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

政院種綠電 擬闢3,800公頃專區


Wow_Senior wrote:
花果山,吱八版,民...(恕刪)

你的標準真是一目了然,在PTT八掛板的資料就不對是吧,
那把同樣的資料貼過來到這裡會變成正確囉?

關於備用容量這部份
請去看台電的解釋:
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new_info/new_info-c33.aspx?LinkID=13
或是去看退休的前台電處長寫的介紹:
https://goo.gl/a4O1qV <-漫談備用容量與備轉容量
(裡面也有介紹一些不同地區或國家的各種計算方式)

備用容量雖然公式看起來只有 備用容量 = 裝置容量 - 尖峰負載
但是公式內(裝置容量)與(尖峰負載)的定義卻老是有人不清楚就亂用,
去看看定義
(I) 裝置容量:
(A)使用裝置容量,南韓等國使用。
(B)使用淨尖峰供電能力(=裝置容量 – 廠用電),美國、台灣等國使用。
(C)無法持續發電的風力機組裝置容量使用3%~100%比例計算各國不同
(D)水力機組裝置容量受限水文枯豐,水庫容量、無法持續供水,
裝置容量折扣計算,各國不盡相同。
(E)其他再生能源如太陽能等裝置容量也有不同折扣計算。
(F) 受到輸電線路限制之發電容量折減。
(II) 尖峰負載:
(A)使用發電端小時平均負載(包括電廠用電),南韓等國使用。
(B)使用供電端小時平均負載(扣除廠用電),美國,台灣等國使用。
(C)使用全年最高三天尖峰小時平均值負載(供電端),日本使用。

在定義上除了發電裝置部份各國有無減去廠用電這項不同外,
最重要的部份在於裝置容量這邊指的是依系統規劃淨尖峰能力換算後的裝置容量,
而再生能源機組這類大多會依各國環境不同而有各種比例來打折認列,
例如以用電高峰是在冬季傍晚18:00~20:00時段的德法來講,
若有人認為德法會把太陽能裝置全算進備用容量似乎就太天真了一點。
(調度性高但需要燃料的發電裝置 和 調度性低但不需燃料的發電裝置 特性不同)


關於再生能源 太陽能部份
太陽能這幾年裝置成本下降很快,過去5年成本大約下降一半,
也漸漸在部份國家的使用成本低於當地電價,
隨著成本下降後需求增加而又帶動產能增加讓價格繼續下降。

全球"歷年來累計到2010年底時的太陽能裝置量約40GW",
全球"2014年的年度太陽能裝置量約40GW",
累積到2014年底時全球太陽能裝置量約178GW,
而去年全球的太陽能新增裝量約50GW~57GW左右,
全世界太陽能的發電量去年佔全球發電量1%(核電佔10.X%,風力3.X%)。

太陽能在台灣2010年簽約收購價每度11~12元,去年簽約收購價4.X~6.8元,
2014年台電系統(台電自有+收購)的太陽能發電量5.1億度,收購的均價7.21元;
2015年台電系統(台電自有+收購)的太陽能發電量8.1億度,收購的均價6.66元。
http://www.taipower.com.tw/UpFile/_userfiles/image/財務資訊與電價成本/e1.bmp
台電的太陽能成本是以會計方式將設備以15年攤提,
與民營用20年合約期計算設備生命週期算法不同因此目前台電帳面上的成本會高出許多。

台電系統歷年太陽光電累計裝置容量一覽表
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new_info/images/page2/b-36-2_5.png

台電系統歷年太陽光電發電量一覽表
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new_info/images/page2/b-36-2_6.png

(台灣有少部份自用型發電量約0.4億度左右不算在台電系統內,要看能源局資料才有。)

台灣的太陽能發電量2014年在亞洲排第7
中國 291 億度
日本 193.9 億度
澳洲 45.1 億度
印度 43.7 億度
南韓 24.7 億度
泰國 14.6 億度
台灣 5.5 億度
馬來西亞 2.3 億度
孟加拉 2.3 億度
資料取自BP世界能源統計 -> http://goo.gl/MdfvCF

目前太陽能在台灣的能源局發展目標是2030年裝置量8.7GW,發電量約110億度。
日本去年修訂上調後的太陽能發展目標是2030年裝置量64GW,發電量約750億度。

風力部份
風力發電因為成本較低進入成長期比太陽能要早,
2014年度全球的風力裝置量新增51GW,
比全球累計到2004年底時裝置量47GW還多些,
累積到2014年底時全球風力裝置量約369GW。
風力發電量達成佔全球發電量1%的時間在2008年(太陽能是2015年),
2014年佔3%,去年估計約3.5%左右。

其中這幾年離岸風力的發展是台灣可以特別關注的部份,
到2014年底時全球離岸風力的裝置量共8.7GW,是2011年底時的2倍,
英國的裝置量佔了其中一半,
英國是歐洲離岸風力潛力最大的國家,
因此英國規劃到2025年時離岸風力的裝置量要超過20GW以上。

