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

台語有文字?

herblee wrote:
台語可以對照到甲骨文 , 可以追朔到商代的語言


你寫這麼多,結論只有一個:你講的的台灣人就是説閩南語的中國人,閩南語用的文字就是中文。

根本不用搬甲骨文出來,因為那也不會變成閩南人發明甲骨文!在台灣除了台灣原住民,只要是中國的客語,閩南語,以及外省族群所使用的中文字都能追溯到甲骨文。你用甲骨文解釋的都可以省略。

本人有收一本『甲骨金文』,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版的。裡面有更詳盡的介紹,圖文並茂,淺顯易懂。

故宮出版品.甲骨金文
https://www.npmshops.com/mainssl/modules/MySpace/PrdInfo.php?sn=npmshops&prd=1212000038629

mobile0134 wrote:
你寫這麼多,結論只有一個:你講的的台灣人就是説閩南語的中國人,閩南語用的文字就是中文。

俄國是最擅長"認知作戰" , 明明是出兵武力侵略它國,拿槍強迫它人接受 ,它卻說成保護 它國境內的 俄國人 ??
分析後就能知道這是有邏輯上的誤謬
(0)中國人的定義為何 ?
地理上的中國人?文化上的中國人?政治上的中國人?法律上的中國人?
在終戰時台灣人自認"漢人", 當時是如何歡迎國府? 但是在登陸國軍惡行惡狀之後, 台灣人還會自認為是"中国人"?
錯誤使用萊布尼茲定律 ? 不當代換指涉對象? 所做出錯誤推論。
(1)台語 不是 閩南語 , 說閩南語的"中国人"在福建閩南 , 不在台灣
台灣人根本不說閩南語的 風車、一字久、排只、好拍捨、幼景、流瘍、解哀、查某雨、吊空五、冷館阿合、峇厘、招飄、五骹記、雲衫、交寅、鐳、嗎簡、馬擎仔、巴剎、白鰗、十巴拄、舒合、洞葛、委瑣
台灣人說 挨拶 , 水道水 , 阿搭嘛控固利 , 拖嬤陡 阿西 帕代 噗攏共(巴宰語 pu-loonn-gonn)...... 閩南人知道在說什麼嗎 ?
星馬福建話 Pa-sak (Pasar)巴剎 , Loti , Logun老君 , 台灣人也聽不懂

(2) 家在那裏?心繫那裏? 才被稱為○○人, 台灣有左鎮人 , 澎湖原人.「大坌坑人」
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 , 不是在它國有一棟房子當房東 , 房子的地理位置就隨房東改了?完全不合邏輯

說台語,日語,原住民語/客語/英文/德文/法文.......家在台灣都是台灣人 , 和"中国人"一點關係都沒有
來台奉獻56年的瑞士籍神父雷震華,他表示在台灣早已融入這塊土地並產生深厚感情,秀林鄉儼然是第二故鄉,也有「愛於斯,葬於斯」心願,如今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及戶籍,成為真正的台灣人。
美籍神父安德森來台46年.神父說:我是正港台灣人
法籍神父韋方濟,來台奉獻30年,以「法製台灣人」自居
瑞士籍天主教神父傅若望1965年來到台灣,蹲點花蓮新城、秀林2鄉鎮超過半世紀,傅若望神父說「我是台灣人」。
1945年前的台灣人都說日語 , 也和中國一點關係都沒有
前國民黨秘書長廖了以的阿公廖西東,在日治時代是豐原街街長(相當於現在的市長),娶的是日本人田中春子。因此,廖了以父親廖忠雄具有一半的日本血統,而曾任三屆豐原鎮長的廖忠雄,赴日早稻田留學後,娶的也是日本新娘佐藤節子(台灣名 廖節)。
蔣緯國,生於日本東京,養父蔣介石,養母姚冶誠,兄蔣經國,生父戴季陶,生母重松金子
金城武 , 在台北萬華出生, 母親是台灣人, 學的第一種語言就是台語, 爸爸是日本人
說客語的澎澎 (藝人)邱美翠, 母親田中初子是日本新潟人。
鹿港辜家 辜寬敏 , 母親 岩瀨芳子 , 第二任妻子 清水五十鈴 為日本人

