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

台語有文字?

mobile0134 wrote:
哇!!還打造好了“我(一種武器)”,金戈與長矛!!,與您有共同的仇敵。

夠屁不通,害我差點笑掉大牙。我不知道你不僅為新冠病毒學專家,還是訓詁學專家呢!!你到底是一個人還是一群欺騙台灣社會的學扯?

只能說,你們能掰的功力是世界一流!邏輯錯亂,穿鑿附會能騙就騙。真的想不出還有什麼形容詞。對岸做的研究你不服氣,你們自己搞的要我和世人相信?反正你們喜歡就好。反中教育到極致了,台灣年輕人多少人在乎中文字的來龍去脈,只要“台文”放到台語字典裡你們可以自慰就行。

我手上就有一本家傳的監本詩經,老舊了,但現行兩岸應該沒有比我這本更好的版本了。你想要從詩經裡去穿鑿附會還是過不了我這關。
仔細看從“豈曰無衣。。。詩經『秦風,無衣』裡面的“我”,就是“我”,何來武器的說法,這點從詩經的對仗,和韻律就可以清楚,另外朱熹的注釋也明明白白:

還是跳脫不了 前後時空 顛倒
您這本是 "印刷體", 既非青銅器上的金文, 也不是寫在竹簡上的"竹簡字" , 是到了宋代雕版印刷興旺,活字印刷發明。元、明大量翻刻宋本,稱這種字為『宋體字』
況「監本詩經」為 清國子監校對刊刻的詩經,內容為朱熹所撰《詩集傳》。是"清朝"的版本
但是《詩經》不是清朝的文獻 , 原本的年代為西周到戰國之間 , 當時對照的文字是金文或竹簡文 , 不可能是 "『宋體字』"
拿『宋體字』的『我』 推論 說 原本 金文 的"我"應該如何 ?
這個字 在秦之後就 慢慢成為 "第一人稱代名詞" , 之後朝代 的南宋朱熹 , 清國子監的時代當然早就已經是"第一人稱"
拿烘好的麵包說麵粉是不存在的 ?
拿煎熟的荷包蛋,蛋清已經變性變白, 來說 原本 雞蛋蛋清不可能是透明的 ?
完全看不懂這是什麼邏輯 ?

mobile0134 wrote:
脩者,修也!
脩我戈矛,與子同仇。這兩句各四個字是有對仗的。“我“字對“子”字。”脩我“對“與子”。這根本清楚到不行了。
脩我矛戟,與子偕作。同上
脩我甲兵,與子偕行。同上
上圖小字是朱熹註解,『無衣』,賦也。其他可以自己看。
你把『無衣』的“我”當武器解,根本胡說八道!在無衣篇之前是晨風篇,同樣在第二張圖,最後一句說『未見君子,憂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實多。』這裡的我,也和『無衣』的我一樣都是你我他的“我”。

這是原來詩經的文句?還是後代重新編纂的?
《詩經》流傳到漢代,產生了四個流派,即《魯詩》《齊詩》《韓詩》和《毛詩》,這四家對於《詩經》有不同的解釋,依據的《詩經》本文也略有不同。
東漢末年,鄭玄為《毛詩》作《箋》,使它的地位得以提高。 造成獨尊一家
前三個流派很早就失傳了,流傳至今的唯有《毛詩》
無論北京的國子監觀賞清代的“乾隆石經”;或是在日本的古寫本中,還是在敦煌藏經洞所發現的古卷子中;我們所看到的《詩經》無一例外都是《毛詩》。漢代失傳的那三家詩到底是什麼樣子?在漢代還有沒有其他的流派?漢代以前的《詩經》又是何種面貌? 無從得知
然而, 後來發現了竹簡上的"詩經"
第一批“阜陽漢簡《詩經》”是1977年在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漢墓中出土。以漢隸書寫 , 文本不屬於漢代四家詩的任何一家

第二批“安大簡《詩經》”是2015年安徽大學收藏的。經過相關單位的檢測,這批竹簡的時代為戰國早中期。 2019年,黃德寬、徐在國先生主編的《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出版,這一冊收錄竹簡93支,保存了《詩經》中六國之風共計60首詩。
上面貼圖就是來自於 "安大簡《詩經》” ,
"安大簡《詩經》” 秦風無衣 , 完全沒有 『脩我戈矛,與子同仇 』
只残存「○○○戟與子皆作曾子㠯組」等字 , 內容並非完全相同