在台灣離岸風力這一塊是能源局規劃的再生能源中發電目標中佔比最大的一項,
去年初期3個離岸風場陸續架設完成離岸風場海氣象觀測塔,
(台電跟福海這2家的風場在彰化外海、海洋的風場在苗栗外海。)
<-其中台電的記錄影片

去年算是台灣發展海事工程與離岸風力開發正式開跑。

風力發電在台灣
2014年台電系統的風力發電量14.9億度,2015年發電量15億度,
台電的風力收購成本變化不大,
但台電的自有風力成本則從3.48元降到2.5元,
這部份因為台電的風力發電設備成本算法用5~9年去攤提,
去年有部份台電的風力設備已攤提完設備成本因此台電的風力成本下降。

台電系統歷年風力發電累計裝置容量一覽表
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new_info/images/page2/pic77-2.jpg

台電系統歷年風力發電發電量一覽表
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new_info/images/page2/pic78-2.jpg


台灣的風力發電量2014年在亞洲排第6
中國 1584.3 億度
印度 384.2 億度
澳洲 102.4 億度
日本 50.7 億度
紐西蘭 22.1 億度
台灣 14.9 億度
韓國 12.8 億度
泰國 4.9 億度
資料取自BP世界能源統計 -> http://goo.gl/MdfvCF

目前風力在台灣的能源局發展目標是2030年裝置量是5.2GW,發電量約162億度。
(能源局裝置量目標是 陸域1.2GW + 離岸4GW)
在日本去年修訂後的風力發展目標是2030年裝置量10GW,發電量約182億度。
(日本的陸域風力容量因素只有20%,離岸水深淺能架固定式風力的地點較少,
所以日本有開發離岸的浮式風力發電,日本將來能否上調風力目標就看浮式風力成效。)

陸域風力發電在台灣使用的容量因素在28%左右與台灣的水力差不多,
(台電水力的發電高峰在夏季而風力在冬季,台灣的離岸風預估容量因素大約40%)
幾年前台電是依特性把風力與水力分在"準基載",
取一定比率算在基載電源內(太陽能那時是定義"準中載"),
核四封存後台電就把水風光改叫"間歇性能源"。

-------------------------------------------------------------

德國與法國英國的電力情形

2003年~2015年德國的電力變化情形圖--> http://goo.gl/1yZ5LR
(這張圖我認為畫的很好,其中2015年資料是用去年12月中的初估值。)
http://goo.gl/Lgh5lm <-圖出自這篇文章,
德國的再生能源目標是2025年要佔用電量的40%~45%,2050年佔80%,
那篇文章主要在講去年再生能佔發電量30%(用電量32.5%)比原本預期進度超前。

德國的再生能源發展資料,這幾年也開始在搞離岸風力與地熱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newable_energy_in_Germany
德國目前有部份會將風力這類再生能的電力轉為氫氣再混合到天然氣使用,
但是這和燃料電池一樣目前成本高所以設置量不大。

德國的電力裝置可參考 -> https://www.energy-charts.de/power_inst.htm
或是去參考歐洲網中心的年報資料(裡面也有列出各國用電高低峰時段),
德國2012~2014這3年的高峰用電量大約在82GW~84GW(冬季傍晚18:00~19:00),
低峰用電量約32GW~36GW(春或夏季凌晨約4:00),
到去年底德國全部電力裝置容量約182GW,
其中火力與核能裝置約87GW,
照台電的備用容量算法這部份要減去廠用電與線路限制或機組等等,
德國的再生能源裝置量則約95GW,
照台電的備用容量算法這部份要依不同特性依系統規劃淨尖峰供電來折算,
這樣看來德國的備用容量率到底會是多少若不知各項折算率還真不好估。

但是在那篇 漫談備用容量與備轉容量 裡 -> https://goo.gl/a4O1qV
文章有介紹到歐洲電網所用的剩餘容量與適當參考裕度等等,
(雖然內文用英國來舉例夏季裕度,可能忘了歐洲多數用電高峰是冬季)
有講到歐網每年會出相關報告,去找了一下在 -> https://goo.gl/IAypJS


德國的 剩餘容量-適當參考裕度 圖
2015年版內德國部份預估的2016年冬季(12月~2月)約正5GW左右,
(有些國家是負值,法國冬季大約正10GW)
預估德國10年後會轉成負值。


這是歐洲電網調度中心發布的2014年度歐洲的"電力跨國傳輸量"情形圖,
德國維持電力淨輸出已經超過10年以上,
目前德國是歐洲電網第二大電力輸出國,
因為德國的位置在歐洲電網中心,
法國傳到德國的電主要是為了透過德國的線路容量再轉傳到其它國家。
資料取自2014年度簡報: https://goo.gl/LKVl8A
也可去網站看前面年度的資料
https://www.entsoe.eu/publications/statistics/statistical-factsheet/


