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

台語有文字?

SteveJTY wrote:
哪一個字是古代字典,或古書裡查不到的?

你不是說不要用字典

用你的邏輯剛好可以打臉你
肥馬大刀無所酬 皇恩空沿幾春秋 斗瓢傾盡醉余夢 踏破支那四百州
29x5x5x2 wrote:
台語是正統漢語,怎可能沒字

漢語沒字,那古書是用甚麼來唸呢?


漢語.....顧名思義是漢朝時期多種語言的統稱,不是單指哪一個語言。

唯一可以確認的是官方語言一定有字,沒人可以證明閩語就是漢朝的官話。

閩語唸古代詩文能符合押韻要求,因為那是文讀音,不是日常使用的閩語白讀音,文讀音能唸押韻很正常,因為那就是為了閩語要把漢朝當時的詩文讀的押韻而產生的音。

你說現在的中文發音是混合了滿蒙的發音,所以讀古詩無法讓所有的古詩都符合押韻要求,無法押韻是事實。
但是原因是目前的中文讀音,沒有所謂的文讀音,只要中文再創造文讀音,所有的古詩也都會押韻。
29x5x5x2 wrote:
你不是說不要用字典

用你的邏輯剛好可以打臉你

你不要斷章取義,
我說的是不要拿現代推廣台語字的字典裡的字,來證明台語有文字。那是硬拗硬湊的。
有150年以上歷史的文件,我都認同。
SteveJTY wrote:
你不要斷章取義,我說(恕刪)


鳥頭哥 只會硬掰鬼扯 跟他論理就跟豬打架一樣......只爽到它

簡單說

鳥頭哥說的 是支那語

它的 台語不過是借殼 (真正台語是原住民語)

就是 嘴說支那語,然後自稱是台語

其他就是詭辯,硬掰
Dwing wrote:
它的 台語不過是借殼 (真正台語是原住民語)


是哪個原住民說他講的是台語呢?

哇哈哈! 你是誰啊?原住民要靠你來代表喔
肥馬大刀無所酬 皇恩空沿幾春秋 斗瓢傾盡醉余夢 踏破支那四百州
SteveJTY wrote:
但是原因是目前的中文讀音,沒有所謂的文讀音,只要中文再創造文讀音,所有的古詩也都會押韻。


中文用漢字的歷史比台語晚,當然還可以創造新的用語

語言文字本來就是人創造出來的,不是自古上帝指定的,不是嗎?
肥馬大刀無所酬 皇恩空沿幾春秋 斗瓢傾盡醉余夢 踏破支那四百州
SteveJTY wrote:
哪一個字是古代字典,或古書裡查不到的?
哪一個字的中文意思是古代字典,或古書裡沒有註明代表同樣意思的?

我來亂入一下吧。
中文字和其他的原生文字一樣,
是有演進有時間差異的。
例如“凹凸”是唐代才出現的字,
“尷尬”是借用自湖南方言,
記得很晚近明清時期才造的。
為了翻譯造的形聲字就更多了,
如葡萄在漢代引進時稱作蒲陶。
最早六書中的轉注假借就會把字轉義,
如:且我它長或付,
原義有象形(且我它)有會意(長或付),
有些被挪用後原字就再加上形符以維持原義,
如:且/俎、它/蛇、或/國。
因此同一字在不同年代也可能有不同解釋。
至於華語/標準漢語/北方話白話文的發展
最早從宋代就出現作品了。
今日一些常用字特別是虛詞擬聲字
如吃喝們了兒嗎
原義或原音就和古籍(文言或白話)不大相同。
華語白話文寫起來如此天經地義,
一是因為使用人口最多又有官方支持,
二是確實歷史悠久“積非成是”。
但若推敲其形音義,
從甲骨文以降已經過一番隸變楷變,
漢字文化圈各地又有或多或少的改字造字,
從古至今大江南北的各種異體俗用字。
說漢字演變至今“面目全非”是誇大了點,
但雖不中也不遠矣。
tnkk01 wrote:
我來亂入一下吧。
中文字和其他的原生文字一樣,
是有演進有時間差異的。