3)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區隔 , 被逼迫強加諸為 "不同人" ? 台灣人早就習慣了, 不會在意
台灣人在1661年至1683 是東寧國 南明人 , 1895年之前是清國人 ,1952年之前為日本人,
如本籍為臺灣的或「在日臺灣人」陳舜臣是在日本神戶出生,屬於殖民地人。於戰後國籍轉換(1952年舊金山合約以後他被賦予中華民國籍以正式脫離日本國籍),由於他創作大量中國歷史小說,因而成為中國歷史與文化的代言人,相較蔣氏他比較認同北京政府。1972年,日本與中國建交後隔年,他正式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但是,天安門事件之後,他對中國政府極度失望,因而辦理歸化日本籍。四度國籍轉換與三個不同國家。
但是他關心臺灣,並介紹好友司馬遼太郎到臺灣訪問,撰寫紀行文並與李登輝進行對談,對行銷臺灣到日本一事,貢獻良多。
中日混血出生在日本平戶的鄭成功,本人當然說日文和台語? ,被封為明朝國姓爺, 他的親弟是留在日本"田川氏" ,子孫卻成了大清國正紅旗?

mobile0134 wrote:
根本不用搬甲骨文出來,因為那也不會變成閩南人發明甲骨文!在台灣除了台灣原住民,只要是中國的客語,閩南語,以及外省族群所使用的中文字都能追溯到甲骨文。你用甲骨文解釋的都可以省略。

本人有收一本『甲骨金文』,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版的。裡面有更詳盡的介紹,圖文並茂,淺顯易懂。

故宮出版品.甲骨金文
https://www.npmshops.com/mainssl/modules/MySpace/PrdInfo.php?sn=npmshops&prd=1212000038629

不看甲骨文如何知道文字源流 ? 對比出台語 和 文字關係 ?
拿北京話這種滿韃語Manderin發音所對照的文字 , 清代的章回小說完全扭曲了古字, 才會錯誤推論出台語無字?
這樣說是顛倒了時空 , 閩南既非台語的起點亦非終點, 只是中繼點 , 怎麼混淆了?

台語追朔到商語 , 殷墟在河南安陽 , 殷墟出土之文物,如鯨魚骨、大龜甲等均非中原出產,證明商國(朝)人對外之貿易相當發達。
台語說的 「生(seng)理」,實與「商 siang 旅」混同。但「生理」二字在所謂的"中文"並無"做買賣"的意思。
因為商朝「成湯 seng5 thng」與「商湯 siang thng」一樣,"生" 和 "成" 又有相似含義
「生理」和「商旅」在古商音可能是同音。
是同音而寫成"生"這個字
台語稱鍋為「鼎」,稱書為「冊」。
台語 的 竈下 chau3 kha、廚房 , 出現於《後漢書、劉聖公傳》:「 長安為之語曰:「竈下養,中郎將;
台語 的 菸邑 oo auh8、枯萎 , 記載於《楚辭、九辨》:「葉菸邑而無色兮」。
來去 laih khi3,將「來、去」連用,是台語特有用字法,陶淵明〈歸去來辭〉二字連用,只是前後倒置,此種用字法,是漢文中僅見。
商族方言的一項特點是把許多名詞修飾的部份放在後面,例如商朝的帝王有祖甲、祖乙、祖丁、祖庚、祖辛。台語也有這項特點,如現代中文的客人,在台語是說成"人客",前頭說成"頭前",公雞說"雞公"。
台話「假使, 如果」叫「設使siat-sú」,這個辭在曹操《自明本志令》言:「設使天下無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魏的官語是洛陽話,曹操的話也可顯示台話與洛陽話的關係。2009年12月曹操墓在河南安陽 (商朝都城殷)發現 ,這又增加商朝官語、魏國官語、晉朝官語與台語相關的證據。

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為與其他民族文字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後者稱法在近代才開始通用。
中國於1964年公布簡化字,1986年修訂的《簡化字總表》為標準,官方說法『簡化字』,和台灣繼承自歷代的「繁體字」是完全相對的,不同的字
汝圖片中"犬" 這個字 的甲骨文 →金文→楷書 就是象形字 犭 , 完全沒變
《說文解字》 犬字的發音是 "苦泫切" "苦" 是 K 的發音開頭 , 這個犬字在古代和台語 日語的發音相同 , 與現代北京話的"七"q開頭發音不同 , 對照出 台語 和古代發音相同