法國的國家電網公司電力年報中法國的"電力跨國交易量"情形圖,
法國對德國的電力交易一向是向德國買的比賣給德國多,
過去10年裡只有2011年法國對德國的電力交易量是淨出口。
法國的國家電網公司電力年報英文版(2014年開始有英文版)
http://www.rte-france.com/sites/default/files/bilan_electrique_2014_en.pdf
前10年的要去找法文版才有
http://www.rte-france.com/fr/article/bilans-electriques-nationaux


年報內2014年法國的電力裝置與發電量
法國的風力(約23%)與太陽能(約13%)容量因素都比德國好些,
而火力機組的容量因素全都低於風力,燃油機組容量因素甚至低於太陽能。
到2014年底法國全部電力裝置容量約129GW,
其中火力與核能裝置約87GW(跟德國差不多)。

法國2012~2014這3年的高峰用電量大約在82GW~102GW(冬季傍晚19:00左右),
低峰用電量約29GW(夏季清晨7:00左右)。
2015年法國的用電高峰在2月初約91GW,
2012年2月的用電高峰102GW是法國歷年最高(太冷讓取暖用電量大增),


當時法國的電力情形,法國的電力情況可去法國電網查詢。
http://www.rte-france.com/en/eco2mix/eco2mix-mix-energetique-en

法國的電力機組中核電比重過高且平均運轉機齡約30年,
而新建核電的成本會比舊有的高出不少因此也不太可能規劃全部更新,
目前法國是預計用10年的時間把核電佔比由75%降到50%左右,
這期間部份不適合延役的核電機組有可能在運轉滿40年左右除役。


另外,稍微提一下英國,
英國的電力機組內煤電與核電機機老化的問題很明顯(近3年已有2部核機組除役),
些這幾年主要新增電力裝置都是再生能與天然氣機組,
最可能動工的欣克力C核電廠因成本太高(合約1度電約4塊多台幣)進度一再拖延,
目前看來進度最快的也要2025年才有可能完成。
英國在2010年時再生能源佔發電量7%,
2014年再生能源己經佔發電量19%(其中主要是風力9%,而水力只佔2%),
去年2015年約佔23%左右,5年的時間把再生能源佔比增加16%衝的很快。


最後,關於歐洲的電價變化可參考歐盟統計局的資料 -> http://goo.gl/AZvlE6
基本上從2000年開始歐洲的電價就一路向上調整,
(再生能增加、燃料上漲、納入排碳權成本、稅費增加等等)
德國的家用電價目前與再生能有關的附加成本大約佔3成左右,
而德國家電價2013年~2016年近幾年則是較為穩定下來變化不大了。
可參考這網頁裡放的1998~2016德國電價組成PDF檔 -> https://goo.gl/krQVN6

目前德國的家用電價比不少再生能的收購價還高,
因此住家的太陽能設置上漸漸有自用或配合蓄電設備使用餘電才售出的變化。

台電每年出的10年長期電源開發方案,
裡面的"長期"本來就代表有較大的變化與調整的空間存在,
長期預估若沒調整空間那根本沒必要做長期評估,
每年依實際變化及政策調整去做修訂是例行事項。
(不過台電有時出的訊息內容很奇怪的會引用流言傳播者的流言也是事實,
例如台電月刊也引用過那種德國使用再生能後停電次數增加的流言。)

愛睡貓 wrote:
你的標準真是一目了...(恕刪)


一如往常...
喵?你想講啥!?
上次德國燒媒瞎扯到最後你神隱了。
這次太陽能跟風力你到底想講啥呢?
看無啊!

你是想講台灣目前發展太陽能跟風力的現狀其實很積極?
拍謝喔,這我超清楚的,是很積極啊
但有人老為了反核,老是誣陷台電跟政府把錢都往核能丟。
莫須有的誣賴他們根本就沒有積極開發其他電力源!
馬英九執政八年,綠能增加3000000000000%(誇張點...)

跟我鬼扯這兩個低能兒有多少發電量一點用處都沒有。
實際上用掉多少?
蓄能的科技沒有任何進展之前。
除非太陽能上太空。
要不然這兩個根本就是殘害地球的玩意
除非...你~喵喵能感召一大堆人:
1.自殺,全球人口只要是現在的1/10,就不需要穩定又大量的發電源。
2.放棄現代生活,重回農耕社會。

啥都不做就出這張嘴的話就省省吧。
好歹你也去想辦法當電力調度的貢獻一下吧。
就算貢獻不了多少,但至少讓你知道這兩個低能兒能讓電網多頭痛!
反駁不了就惡意檢舉,真是一群垃圾農企粉!