第三批“海昏侯《詩經》”是2015年在發掘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時所發現。海昏侯《詩經》存簡1200枚,書前保留有《詩經》目錄,目錄中記錄有各部分的篇數和章句數,其總體結構和詩篇數與今傳本《毛詩》一樣。海昏侯《詩經》的正文部分殘損嚴重

mobile0134 wrote:
同場加映,下面這是詩經裡面的兵器附圖與對照的詩篇名:
首篇國風,朱熹就把詩經的內容說得很詳盡:
你那麼行,把朱子給比下去了。把先儒朱子,孔門十哲稱謂讓給你好了。


"我"這個兵器藏於許多博物館 , 根本不會因為汝的否定就變成不存在 ?
1975年3月3日,法門鎮莊白村西南西周墓出土伯銅器19件。根據鼎、簋等銅器上銘文,斷定此墓墓主為「伯冬」
計出土有:伯鼎三、簋二、一、飲壺二、貫耳壺一、孑父乙爵一、饕餮紋爵一、蕉葉紋觶一、父盉一、伯雍父盤一,兵器有戈、斧、、殳各一件。
後藏於陝西寶雞博物館
莊白村位於法門鎮西北5公里處,村內有著名的西周都邑宮殿遺址而聞名於世

美國國家亞洲藝術博物館 也有一件"我"
https:https://asia.si.edu/object/F1934.3a-c///asia.si.edu/object/F1934.3a-c/
mobile0134 wrote:
再來,“刣”字,請你們不要這麼無賴好嗎?康熙字典明明就寫著:刣者,音鍾,刮削物也!
這個字可以讓你們高潮成閩南語“殺”的字,都兩三千年了,字的辨識極其困難,專家學者旁敲側擊都不敢100%定論實錘那些甲骨文與竹簡真正的字義。你們還能立馬原音重現,言之鑿鑿。我真的是,,只能嘖嘖稱奇!!是看到裡面有台字,念成中,讓你妹不開心,非要念“台”不可嗎?

刣 字 明明白白寫於"安大簡" , 戰國時代的竹簡 "黑字"

康熙字典 是千年之後的清朝所編 ,滿清以異族入侵中原 , 胡音自然和漢語不同
閩南語 ,台語 , 新馬福建話都是唸 t ai , 這個字胡音才唸 鍾
我很清楚學者和學扯的差別。

既然竹簡殘缺,又和朱熹所註的詩經不同,就要人們相信”不同的“?理由是,因為他們不同?!不同的才是對的?!

是什麼詩經版本對你的立論沒有幫助。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等你有先儒朱子,和孔門十哲的地位再來叫世人相信你也不遲。第441樓就是我對你的回覆!!!

”脩者,修也!
脩我戈矛,與子同仇。這兩句各四個字是有對仗的。“我“字對“子”字。”脩我“對“與子”。這根本清楚到不行了。
脩我矛戟,與子偕作。同上
脩我甲兵,與子偕行。同上“

你很明顯對國文裡詩的文體沒有概念,多說無益!

”我“字到了詩經的年代早已經定型了,純做第一人稱解釋。”我“應是從”禾“,借其聲而演變為”我“。因此這原本就是音形兼備的中文字。我前面幾樓有說了,客語是當今僅存最早的古漢語。用客語的”禾“來驗證就知道確實源自”禾“的可能性最大。”我“以作兵器解讀實在是謬誤,只有在甲骨文,金文裡有武器的型,後來卻沒有兵器的意義,所以”禾+戈“可能才是正解。遑論這在『秦風,無衣』的詩裡更是不可能,理由上一段已經說明。

至於”刣“,也一樣回答在441樓。你們台文愛好者可以繼續自我吹捧。台灣閩南人說殺人叫“呆郎”你們很有創意呀,開心就好。 好比你們說“令妹做人差不刀”,“敷島个煙提來伯”,我捧腹大笑的時候,也很開心。
herblee

明明詩經的年代是金文及竹簡字「我」這個字,尚未訛變為手+戈

2022-03-07 0:11
mobile0134

甲骨文約4500個能辨認的不到一半2000個,金文也約莫2500個。說文解字中文有9353個,從商到東漢為止就有75%的中文字與金文無法連結。現代人的研究皆以今論古,全都是瞎子摸象。[幫不了你]

2022-03-07 16:38
herblee wrote:
康熙字典 是千年之後的清朝所編 ,滿清以異族入侵中原 , 胡音自然和漢語不同
閩南語 ,台語 , 新馬福建話都是唸 t ai , 這個字胡音才唸 鍾