台灣人現在為何不住在"安陽"? 安陽現在為何不流通"商語"? 當然就是北方胡人多次的武力侵略的戰亂而"胡化"
這就是 南明禮部尚書錢謙益 所說『海角厓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台灣人既已承繼正統中原王道以德服人, 何以回過頭去瞌頭跪拜假冒中國 ? 藉"中國"這塊"看板"藉殼上市, 本質為馬列蘇維埃的武力侵略文化?
herblee wrote:
台語說的


我根本不需要搬甲骨文出來。既然你這麼喜歡講古,你說的上古語言,官話其實是客家話。所以照你的邏輯應該讓客家話當台語才對。你台語裡的,雞公,來去,頭前,生理,完全就是尊照客家話的說法。

參考『詩經,國風,無依』以及屈原『離騷』裡的發音:


根據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師範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的李輝,潘悟雲等人的論文,以父系遺傳Y染色體SNP的主成分分析發現客家人數據結構中中原漢族結構佔80.2%,少數民族結構少於20%。這是21世紀最新的遺傳學論文之一。這也與民國時期30年代羅香林的分析研究十分符合。羅香林的研究認為來自中原的客家人從先秦期開始一共經歷五次遷徙,才到達東南省份。他也是學界公認最權威的研究學者。

對岸對客家的民族有研究者,有稱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記載的避先秦時亂而到武陵的人就是客家人。

客語又叫做中州雅言,客家人原是古代中原一帶的漢族居民,由於北方野蠻民族入侵逐漸向南方遷移和定居。他們說著正統的中州雅言影響,便是現在所稱的客家話。由於所處閩粵贛山區,環境相對封閉,外來文化沖擊小,經過千百年時空變異,一些古漢語的音和義仍頑強地存留在客家話里,在日常工作生活交流中還大量使用,成為語言的活化石。這一點在古漢語的詩詞和小說中,有許多例子足以明證。

食:吃飯為食飯,食是古漢語的單音動詞。
行:走路為行(hang2)路,古行即為走,《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走:快點跑為快點走,古走為跑意,《樂府詩集·木蘭詩》:雙兔傍地走。
尋:找為尋(qin2),找人就是尋人,如唐詩:尋隱者不遇。
眠:睡叫眠。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著:穿衣服叫著衫。

落:下叫落,下雨叫落水。《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斫:砍柴為斫(zhuo)柴,斫為砍義。《資治通鑒》:因拔刀斫前奏案。《莊子》:斫輪老手、斫方為圓、斫雕為樸。
蒔:種田叫蒔田。《虞書》:播蒔百谷,以時為之。
偋:藏匿,客家話讀成biang。跟“柄”的客語讀音相同。
轉:一是指回,客家話轉妹家是回娘家意思。二專指直立著人或物突然倒落,這個詞在先秦已開始使用。《孟子·梁惠王下》: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畀:給與叫做畀(bei2)。《詩·鄘風·幹旄》:彼姝者子,何以畀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分曹衛之田以畀宋人。

斟:倒酒說成斟酒,倒茶說成斟茶。唐·白行簡《李娃傳》:覆坐,烹茶斟酒,器用甚潔。宋·辛棄疾《浣溪沙·壽內子》:壽酒同斟喜有余,宋顏卻對白髭須。
樵:生火用的木柴叫樵(tsiau)。《說文解字》:樵,散木也。
翼:翅膀叫翼。《說文解字》翼,翅也。
頸:脖子說成頸。《說文》:頸,頭莖也。《莊子·馬蹄》:喜則交頸相靡。
朝:早晨叫朝(zhao)。如李白詩:朝辭白帝彩雲間。
晝:稱白天日中為晝。《詩·豳風·七月》:晝爾於茅,宵爾於绹(白天出外割茅草,晚上搓繩長又長)。

你可以隨便找一個台灣客家人都是說的古漢語,例如:食飯,食茶,食煙,食朝(吃早飯),食晝(吃中飯),食夜(吃晚飯),著衫。。。可以說你根本找不出操這麼多古音雅言的民族。