Wow_Senior wrote:
一如往常...喵?...(恕刪)

有些講不過就故意挑釁再檢舉的高手再加上這邊奇妙的刪封文標準幾次下來就懶了,
隨你開心吧~
https://tw.news.yahoo.com/%E7%94%A8%E8%87%AA%E5%AE%B6%E5%B1%8B%E9%A0%82%E8%B3%BA%E9%8C%A2-%E5%8F%B0%E6%9D%B1%E9%BC%93%E5%8B%B5%E6%B0%91%E7%9C%BE%E6%8A%95%E5%85%A5%E7%B6%A0%E8%83%BD%E7%94%A2%E6%A5%AD-071501973.html
用自家屋頂賺錢 台東鼓勵民眾投入綠能產業
中廣新聞網中廣新聞網 – 2016年1月28日
台東縣「一站式」產業輔導辦公室,今年起擴大現有服務項目,將「太陽能光電綠能設備」納入補助範圍,鼓勵台東民眾投入綠能產業,用自家的屋頂賺錢。(張南雄報導)
台東縣一站式產業輔導辦公室,是台灣六都之外,唯一縣市政府設立的產業輔導單一諮詢窗口,去年首創推出免擔保人、擔保品、保證前三年百分之一最低利率的台東縣繁榮家園貸款,就有超過三百家在地業者,透過一站式產業輔導辦公室協助提出申請,其中成功核貸一百二十一家業者受惠,核貸金額九千多萬元。台東縣長黃健庭表示,為了持續協助在地業者創造商機,在新的年度開始,一站式產業輔導辦公室特別擴大服務項目,將個人或公司添購太陽能光電綠能設備也納入補助範圍,其中個人額度一百萬元,公司的上限則是四百萬元,初步估算,一般的家戶如果和台電簽約,把電賣給台電,預計再裝設五到六年後就可以回收成本,是一項還不錯的投資。
--------------------------------------------------------------------
看起來各縣市都在推再生能源。
http://e-info.org.tw/node/113070
變動風電、智慧電網、需求反應:丹麥能源轉型概述
作者:瓜南
丹麥的目標:2050全面廢除化石燃料

丹麥的轉型目標是2050年全面廢除化石燃料的使用,改採百分之百的再生能源系統來支撐持續的經濟成長與舒適的生活。在此之前,2020年要讓電力消費量的50%產自風電、20%來自生質能,2030年棄用煤電,2035年便會採用百分之百的再生能源發電。除了能源效益外,丹麥選擇風能與生質能作為綠色轉型必需的重要能源。對丹麥而言,完美的能源轉型除了力求轉換成綠能系統,也要同時保障能源安全、對抗暖化,更要在轉型中施行綠色增長戰略:投資綠色科技與培植企業,使之既領先全球,又增加就業機會。

https://www.flickr.com/photos/teia/24384953450/
丹麥的轉型目標。來源:丹麥清潔能源發展之路,Danish Energy Agency。

丹麥已向歐盟承諾,以2005年為基準,要在2020年前降低2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種高標準在歐洲是數一數二。它的碳排量在90年代時曾高達7500萬噸,此後逐漸下降。若政策不變,未來的碳排量亦持續滑落,直到能源轉型成功後的1000萬噸左右。


左圖是丹麥碳排量的歷史與短期預估。右圖是丹麥碳排量的2050年預估。來源:The Danish Climate Policy Plan,the Danish government

零核的未來

丹麥的能源系統中也曾使用許多煤炭,但比例會逐漸降低,生質能與能源效益貢獻卓著。依丹麥的轉型策略,未來十年可削減33%的化石燃料用量,降低依賴。依丹麥的官方估測,再生能源的比例由1980年的3%升至2010年的19%,在2020年前持續升至33%,也就是三分之一的能源將主要由風能與生質能提供。在廢除化石燃料的能源組合中,核能依然缺席:丹麥的核電廠與離岸風場興建成本差不多,但前者的不確定性高多了,芬蘭的Olkiluoto核電廠3號機即是興建進度延遲與預算超支的例子,此外核電廠全日全速運轉的偏好也不適合與變動的風能搭配。

對世界核能協會而言,由於丹麥電網與鄰國相接,故由鄰國輸入的核電量——儘管比例遜於風電——依然算成丹麥的消耗電量。不過依照丹麥政府的能源戰略與它對核電的評價[註1]來看,零核是難以動搖的國家政策。


化石燃料的比例在丹麥能源生產量中逐漸降低。來源:ENERGY IN DENMARK 2013,Danish Energy Agency。

分散式發電系統

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與對核能安全的恐懼讓丹麥轉向於探索風能。反核與擁風的社會影響了政府,在1988年時立法禁用核能,也連結起社運人士與科學家,促進新式風能科技的發展。丹麥電力系統曾由大型集中式熱電廠主宰,但卻已進化成讓分散式與集中式電廠並存:約有1000個基於天然氣、廢料、沼氣與生質能發電的汽電共生廠(CHP)、工業用和在地化電廠,與5200架風機及92000塊太陽能面板彼此串接;另有16座集中式電廠,採用煤、天然氣、燃油與生質能發電。


從前的丹麥是由接近工業區與城市的少數集中式電廠來供電。但現在,朝分散式發電演化的系統內,已有許多風機與在地的CHP廠供電。來源:The Danish Experience with Integrating Variable Renewable Energy,Agora。