你這樣藐視康熙字典,你應該去找鳥頭大談談了,讓鳥頭大好好開釋你。

話說康熙字典,裡面各個字該怎麼讀,都是依據《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唐韻》、《玉篇》等更古早有關聲韻的典籍所記錄的發音而整合編寫的。

你自己去查查上面這些有關聲韻的典籍吧!
herblee

好害怕喔要處斬 ,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錫侯著《字貫》一書,首次指出《康熙字典》在引證、釋義等方面的缺點,以罪名對皇帝私名未做避諱缺筆處理,照大逆律處斬,其著作也被付之一炬,此為字貫案文字獄

2022-03-07 14:37
herblee wrote:
刣 字 明明白白寫於"安大簡" , 戰國時代的竹簡 "黑字"


你如何能證明"刣"這個字,在古早的讀音是你說的"台的中文發音(3聲)",而不是讀成鍾?

至少在康熙字典裡,記錄著依據《篇海》"刣"這個字,音鍾。刮削物也。

而"鍾"這個字,依據:
《唐韻》職容切.........(類似"冏"的中文發音)
《集韻》《韻會》諸容切,𠀤音鐘。.........(一樣是類似"冏"的中文發音)


你無憑據的空口白話說"刣"這個字,古時候讀音是"台的中文發音(3聲)",難道你自認為勝得過2本古籍裡都白紙黑字記載的讀音方式?
herblee

康熙字典可有記載這個字的反切?您說「刣」唸鐘,又說是刮削物也,請問運用於那個文句?「鐘」何物為刮削?

2022-03-06 23:10
看鷹揚,你們幾個是不是把精力用錯地方了?
澎湖夏天一隻熊 wrote:
看鷹揚,你們幾個是不(恕刪)


你只要能把你自己管好就阿彌勒佛了,
不要想管別人。
herblee wrote:
台語男性
"查埔tsa-poo" 指”伯”, 意為 「夫」 通 父

又在自創台語字了,古時候的字典沒有"埔"這個字,至少整合各大古時字典的中文用字大全....康熙字典是沒有"埔"這個字的,
男人、女人是日常生活會用到的詞,如果台語有文字,古人怎麼可能男人這個詞用的台語字卻是古時字典查不到的字。

現在,有人把台語的女人寫成"查某",根本是為了台語要讓有字,而創造的詞,
如果女人的台語字真的是"查某",在古時的字典裡,"某"這個字應該要有代表女性,或者是女性會做的事的意思。
herblee

以今窺古?混淆現代讀音?"查埔"是現代音譯的寫法,本來就不是古字, 台語源自商語,商代甲骨文有夫父男甫這幾個字,同樣"查某"是現代寫法,古字甲骨文有母女妹等等,甲骨文不過幾千字,同音發生假借

2022-03-07 11:36
SteveJTY
SteveJTY 樓主

甲骨文的字,不代表就是台語字,詞裡的字,首要的就是要符合詞要表達的意思,音相符但義不符就是錯字,簡單的說,把"你好"寫成"泥郝"就是錯字

2022-03-07 11:50
台語學者自己有研究,“刣”不是台語 t‘ai´(殺義)的本字。

Google一下就知道
.........
我綠共我驕傲
Lightwave18 wrote:
台語學者自己有研究,“刣”不是台語 t‘ai´(殺義)的本字。

Google一下就知道
.........

各家說法不一, 被提及的共有 刣、公刂、夷、殺、杀、气刂、口怠、治、汰、片臺 、等等

每個漢字均有三個屬性:形狀(形)、聲韻(音)、意義(義),「形音義」。

這個 安大簡 的 台 + 刀 字 『刣』
「形」是一個 "台子" + "刀" 兩字疊在一起 , 用刀於一個台子上
「義」由 形 可以推測 , 在一個台子上施以刀刃

台語 相刣 , 刣雞教猴 , 發音為 t ai 「音」是知道的
該語之「義」為 "殺" , 但是這個 殺 必須是用刀。不管是菜刀、牛刀、或是兵器的刀,用刀使人或動物受傷或失去生命,在台語才叫做 t‘ai´。,
和上面這個字 的「形」 "台" + "刀" , 是能聯在一起的

"台"字 客語唸 toi 刀 do , 與 台語 之 台 tai 刀 to 是差不多的
將刀以水平方向削去豬皮 "片豬皮" 也是『刣豬皮』tai zhu pi

反而 發音為"鐘" 是有什麼關聯 ?
寄生在別種語言文字上算不算是該種語言也擁有文字??
沒有統一文字算不算擁有文字??
  • 4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