兩個月,雲林以南的降雨幾乎掛零,台南地區日前已開始實施限水。水資源如此匱乏,工業若再與農業或民生搶水,勢必受到社會責難,企業如何能放心?
第二,缺電。對高科技廠而言,電力是工廠廿四小時運轉不可或缺的動力,但政府的能源政策卻是高調彈得太多,行動卻跟不上來,弄得險象環生。今年的局面將更險峻,春季應是電力最充裕的時刻,但備轉容量低於六%的「供電警戒」已經超過十天,核一廠二號機組六月將停機,核三又將歲修,供電委實很難樂觀。短期得天天提心吊膽,長期就更得憂心供電,「非核家園」說得容易,走起來步步驚心。
第三,人力。一例一休搞得勞資雙方都被綑住手腳,調度困難,人力成本倍增。更大的問題,是人力補不上來,年輕人不願進工廠,外勞的引進也早已超過上限,仍平衡不了市場的人力荒,但政府迄無對策。
第四,環評。環境評估的初始設計是正確的,但經過政治的操作,卻被扭曲成以「否決計畫」、「醜化企業」為目標,完全走偏。環評的原意,本應是政府協助產業瞭解設廠投資可能遺漏、未計入的外部成本,盡專業的提醒之責;如今變成官府環評操縱准駁大權,高高在上,讓人卻步。若不重新思考環評的設計初衷,重建環評的公信力,不僅台灣難望再期待企業投資,且企業紛紛出走,包括蔡政府的前瞻基礎建設也未必過得了關。
台灣的「四大皆空」,不僅趕走企業,也趕走我們原有的繁榮。這種情景,難道只有企業該憂心?
2017-04-08 聯合報社論(恕刪)
報內社論一例一休導致企業缺工的言論,小弟並不認同,上面的幾家指標企業:台塑、台積電、義聯集團、日月光,在台灣均是肯付出人力成本的企業,並非時時喊著人力成本太貴所以要出走的企業,麻煩是台灣的環保流氓老是假借環保之議題,行勒索之事實,彰化的台化廠被勒令停工後,台中、彰化的空氣還是天天紫爆,有時更比台化廠停工前更糟,雲林的六輕,老被環保人土攻擊是致癌的主因,立論的研究均是每個附近的村莊有多少罹癌比率?真的有比較六輕設廠前後該地的罹癌比率差異?跟台灣同時段的罹癌比率差異?一個六輕及協力廠商至少養活了雲林縣10萬個家庭(先不論營業稅是繳中央還是地方),有些人一直高論著要產業升級,以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來取代基礎工業,鄰近的香港已經是個失敗的例子(立基的貨物交流港的功能,逐漸被上海等地取代),對於一些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企業,只能依靠著便宜人工(一直想開放更多外勞跟壓搾本勞的工時)及減稅政策來換取不等值利潤的慣老闆、慣企業,政府不應該再任由這種企業吸著台灣血而過活,但是一些擁有良好競爭利基跟願意付出等值人力成本的企業(油、電信、鋼鐵的薪資在台灣的確排行在前面,不僅是因為公營事業,民營企業的薪資更高),政府就算沒辦法幫櫬,至少也不能扯後腿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