綠電量看漲

根據丹麥的能源戰略,生質能與風能在初始能源消耗量中的比例將不斷攀升,但這樣的成長趨勢需要政府強大的決心與友善的法案來扶持。


左圖顯示的是初始能源消耗量中的再生能源組合,可見生質能與風能為大宗。右圖則顯示政府的意願與持續的挹注會強烈地影響再生能源成長的幅度。來源:Energy Strategy 2050

2014年,丹麥的風電量佔全國用電需求量的39%,此比例屬全球最高。它的每年停電秒數偏低,去年的平均只有15秒(註2,註3)。丹麥有兩個電力的子系統:日德蘭半島與菲因島組成的西丹麥,電網接向歐陸與北歐,以及主要由西蘭島構成的東丹麥,電網接向瑞典;東西兩邊由直流電線相接(註4)。西丹麥的用電需求與再生能源發電量都比較大,在2014年共有1230個小時產出超過需求的風電量。丹麥的負電價在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別有15小時、33小時、39小時、46小時,這是源於丹麥與北德在冬天時產出的大量風電。儘管負電價對消費者有利,但發電商蒙受損失,這項挑戰需要兩國擴張電網來解決。


丹麥逐年的發電量中,風電的比例越來越高。來源:A Snapshot of the Danish Energy Transition,Agora

整合飄忽不定的風能

既然風是時有時無的自然資源,丹麥如何在電網中整合高比例、多變化的風能呢?

與鄰國的電力交換是應付高比例風電入網最重要的工具。丹麥的電力進出口是為了調節國內電網的供需,而不是因為缺電才進口。丹麥尖峰需求有6GW,與挪威、瑞典、德國相連的淨電力傳輸容量就有6.4GW。丹麥能在風能發電量高時出口電力,也能在風能發電量低時進口電力,過多的風電量透過跨國電網出口有助穩定電網。丹麥藉著北歐電力池與挪威、瑞典相連,讓後者的水力設施成為風電的儲存場。不過丹麥與德國間產生的出口瓶頸倒是個新問題:北德風勁之時,自己的風電量也很多,便沒有容量來吸取丹麥的出口電量。不過雙方的輸電系統商認為這個問題將來會被解決。

風電量大時,整個電力系統需彈性備戰(註5)。除了出口到鄰國、降低傳統電廠的電量,也可以增加當地住宅的電力消費量:意即在電量大而電價降低的時刻,電動車、電暖器等設備開始自動充電,消費者享有低價時也平衡了電網供需。截至目前,丹麥內部的電網擴張用以應付越來越多的風電一直是足夠的。電力系統也可以選擇棄風,對新式風機而言,風電量過剩的問題不在於技術而在於經濟損失;當能源系統的其他部分更有彈性時,可將這個問題最小化。

電動車的普及能夠降低柴油與石油的消耗量,還能作為再生能源的儲電場,再將電賣回電網。電動熱泵也降低了暖氣原本所需的石油消耗量。理想中,它們能協助增加需求電量以平衡風電供給量。大多數的汽電共生廠(CHP)中有儲熱系統,儲熱也可以增加電網的彈性:在風電量大時從儲蓄池中供熱給消費者且減少供電,在風電量小時則協助供電。丹麥2014年的電力消費量比1990年相比增加約13%,與2008年相比跌了7%,跌幅是基於工業電力消費量降低之故。電力需求量的未來預測將依能源效益的效果與新設備(電動車、熱磊等)的用電量而定。

然而,隨著電動車與熱磊的普及,用電量將大幅上升。也就是說,轉型為一個能整合風電的智慧電力系統,需要隨之擴充電網與建造更多發電容量。讓電網變得更有彈性以即時反應供需,又準備充足的發電與傳輸容量,是能源轉型的兩項重要議題;第三項則是讓居民願意接受相關設施,另有專文敘述。


隨著電動車與熱磊的普及,用電量將大幅上升。來源:The Danish Experience with Integrating Variable Renewable Energy,Agora。

智慧電網與智慧住宅

前述的分散式發電廠與智慧電網都是再生能源發展的基礎。丹麥政府在2013年時施行「智慧電網戰略」:消費者不但能在遠端遙控家中的電錶,也能以每小時為單位購電。2020年前,智慧電錶須在全國消費者中普及,故每年將安裝20萬至30萬個。過半數的消費者已能從遠端讀取每小時的智慧電錶數據。儘管智慧電錶需要額外成本,仍能讓消費者獲益,尤其是選擇按小時計電費的那些人。

根據丹麥國家電網公司(Energinet.dk,屬於丹麥氣候與能源部)的擘劃,太陽能板、電動熱泵(取代燒油的熱水器)與小型CHP設備(供應暖氣)能協助新式住宅成為零耗能的再生能源儲存場。未來的智慧住宅設計也能讓住戶輕易地控制耗能量。他們可藉手機、筆電來開關空調、冰箱、洗衣機等耗能產品,也可預先設定在風力強、電價低的時段內使用這些設備。電動車亦如室內產品,可用手機軟體設定在低價時段內充電之。這種依供給電量來調控需求端的模式被稱為需求反應(Demand Response),不但能平衡電網的供需,也能協助消費者省錢。若要讓家家戶戶享受到需求反應的好處,則需要智慧電網的普遍鋪設。