你寫的非常中肯,
中文字是歷代的官方文字,在漢朝以前就是用中文字了,

而官方語言,歷代可能不一樣,文字可以經過書籍文件保留到現在,但是古時候沒有錄音機沒辦法保留當時的官方語言,所以無法證實歷代的官方語言是否相同。

目前我們所稱的國語,當初剛成為官方語言時,或許有很多詞語是和中文字不搭的,但是慢慢修正到完全融合中文字,成為有文字的語言。這種可能我認為是合理的。

關於台語字,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少數人嘗試推廣它,沒人把它當成日常生活使用的文字。
它可能曾經有一致的文字共識(哪個詞固定要用哪一個字),但是失傳了,目前看到某些詞就有很多不同的人各自用自己認為正確的字來表示這個詞。
甚至,可能台語從古時到現在,從來沒有過一致的文字共識。
或許可以用反面邏輯來思考

自古以來漢字到底是用甚麼語言唸呢?
肥馬大刀無所酬 皇恩空沿幾春秋 斗瓢傾盡醉余夢 踏破支那四百州
mobile0134 wrote:
怎艱苦-> 案艱苦
螢火蟲->火焰蟲
客家人說太陽就是日頭,你們偷學?🤭

還有更多借字在客家歌謠裡也很豐富,應該也找出來用羅馬拼音教學,叫全台灣小朋友學習,然後把客語定義為台語,如何?


在台灣通行的語言 , 都稱為 "台灣話"
如果您知道台中神岡"筱雲山莊"三角仔呂家, 是來自福建詔安客家。后里馬場上方的"毘盧禪寺" 也是呂家所建。 目前來台已歷經十代(21世)有250年的歷史, 卻是已經不說客語的福佬客。

神岡還有岸裡社張家,為來自廣東潮州大埔客家人張達京「番仔駙馬」,他共娶巴宰族六名平埔族公主。
巴宰族岸裡社第三任總土官(頭目)敦仔阿打歪被滿清賜以潘姓, 此頭目"潘敦"的姑丈就是張達京;張組織張振萬墾號「六館業戶」 引大甲溪水開鑿葫蘆墩圳 ,灌溉豐原地區,再和巴宰族「引水換地」取得土地成為中台灣首富。張家在台的子孫近萬人,如曾任台中市議會議長、市長、立法委員的張啟仲,以及臺中市議會議長張宏年。張家有客家及平埔的雙重血源, 但同樣是不說客語的福佬客。
李登輝屬閩西汀州府永定客家人後裔,講的是台語。李光耀曾祖父李沐文來自廣東客家大埔,但是李光耀早年競選演講都說非常流利的福建話。

客語 的源頭也是有 古漢語的成份 , "日頭"當然是相同 的漢語
西漢楊雄所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周雅言為通語來解釋各地的方言。"日頭"顯為當時通語
根據楊雄《方言》可知各地方言從戰國到西漢没有發生大的變化,方言區有著明顯的戰國痕跡。
西漢楊雄除查閱典籍外,也向來京城的各方孝廉、衛卒瞭解各該地區的方言。

歷史記載客家有五次大遷徙 , 西晉「八王之亂」,唐朝「安史之亂」,北宋靖康之難,滿清滅明,太平天國
由北方遷徙而來 ,才自稱為他鄉做客 , 客家的廣東梅縣是客家民系形成的終點,而非源頭起點
北宋神宗元豐三年 (1093年) 時,梅州有主籍5824戶、客籍6548戶,客籍戶數已超過主籍戶達12.4%。
祖譜記載也是寫因 "靖康之難"而南逃 , 困惑的是 客家 若來自北方? 卻有很多的南方"畲族"成份
客家人自稱「𠊎ngai」, 母親稱為 "哀仔oi er" 和畲瑤族的「𠊎語」說法相同
畲族自稱「山哈」和客家人一樣大多集聚在山腰地帶
“畲山無園不種茶” , 畲族採茶時,也會唱一些《摘茶歌》、《採茶歌》《敬茶歌》
客家與畲瑤苗等族都有材料相同、做法一致的擂茶
歷史上畲民有高超的種菁技術,史載汀州「菁民」即「畲民」,而種菁即靛藍,是客家藍衫的染料。
古代客家女不像漢族女人一樣纏足。畲、客、瑤女人不纏足,史稱:女子「素無纏足之習」。客家女性有參軍打仗的傳統,從宋、明時代的女畲軍到太平軍女兵 , 到日本侵台發現有客家女兵

由北方遷徙而來+南方元素,由多方面研判,當時秦始皇50萬人伐嶺南,屯兵在嶺南龍川的大部份應是趙佗率領的原趙北魏區降秦軍。 趙佗為秦始皇侍衛,原趙國恆山郡真定縣(今河北正定)人, 後自立為南越國王, 定都"番禺"(廣州)。
趙佗「和輯百越」,在越南民間神話故事集《嶺南摭怪》記載,趙佗兒子趙仲始入贅甌雒(一個土著王國),娶安陽王之女媚珠(Mỵ Châu)為妻。
戰國趙語因此進入嶺南
這個 「甌雒」「ho-lo」又和 河洛 福佬 發音相近 ?
視 「甌雒」河洛 福佬 為比較早到的土著 ?