台灣閩南人的沙文主義可以休矣!!
alphaelf

那是你心裡只有大中國主義,台灣人包容性高,只要是這片土地在用的語言,我們都稱作國語。

2022-03-01 21:50
mobile0134

都叫國語也叫台語,騙得了人了[冷笑],事實和你説的恰恰相反,大家都説國語那才是叫做有包容性,台灣現在做法叫撕裂族群,並利用族群組成的數學比例關係贏得權力。

2022-03-02 0:53
你看看 漢賦 唐詩 用閩南語與客家語發音比較順還是普通話比較順吧。
沒興趣跟言不及義又沒禮貌的人對話,被拉黑的請自己多檢討。
mobile0134 wrote:
我根本不需要搬甲骨文(恕刪)



我的發言被禁言,重新修飾一下,提供各位:

其實小粉紅有三不甘心:
一不甘心 國旗國號中華正統是中華民國台灣,包含國寶文物與正統漢字文化等。
二不甘心 漢文古冊很多都是用台語去讀與客家語去讀才會通順,甚至押韻。
三不甘心 他們受到韃靼影響血統,導致身體素質發生變化,也是為何清朝以來國立積弱不振的主因。

過去的唐代,首都位於長安,是全球GDP一哥,
世界各國來到長安、河洛一帶,學習這邊的語言,也就是河洛語。
後歷經戰亂,河洛人遷徙至福建一帶,輾轉至台灣,也就是成為現在的台語

而宋朝,在當時科技達到世界之頂
發明活字印刷...等,間接觸發歐洲文藝復興
當時宋朝人所說的語言,正是現在的客家語
這群人也歷經戰亂,輾轉至廣東一帶,部分遷至台灣

客觀分析
北方之所以富裕,始於上海開放租借,引進外商外事
南方的富裕卻是靠白手起家,用雙手與拚搏精神打造出超越 俄羅斯的GDP水準

東南亞各國家 南方較多純漢人
把香港、新加坡、廣東、台灣...等地方
經營得很富裕

PS.文章並沒有很通順,因為自己本身時間不太夠用,只能大概交代。我相信各位聽得懂我要表達的意思
alphaelf wrote:
台灣人包容性高,只要是這片土地在用的語言,我們都稱作國語


都叫國語也叫台語?不如你先問問鳥頭吧,他被拉黑了看不到內容,不然的話你叫他鳥臉往那邊擺!話都隨便你編造,事實就和你説的恰恰相反,如果台灣大家都説國語那才是叫做有包容性,現在做法叫撕裂族群,並利用族群組成的數學比例關係贏得權力。深化本土語言就是鞏固執政權力,如此這般而已!
請問歌仔戲和布袋戲的戲文和對白,算不算對照台語字呢?我有看過林成祖的墾地地契,你可以說是用閩南語,也可以說是用台語寫就。不知道你是否曾遇到過讀過漢學漢文私墪的人?台灣的漢文教育就是對照台語,也就是閩南語來的。
林成祖1744年開墾永豐圳,應該是超過150年了。
SteveJTY wrote:
我可以直接了當的講,...(恕刪)
mobile0134 wrote:
我根本不需要搬甲骨文出來。既然你這麼喜歡講古,你說的上古語言,官話其實是客家話。所以照你的邏輯應該讓客家話當台語才對。你台語裡的,雞公,來去,頭前,生理,完全就是尊照客家話的說法。
參考『詩經,國風,無依』以及屈原『離騷』裡的發音:

https://www.hakka.com/article-27574-1.html
您所引述的這個說法 , 前後 時空顛倒
您所引用的是1964年才出現的簡化字 , 拿另外一個 影片 說是復原歷代發音 ?
然後說 發音就是這個字 ?
問題是以前的"字"根本就不是這樣寫的 , 拿後來才演化出來的字?不唸後來演化的"音"? 說成復原 ?
字都不是以前的"古字"了, 如何說成是復原 ?