未來的再生能源系統將有三種特性:變動的生產量、強壯的跨國智慧電網與需求反應。在智慧能源系統中,再生能源的變動性不成問題。智慧電網與發電端相連並大量輸電至國際市場,再從最便宜的源頭購電,輸送至消費者的智慧住宅。來源:Energinet.dk on Youtube

綜上所述,對丹麥而言,未來的再生能源系統將有三種特性:變動的生產量、強壯的跨國智慧電網與需求反應。丹麥的能源轉型是以高漲的環保意識與強大的社福制度為前提,再由政府打造出因地制宜的能源系統。能源轉型不只講究培育出價格合理的能源組合,也考慮到丹麥在相關產業裡的國際競爭力。研究丹麥,不是為了將它的轉型方式與組合完全複製於台灣,也不是要以兩國殊異之處否決轉型在台灣的可能性。期待台灣政府能藉丹麥的前瞻來計劃轉型目標,趁早準備再生能源所需的電力建設與法案,積極規劃出適用於本地的能源組合。推展再生能源是微小的台灣向世界發聲的前衛做法,期待台灣政府勇於任事,讓我們成為亞洲的綠能之島。

註1:energy strategy 2050
註2:各國停電分鐘數比較:German grid keeps getting more reliable

註3:丹麥2014年的停電平均時間為15秒

註4:丹麥跨國電網


丹麥跨國電網。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

註5:丹麥現有與預估各種整合風電入電網的方法:

https://www.flickr.com/photos/teia/24562689952/
圖片來源:The Danish Experience with Integrating Variable Renewable Energy,Agora。

-----------------------------------------------------------------
感覺上歐洲國家對再生能或核能的共識比較高,推動起來阻力好像比較小一點。
http://eiadoc.epa.gov.tw/EIAforum/?page=PubExp&peid=4789
張貼日期: 2016-01-15 卸載日期: 2016-05-09
案件名稱: 桃園離岸風力發電廠興建計畫
公開會議依據: 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準則第10條之1
公開說明會時間: 中華民國 105年1月29日 下午 02:00 至 下午 03:30
公開說明會地點: 觀音區白玉社區活動中心(桃園市觀音區白玉里玉林路一段180號)
公開說明會方式: 簡報及意見交換
開發場所: 風場位於桃園市觀音區和大園區外海區域,風場範圍面積約73.3平方公里,風場場址距離岸邊約為0.3~7公里,陸纜及變電站設施位於觀音區大潭里、觀音里、白玉里、樹林里、草漯里、富林里

開發行為內容摘要: 風機機組單機裝置容量約為3.4~7 MW,總裝置容量最大不超過367MW。海底電纜線路避開人工魚礁區,上岸後經2座升壓站升壓後,分別併入台電既有榮成及塘尾變電所

邀請之機關、團體或人員: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經濟部能源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洋巡防總局北部地區巡防局、科技部、交通部航港局、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桃園市政府、桃園市環境保護局、台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台中港務分公司、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台灣電力公司、桃園市觀音區公所、桃園市大園區公所、立法院廖委員正井、桃園市議會觀音區歐議員炳辰、桃園市議會觀音區吳議員宗憲、桃園市議會大園區游議員吾和、桃園市議會大園區徐議員其萬、大潭社區發展協會、觀音社區發展協會、白玉社區發展協會、樹林社區發展協會、富林社區發展協會、草漯社區發展協會、觀音區大潭里彭里長振添、觀音區觀音里葉里長澄淼、觀音區白玉里黃里長謀境、觀音區草漯里陳里長國周、觀音區樹林里吳里長進昌、觀音區富林里鄭里長力得、桃園市政府警察局大園分局

開發單位: 麗威風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
-----------------------------------------------------------
哇!367MW,比目前在做的3個(永傳(120MW), 上緯(128MW), 台電(108MW), total 356MW),加起來還要大。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1/29/n4628681.htm
首個家用大型蓄電池落戶悉尼 可低峰充電節能
【大紀元2016年01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安妮悉尼編譯報導)Tesla公司的首個家用大型蓄電池(Powerwall Home Battery)已落戶悉尼民宅。它以太陽能、設備儲備的電能、城市供電這樣的優先順序為家庭提供電能,不僅能省電費,而且在區域電力系統出故障時,能為家庭提供一定時間的備用電源。
據澳洲新聞網報導,該蓄電池在有充足陽光時為設備充電,或者在電費便宜時段從城市供電系統充電,供高峰電力時段、甚至停電時輸出,類似於一個小型的蓄電站。
整套設備包含Tesla鋰電池包、液態熱量控制系統和一套接收太陽能的軟件。每個蓄電池有七千瓦時的電力存儲能力。
自然太陽能公司(Natural Solar)得到授權負責為Tesla安裝該設備。該公司總經理威廉姆斯(Chris Williams)說,產品安裝通常需要6~8週,打包價格1.3萬澳元起價,其中包括政府退稅。他說:「這似乎是一大筆費用,但隨著時間推移,消費者會發現明顯省錢,電費會大大降低。」
責任編輯:堯寧
-----------------------------------------------------------
家用儲能己經開始在一些地區動起來了。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383017-%E7%89%B9%E6%96%AF%E6%8B%89%E9%9B%BB%E6%B1%A0%E5%BB%A0-%E5%8E%9F%E6%96%99%E6%88%90%E7%BD%A9%E9%96%80
特斯拉電池廠 原料成罩門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在內華達州興建中的「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可望提高鋰原料需求,但至今卻尚未宣布與大型供應商簽約,令人質疑這座廠能否如期在2017年生產電池。
金融時報報導,特斯拉預計在2020年底前生產50萬輛車,並打算採用Gigafactory供應的電池。特斯拉希望,藉由電池自給自足,每千瓦時(kWh)的成本能削減30%以上,這攸關電動車能否打入大眾市場。