宋太祖趙匡胤祖籍涿郡保塞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復名幽州,原戰國趙國宗室後裔,應講趙語。宋室祖籍幽州是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其中之一。
這又有了客家來自契丹大遼的說法
客家祭拜三山國王, 若源自契丹"祭山儀" ,也不足為奇
客語可能源自北方戰國趙語 , 南宋末帝趙昺在碙州(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登基,年號祥興,命陸秀夫為左丞相和太傅(皇帝的老師)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厓山,陸秀夫背著8歲的趙昺跳海自殺。《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南宋滅亡。
上述神岡區圳堵里就有拜張世傑為祖先的後代。 張世傑為涿州范陽(遼朝時期屬於南京道管轄,金朝時期屬於中都路管轄,今屬河北)人。涿州亦為割讓予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之一。
非常多客家人的族譜, 都有文天祥作序提字, 和宋朝的關係密切
這樣連串出戰國時的趙國趙佗, 北魏,宋趙匡胤,張世傑 , 都來自同一個區域(黃河之東,今之河北) , 來到南方後加入畲族成份
客語一般也認為形成於宋代

台語 可追朔到 商語 , 文字 可以比對甲骨文 , 甲骨文和後世的篆隸楷一脈相承
台語 女性 tsa-bɔ` 的 bɔ` 的本字是“母”字
甲骨文的 女 字,象屈膝交手之人形,……,或於胸中加兩點以示女乳 為 母,或於頭部加一橫畫以示其頭飾
“母”正體、“女”是 母 省略兩點(即省去表示乳房的兩點)的簡化體, 兩個字的甲骨文 是 相通的

“母”字,《廣韻》莫厚切(上聲、厚韻)。與“母”同音的字有牡、某、畝等,在台語都讀做 bɔ`,因此“母”字在台語雖然一般讀 bo`、bu`、bio`,也可以依《廣韻》反切讀做 bɔ`(《雅俗通》有收此音)。可以說“母”字在台語讀做 bɔ` 是文讀音,bo`、bu`、bio`(泉州腔)是白讀音,或者說衍生音。
tsa-bɔ` 的 tsa 的本字應該是前綴詞“諸”或“多”。先說“諸”。“諸”字的本義是衆多、各個,如諸子、諸生、諸位、諸君、諸母等

台語男性
"查埔tsa-poo" 指”伯”, 意為 「夫」 通 父
甲骨文字形"夫",像站着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頭髮上插一根簪( zān),意思是成年男子,是個丈夫了。古時男子成年束髮加冠纔算丈夫,故加“一”做標誌。本義:成年男子的通稱)


<說文>:「甫為男子之美稱。」<儀禮>:「伯某甫、仲、叔、季以次進。」
「『查』,為發聲語辭;又,『此』也,為『者』之轉音,『者個』則『此個』。」結論云:「所謂『查甫』,猶言『此男』
<詩.小雅>:「倬彼甫田。箋:甫之言丈夫也,明乎彼太古之時,以丈夫稅田也。」夫亦通作甫,
<集韻>:「父同甫」、「甫,又彼五切,音補,種菜曰圃,或省作甫。」
<廣韻>:「父,男子之美稱。」<詩.大雅>:「維師尚父。箋:尚父,呂望也,尊稱焉。」齊桓公尊稱
管夷吾曰「仲父」;吐蕃謂雄強的丈夫曰「贊普」,贊普之妻曰「贊蒙」,泛稱王室的女子亦曰「贊蒙」
丈夫、贊普、仲父、尚父實皆一音之轉

甲骨文 男這個字 從田,從力。表示用力(一說指耒)在田間耕作。
田力。言男子力於田也。
和"甫"這個字 之甲骨文字形,田中有菜苗之形。和"男"字非常像, 到了金文字形演變了. 以田+”父”聲的形聲字。
《說文》甫,男子美稱也。
父 這個字 的甲骨文字形,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舉杖之人,即父親
父 通“甫”是 開始的意思

可知 台語可以對照到甲骨文 , 可以追朔到商代的語言
  • 4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