您寫的 『詩經,國風,無依』? 這個《诗经国风无衣》原本的"衣"在繁體字翻譯軟件就已經出現錯字 "依"
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背景是公元前770年秋天,周平王詔令秦襄公率兵攻打西戎,奪回岐山、豐水(陝西戶縣)一帶, 周平王派了一位上大夫與秦軍將領對話: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怎麼能沒有軍裝呢?跟您的戰袍款式相同。天子詔令秦國出兵,打造好了"我(一種武器)",金戈與長矛,與您有共同的仇敵。
《詩經》的年代大約為西周至戰國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略稱安大簡,竹簡所發現的"詩經秦風" 卻是寫了許多古字如下

脩我矛戟。與子偕作。贈子以組,盟月將逝。後兩句是傳世的毛詩所沒有的
刣也於我
刣(t ai) 殺 , 這個字台語就是唸"台" , 台+刀 就能知道這個字在"台語"是是語音及文義兼備 ,北京話反而唸成 "中"?
"我" 這個字的甲骨文是一種古代兵器。和 “戰”、“戟”、“戣”等字很像, 都是右邊有"戈"
是一把有柄有鈎的古代武器(大斧),斧口有一排鋒利的鋸齒(劃於左邊有三齒),右邊為手柄畫為"戈"字。這是奴隸社會一種用來行刑殺人和肢解牲口的兇器。
金文還保留了這長柄鋸斧的形象,只是斧柄下面多了個腳鈎,鋸齒也簡省到只餘三齒了。可是,到了晚周的金文,“我”字的構形便開始訛變了:斧柄的頂鈎變為丫叉形,斧柄的腳鈎變為斧中部的斜撇,而鋼齒也只餘兩齒,斧柄也更往右彎了。
發展到秦代小篆時,訛變更大,已完全看不出“我”是鋸斧的原貌了。
刣也於我 , 意為用‘我’這種兇器去殺
脩我矛戟 , 打造 我 矛 戟 這三種兵器
到了戰國時代,“我”字本義所代表的兇器被後起的更優良的兇器淘汰,不知何故“我”字以後便被普遍地作為第一人稱代名詞使用
「我」表示第一人稱代詞是假借義,久借不還,本義漸失,借義通行。
由於戰國"我"這個字被改為"代名詞"?不是更證明 "客語"源自 趙語
"我" 這個字 在台灣客語 四縣 及海陸腔 都是 讀為 Ngo , 和 台語的"自我(ngo)介紹"一樣, 不是唸" 𠊎" ngai
當然台語本來就有文白異讀音, 也唸為 guá
竹簡也證明 刣(t ai) 殺 , 這個台語字早在西周當時就是如此使用

"吾" 這個字不見於甲骨文, 毛公鼎金文 《以乃族干(捍)吾(御)王身》, 這個"吾"字尚不是第一人稱我的意思。而多用來表“御”,即捍禦、抵禦的意思
《論語》之後的文獻中,吾字用於表示第一人稱的意思才漸漸多起來。
第一人稱之外,吾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通“御”。抵禦。上面說了,這其實是吾字最早的用法。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吾,假借為御。”比如《墨子.公孟》:“厚攻則厚吾,薄攻則薄吾。”孫詒讓《墨子親詁》稱“吾當為圄之省。”圄是什麼,《說文解字》稱:“圄,守也。”就是抵禦、防禦的意思。
(2)棒名。漢代有官名"執金吾"。《集韻.模韻》:“吾,棒名” 。漢代的“執金吾”中的吾,指的就是拿這種棒以銅爲之、黃金塗兩末謂之金吾來防禦的官職。

商王自稱「余」,卜師有時也自稱「余」,「我」表複數。
很明顯“我、余"是假借字,它們的含義與字形無關, 因為上古字不多,假借字是非常普遍的, 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 後來就代替了本字。上古通假字(現代人寫白字)也普遍。

mobile0134 wrote:
你可以隨便找一個台灣客家人都是說的古漢語,例如:食飯,食茶,食煙,食朝(吃早飯),食晝(吃中飯),食夜(吃晚飯),著衫。。。可以說你根本找不出操這麼多古音雅言的民族。
台灣閩南人的沙文主義可以休矣!!

挑起閩客對立的認知作戰在台灣很難成功
客語,台語都是中古漢語, 而且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 , 一個人要如何把客家基因切下來? 閩南基因切下來? 然後說自己屬於客家這部份挑戰自己屬於閩南另一部份的沙文主義?
自己左手打自己的右手(正手)?這樣不混亂嗎 ?

