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為過勞死都是工程師 他們又不用打卡 政府怎把關。
2.作業員都是做四休二 做二休二 根本不用一例一休
3.一例一休 強迫我們這些私人公司 不可以加班。然後加班費要調高 福利是誰 答案公家機關
球員接裁判。她們要很努力加班 然後很努力得到加倍在加倍的薪水 聽網路說 關收垃圾車人員很辛苦 一年又要多編3億的加班費。錢怎來 我們這些繳稅得來
4.有些人靠加班費來養活一個家庭,比方說本身薪水三萬 加班多一萬,結果現在政府規定不准加班
導致少這一萬 無法養起家人。
反正問題很多,反正未來所有物價指數都要漲~~ 我們這代七年級 八年級 都不太敢罷工!!~
你看未來 九年級 十年級 那些年輕人 看會不會和韓國大陸日本那樣很敢罷工!!!
政府等者看吧。~~~
已上!!!純屬個人看法!!! 請不要太激烈反駁喔^^ 謝謝各位大大門。
但是也要考慮到產生的副作用
並且想好對策
的確工時問題存在已久
對於許多擁有一定收入的人來說
為了一些錢,無止盡的增加工時
他們是不願意的
有了政府的規範出來可以保證他們的休假
然而收入的金字塔
有下層、中層、上層
有一群靠著加班費勉強把薪水推到22K~30K
老闆原來就只願意付這些薪水
新的規範下來,的確確保了休假
但是不可能增加薪水(本來就摳了,怎麼可能多付)
的確,這時有人就會說不爽不要做
但這種氣話大概也只有生活無虞的人說的出口
當你上有父母、下有妻小的時候
是否還可以這樣意氣用事,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且這種人在台灣還不是少數
政府控制工時是好的出發點
這點我想沒有人會反對
但是產生的併發症
必然也是通盤考量的要點
就如同使用中藥
只下一種藥會出事情
一定要各種藥搭配在一起
互相調和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GARGINE wrote:
大水庫理論
我們公司是台灣百大企業
一例一休後~直接砍掉一堆福利~3節獎金~生日禮金~旅遊獎金........
加班費的確變多~但是公司控制了加班時數
年底了~大家擔心年終獎金是否會變少
還有未來幾年的調薪是否沒了
好的政策~要有好的實施方式和時間點~不是隨隨便便實行!!
這1~20年~台灣薪資完全沒動~就是因為政府不斷提高企業用台灣人的成本!!
讓企業不願意調高勞工薪資!!!
美意實施不好就容易變成毒藥!!!
一個餓了10天沒吃飯的人~你拿大魚大肉給他吃~是美意~吃完他就掛了!!!
台灣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低薪~政府強推一例一休
我敢說~未來幾年台灣薪資成長沒希望了!!!
你知道企業22K的由來嗎??
這也是政府的美意
當初金融風暴~企業縮減人力
政府補助企業22K聘請大學生
企業跟大學生說~政府帶頭認定大學生只值22K
所以大學生以後的起薪就是22K
你說的這些東西,我跟你說並不是政府政策問題
是政府把人性想的太美好了,沒有再實施這政策時,想到那些無良企業主會走漏洞
如果政府用這些政策也想到這些無良企業主會走漏洞,然後預先想好可能對策和配套措施就沒有事情了。
你歷經過那年代就知道22K的由來,當初22K的確是企業縮減人力,政府補助願意請人的公司,
補助22K,但是當初其實有說好,政府補助22K,然後剩下的薪水由企業主還要再給錢補滿,
,所以當初如果企業主願意再花個5000-7000元補助,員工薪水就是27000-29000元
原本一間公司可能花再一個人身上的錢,他變成可以請3-4個人,多創造出更多工作機會,
但是台灣企業主哪有那麼容易,索性他們就鑽漏洞,因為當初並沒有硬性規定企業如要申請這筆錢來雇人,公司自己也要出補助金的幾成來請人,那時的企業就乾脆連原本應該要多補助的錢都不給了,就變成完完全全是政府出,當初如果配套措施想好,現在會這樣嗎,會有所謂的22K嗎?
再來說到一例一休這問題,這法案也是匆促通過,當初也是沒想好配套措施,
政府官員腦袋有洞,總是想到美好的一面,像是多出來的成本,一般人也知道會轉嫁到消費者,
但是政府就是沒想到,然後員工福利會減少,這也可以預想到,但政府也是想的很美好。
當初如果政府官員可以想到這些問題,做好配套措施,像是多增加條文來確保員工福利不得縮減,
然後多增加一些法案來防止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現在狀況就不是這樣了。
台灣的企業主說真的是無良加上貪心,所有公司其實在台灣一年算下來,
你人是成本約佔總成本的製造業約佔25%左右,服務業和營建業約佔40%人力成本
有興趣的可以下載以下資料看
經記部統計之相關資料PDF檔
一例一休後(老實執行的話),員工薪資約支出增加 10% 左右,其實算一算差不多就是總佔比的 2.5%-4% 之間。
說起來其實不多,但為啥那些企業主這麼計較? 原因出在
1. 很多企業主來說,少賺就是賠錢,他們不是不賺喔,只是少賺,但他們就認為他們賠錢了,因為去年我可以收入8000萬,現在為啥只有收入7000萬? 我就是賠了1000萬元。但他沒想到,他還有賺7000萬,這就是貪心。
2. 台灣電子產業很多毛利率只有 1% ~ 3% ,營運總成本成本噌加 2.5%-4%,其實是真的賠錢了,長期以來這些企業都是利用精簡底層人力成本來確保毛利率有 1% ~ 3%,政府之前因為保護企業,也長期漠視這些問題,所以才衍伸出責任制和18年來凍薪的問題。其實要是政府當初不是佔在資方這一邊,努力捍衛勞工,這些毛利率只有 1% ~ 3% 的公司就不能利用員工薪資來或取毛利率,而是往產業升級的方向來增加毛利率,這樣其實是雙贏,因為這樣台灣產業老早就升級了,一般員工薪水現在也可能不輸給韓國了,也不至於導至於限在人才外流嚴重,同時養成了企業主,沒獲利就員工開刀和消費者開刀的習慣。
當初一例一休很多企業主業贊成,因為員工可以少放七天假,
但是現在卻反對的要死,因為他發現他要付出的薪水比多放那七天時多。
說穿了,就是企業主貪心!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