但要達此目標,必須確定鋰長期供給無虞。目前逾70%的鋰來自於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維亞。分析師說,隨著電動車電池的需求成長,全球鋰市場瀕臨供應不足。

倫敦顧問公司Benchmark礦業情報說:「Gigafactory面臨的最大挑戰,或許是基本需求量除外的原物料可得性。這也是在整個電動車供應鏈中,特斯拉唯一欠缺擁有權與控制權的環節。」

市場專家Global Lithium創辦人羅瑞說:「目前的策略似乎是沒有直接投資,而是利用特斯拉的名氣,以不可行的低價,和入行年資淺、從未生產過鋰化學物質的礦業公司簽訂應急合約。」

曾在主要鋰供應商FMC Lithium服務的羅瑞預期,最可能的結果是,至少到2020年底,特斯拉都將以高額的市價買鋰。

目前已有兩家公司宣布與特斯拉簽供應合約,但可能都要到2020年後,才能生產大量的鋰。這可能導致Gigafactory開始運轉時,鋰原料不敷所需,或設法在氫氧化鋰價格上漲之際簽訂供料合約。

據顧問機構Benchmark估,特斯拉每年將需要約2.4萬公噸的氫氧化鋰,而去年全市場供應量為5萬公噸。
笨阿樹 wrote:
http://www...(恕刪)

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512050062-1.aspx
拚再生能源 經濟部擬在水庫鋪太陽能板
發稿時間:2015/12/05
(中央社記者黃巧雯台北5日電)為擴大再生能源,經濟部將腦筋動到水庫上,讓水庫不只能用於水力發電,近期正參考國外的案例,研究在日照長、水位起伏小、湖面具一定面積的南部水庫裝設太陽能板的可行性。

隨著核電廠將陸續除役、核四封存,未來國內電力供應恐拉警報,總統馬英九日前曾表示,日本為發展再生能源,有利用水庫飄浮式的太陽能板。

為擴大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經濟部次長楊偉甫證實,經濟部水利署過去數個月以來正蒐集資料,參考日本等其他國家案例,研究在水庫上鋪設太陽能板的可行性。

楊偉甫指出,由於日本已有案例,若評估後認為可行,未來將朝在水庫上鋪設太陽能板方向努力

至於國內哪些水庫適合打造太陽能發電?楊偉甫表示,由於台灣水庫容量較小,湖面易隨著水庫水位起伏變動,一旦水位下降,能鋪設太陽能板的面積就會變小。

楊偉甫強調,除了需考量水庫水位變動外,因颱風季時,湖面恐出現強風,其湖面面積是否符合安全性及經濟規模外,以及日照時間是否充足等因素都將一併納入考量,估計未來南部水庫將會優先設置。

楊偉甫指出,由於還需研究發電線路及街道系統配置,因此目前仍停留在構想階段,無論是可行性研究或興建計畫都還未訂時間表。
--------------------------------------------------------------
說別人是兒戲,結果後來經濟部自己做評估,"總統馬英九日前曾表示,日本為發展再生能源,有利用水庫飄浮式的太陽能板。"。

笨阿樹 wrote:
http://udn...(恕刪)

http://technews.tw/2015/06/20/lithium-battery-inventory/
鋰電池成能源儲存主流,應用大增後鋰還夠用嗎?
作者 藍 弋丰 | 發布日期 2015 年 06 月 20 日