沙文主義?(Chauvinisme ; Chauvinism)原指極端的、不合理的、過分的愛國主義或民族主義。
現在沙文主義定義為「認為自己的群體或人民優越於其他群體或人民的非理性信念」。也因此,沙文主義者會將自己的群體或人民視為獨特的,而將其他的群體或人民視為平庸的。

客家為中原雅音, 追朔到戰國時的趙國趙佗, 北魏,宋趙匡胤,張世傑 燕雲十六州
趙匡胤 為涿州人, 當然說趙語, 宋朝官話為涿州"趙語"自然不足為奇
為何要南渡 ? 趙匡胤的北宋, 家園被契丹佔領 , 靖康之難再被金人滅亡

有多屈辱???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金兵攻陷汴京城,俘虜 徽、欽二帝往金上都(今之東北)。二帝及男女宋俘均坦胸赤背,赤裸著上身,身披羊皮,脖子上繫繩,像羊一樣被人牽著,跪拜金太祖廟,行「牽羊禮」。 金人命宋朝皇太后、皇后入金宮“賜浴”(當眾洗澡),朱皇后不堪汙辱,當天投水自殺身亡。 
徽欽宗後被金人囚禁於五國城(黑龍江哈爾濱)徽宗1135年四月被折磨致死, 欽宗被馬亂踐而死
北宋後宮皇后,貴妃(包括高宗的生母),公主數千人被貶入金國妓院(浣衣院)為娼妓。

南宋偏安江南, 為了防範及避免將領因北伐成功提升威望,或迎回父兄,威脅帝王地位,決意議和。對於一心抗金的岳飛, 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班師,再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之。 後又有紹興和議和隆興和議。

最終"臨安"被元軍攻陷,宋帝南逃, 南宋末帝趙昺在逃亡到碙州梅蔚(今香港大嶼山梅窩鄉)時登基。崖山海戰,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隔天海域飄滿浮屍。宋朝到此徹底滅亡。
崖山之後, 再無華夏
中國數千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化, 自此之後完全斷層 !

莫忘祖宗言 ! 勿忘宋朝的下場去相信 滅國的金人 ?
《禮》曰: “華夏,重信義!! 而胡人,無!!”
現在的中國,還是過去我們祖輩所居住的中國嗎? 並不是! 早就已經假借"中國"這個名稱『借殼上市了 !
崖山無華夏 , 明亡無中國
那只是保全了自身霸權文化,選擇性的攝取漢化,維護本身侵略文化,並且強迫漢族遵從其文化。
明明是馬列蘇維埃的信徒,居然倒過來自稱"中國"?
我們的漢唐古語 河洛話/客語/粵語/吳語, 在那塊土地還是通語嗎? 不是 ! 說的是北京話
我們一脈相承的漢字 , 在那塊土地已經成了簡化字了
我們的王道行仁義文化, 在那塊土地已經變成霸道了!

我們的民族自稱“漢”;我們的華人被叫“唐”人;我們的文化被稱作“華夏”文明;我們的國家被稱為“禮儀之邦”“中央之國”!
根本不是攻城掠地就吹噓為英明神武? 屠殺鎮壓就自認光榮?
那種弄刀舞劍威嚇來對內統治, 殘忍兇暴對外欺壓鄰國,不過是一個蠻族,永遠也創造不出偉大的文明。

後漢書卷七十:孔融傳: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動。左右曰:父執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
"覆巢之下無完卵"
無論 台語 , 客語 , 原住民南島語都一樣, 國家亡了就通通沒有了 ! 到時候標準答案口徑一致,一定全數起源於房山縣周口店?

客家人文天祥散盡家財, 招募義軍三萬, 起兵勤王
在台灣,面對敵人時,逃走的是唐景嵩, 劉永福, 留下來的是乙未義勇軍統領臺灣苗栗銅鑼灣客家人吳湯興,新竹北埔客家人姜紹祖散盡家產,在家鄉招募壯丁,自組義勇軍,捍衛家園
姜紹祖自輓詩:
遑戍孤軍自一支,九迴腸斷事可知,
男兒應為國家計,豈可偷生降敵夷。
民間流傳〈姜紹祖抗日歌〉以客語寫成, 但是台語的口語「厝」字出現了3次,歌詞中有台語「上冤」(應作「尚冤」「最冤枉」)而非「最」、「真」、「當」、「盡」這些客語常用字
但在客家詩歌出現台語用詞,顯示傳抄者的書寫用字應受到台語文化的影響
墾戶閩南籍周邦正、客家籍姜秀鑾,在新竹北埔是合股組成墾號,此段歷史見證閩客先民的拓墾精神,也象徵閩客族群的文化融合。
lostinnet wrote:
不知道你是否曾遇到過讀過漢學漢文私墪的人?台灣的漢文教育就是對照台語,也就是閩南語來的。