特斯拉(Tesla)推出 Powerwall 、PowerPack 兩款鋰電池能源儲存裝置首周預售訂單總額突破 8 億美元,掀起一陣能源儲存熱潮,過去產業界從未有人擔心過鋰原料不足,但隨著特斯拉 Gigafactory 規模量產逐漸成形,以及其他企業跟進鋰電池,在電動車與能源儲存兩大應用需求下,產業界開始有未雨綢繆的聲音:鋰原料是否足以支撐未來產能?不過,澳洲企業 Cobre Montana 的新開採技術或許可解除此一疑慮。
回顧 2011 年時,在能源儲存協會大會上,還有創投對鋰電池嗤之以鼻,認為是不可能大規模設置的「玩具」,如今光是特斯拉本身的鋰電池及能源儲存產品就帶動不少應用,客戶包括電力公司如 Oncor 與南加州愛迪生(Southern California Edison)、雲端服務巨人亞馬遜網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需求反應服務商 EnerNOC,以及全美最大電網能源儲存計畫開發商 AES Energy Storage。除了大企業客戶,連同新創事業也磨刀霍霍,由於 PowerPack 以充放電循環 5,000 次計算,經過 PowerPack 儲能後每度電所增加的成本約僅為 0.05 美元,新創事業「先進微電網解決方案」(Advanced Microgrid Solutions)就計劃買進總儲能容量 50 萬度的特斯拉 PowerPack 儲能系統,提供電網穩定服務。

在特斯拉推波助瀾下,鋰電池成為能源儲存主流電池技術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如奇異(GE)拋棄了自家的獨拉松電池,改投鋰電池懷抱;賓士製造商戴姆勒(Daimler AG )也宣布要推出鋰電池能源儲存產品,進入電網能源儲存市場。在澳洲,能源儲存市場蠢蠢欲動,一方面因為近年來澳洲的太陽能滲透率快速提升,開啟能源儲存需求,一方面澳洲人傳統上對電網不信任,渴望有自有能源,而在鋰電池能源儲存價格持續下降下,業界認為澳洲能源儲存市場可望飛躍式成長,澳洲電力公司計劃親自推出能源儲存產品,即使這樣做會傷害售電營收也在所不惜,因為「我們不做,別人也會做」。而特斯拉在鋰電池上的合作夥伴,也是數家澳洲電力公司的能源儲存產品的鋰電池供應商 Panasonic,計劃將同樣的合作模式推展到歐洲,自德國開始發展。

而這些快速發展,也讓人開始注意到過去不認為是問題的鋰原料供應問題,特斯拉本身預期其鋰電池工廠產能全開的狀況下,2020 年將消耗 8,000 公噸的鋰原料,而若電動車與能源儲存市場如樂觀的預期一飛沖天,至 2040 年,全球有可能一年需要 80 萬噸的鋰原料才能滿足產業總體需求。

美國地理調查於 2015 年初估計,全球鋰資源約為 3,950 萬公噸,而具備商業開採價值的鋰儲備量則僅為 1,351.9 萬公噸,在目前的產業狀況下,這樣的鋰資源可用上超過 300 年不成問題,但若是需求爆炸性成長,在一年 80 萬噸的情況下,不到 17 年就會用盡。



冶金法可將礦物廢料變成鋰原料

那麼,我們是否該擔心人類未來過度依賴鋰電池,終有一天會因為鋰用盡而陷入能源危機?或許不必太杞人憂天,因為 2040 年還很遠,屆時可能已經有替代產品,就算沒有替代產品,鋰電池也可回收再製,而創新採礦技術也可望徹底解決鋰不足的問題。

提煉鋰礦需要高溫淋溶,是相當耗費能源的過程,因此只有選用氧化鋰含量較高的礦石,才有開採價值,包括鋰輝石、透鋰長石等,即使使用氧化鋰含量 6% 的礦石,每噸生產成本仍可能高達 3,000 到 5,000 美元,因此,過去若是礦石氧化鋰含量低於 5%,就毫無開採價值。鋰在大自然中含量其實相當豐富,光是海水中就高達 2,300 億噸,只是高含量的優質礦石相當稀少。

澳洲礦業公司 Cobre Montana 提出改以濕法冶金學提煉的想法,將礦石磨碎後,於攝氏 90 度下加入硫酸,溶出礦石中所有的金屬,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硫,可再導回系統中與水結合重新產生硫酸,而溶化的金屬除了鋰,還會包括鎂、鋁、銣、鍶、鎵等金屬,可另外出售,還有大量的硫酸鉀,可做為肥料,出售所得可回收 2 成的成本,而整個冶金過程所需能量都由硫氧化而來,無須額外能源,硫佔了冶金過程 3 成的成本,而硫是石油開採的副產品,相當容易取得。

使用這種方式,即使鋰礦含量低的礦石也可利用,Cobre Montana 表示,以此冶金法,使用氧化鋰含量僅 2% 的雲母石,每噸成品冶煉成本只需 1,800 美元,甚至比南美洲各國如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的鹵化物沉積優質礦冶煉成本每噸 2,000 到 2,500 美元更低。這開啟了大量新的鋰資源,雲母在全球可說遍地都是,經常是採礦時拋棄的廢料,取得成本相當低廉,光是捷克的 Cinovec 礦區,就可望提供 1,000 萬噸鋰原料。

Cobre Montana 目前已在 Cinovec 礦區進行小規模測試生產,每小時可產出 1 到 3 公斤鋰原料,Cobre Montana 計劃將與合作夥伴進行規模商業生產,若能順利量產,看來人類就不用擔心鋰會用完的問題了。

------------------------------------------------------------------------
有些問題,在時間及科技的提昇下,會自然的解決。
  • 5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