長輩就是日據時代讀私塾的,他對日本人是又怕又恨,二戰時在台北機場當軍伕。當時讀日本學校的不是地主就是皇民,主流的教育是私塾,讀的是中文書。
herblee wrote:
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背景是公元前770年秋天,周平王詔令秦襄公率兵攻打西戎,奪回岐山、豐水(陝西戶縣)一帶, 周平王派了一位上大夫與秦軍將領對話: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怎麼能沒有軍裝呢?跟您的戰袍款式相同。天子詔令秦國出兵,打造好了"我(一種武器)",金戈與長矛,與您有共同的仇敵。


哇!!還打造好了“我(一種武器)”,金戈與長矛!!,與您有共同的仇敵。

夠屁不通,害我差點笑掉大牙。我不知道你不僅為新冠病毒學專家,還是訓詁學專家呢!!你到底是一個人還是一群欺騙台灣社會的學扯?

只能說,你們能掰的功力是世界一流!邏輯錯亂,穿鑿附會能騙就騙。真的想不出還有什麼形容詞。對岸做的研究你不服氣,你們自己搞的要我和世人相信?反正你們喜歡就好。反中教育到極致了,台灣年輕人多少人在乎中文字的來龍去脈,只要“台文”放到台語字典裡你們可以自慰就行。

我手上就有一本家傳的監本詩經,老舊了,但現行兩岸應該沒有比我這本更好的版本了。你想要從詩經裡去穿鑿附會還是過不了我這關。




仔細看從“豈曰無衣。。。詩經『秦風,無衣』裡面的“我”,就是“我”,何來武器的說法,這點從詩經的對仗,和韻律就可以清楚,另外朱熹的注釋也明明白白:




脩者,修也!
脩我戈矛,與子同仇。這兩句各四個字是有對仗的。“我“字對“子”字。”脩我“對“與子”。這根本清楚到不行了。
脩我矛戟,與子偕作。同上
脩我甲兵,與子偕行。同上

上圖小字是朱熹註解,『無衣』,賦也。其他可以自己看。

你把『無衣』的“我”當武器解,根本胡說八道!在無衣篇之前是晨風篇,同樣在第二張圖,最後一句說『未見君子,憂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實多。』這裡的我,也和『無衣』的我一樣都是你我他的“我”。

同場加映,下面這是詩經裡面的兵器附圖與對照的詩篇名:



首篇國風,朱熹就把詩經的內容說得很詳盡:



你那麼行,把朱子給比下去了。把先儒朱子,孔門十哲稱謂讓給你好了。

再來,“刣”字,請你們不要這麼無賴好嗎?康熙字典明明就寫著:刣者,音鍾,刮削物也!
這個字可以讓你們高潮成閩南語“殺”的字,都兩三千年了,字的辨識極其困難,專家學者旁敲側擊都不敢100%定論實錘那些甲骨文與竹簡真正的字義。你們還能立馬原音重現,言之鑿鑿。我真的是,,只能嘖嘖稱奇!!是看到裡面有台字,念成中,讓你妹不開心,非要念“台”不可嗎?

你們也不仔細想想,但凡有“台”這個字,閩南話,或你叫的台語,台東,台灣,枱燈,邰,跆,枱。。念的都是“呆” Dai。幾時念過“台” Tai啦?還會拿匪區出土的竹簡剪剪貼貼來自圓其說,只要看起來有像就可以了,管他是殺人還是“呆”人,我說是Tai的時候,就一定不是Dai。就跟鳥頭的卸世卸眾一樣只要你們相信,沒什麼不可以的,right?

這不就是前面幾樓“令妹做人差不刀”,“敷島个煙提來伯”的所謂台語文一樣的水準。
  • 4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