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

「熱、熱、熱」,今日「風力發電」0.28%!


allen_yeh wrote:
大家在質疑的是相對...(恕刪)


早上八點就大開冷氣了

結果到了九點

太陽能卻還是少到可憐................



15151515151515
別忘了,兩年之後誰離岸風電全部發电之後,夏天發不出電,冬天可是滿滿的電,電力公司必須以歐洲兩倍的價格全額收購。


炒什么炒 wrote:
1515151515...(恕刪)

zuzu2008 wrote:
別忘了,兩年之後誰...(恕刪)


「冬天可是滿滿的電,
電力公司必須以歐洲兩倍的價格全額收購。」


這是真的嗎??

兩倍的價格,錢怎麼來??

多收的電,要給誰用???

這是不是亂搞????
spin5678 wrote:
「冬天可是滿滿的電,
電力公司必須以歐洲兩倍的價格全額收購。」
這是真的嗎??

兩倍的價格,錢怎麼來??
多收的電,要給誰用???
這是不是亂搞????

zuzu2008 wrote:
別忘了,兩年之後誰離岸風電全部發电之後,夏天發不出電,冬天可是滿滿的電,電力公司必須以歐洲兩倍的價格全額收購。


別擔心,看S大推風電那麼認真,我猜想他會替全民買單
人生有時候就只是一杯咖啡的温度如何的問题。
老百姓們能怎樣 狗吠火車而已

為什麼要發展風力

前朝把核能的摳摳分完了

接棒的當然要想出新點子 新花招

綠能 多好聽的名詞 管它適不適合台灣

反正有的瓜分就好了

加上開出來的這種回購價 肥死了..

回扣肯定夠躺著吃十代了...

反正人民之間互鬥得越兇越亂 在上位的他們則越爽....
stunmaker wrote:
如果台灣離岸風電的41%容量因數叫少得可憐,
那我請問哪些國家的離岸風電可以稱作一般? 稍多? 或者很多?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自己回答不出的問題就裝作沒聽到,然後接著下一題?
----------------------------------------------

----------------------------------------------
我們就用你轉貼的數據來討論:
1. 海洋竹南在2017/05~2018/04的全年容量因數是37.9%,在2018/01~2018/12的全年容量因數是38.2%。這天外飛來的41%離岸風電容量因數從哪來的?

2. 自己的數據還沒審視完,就急急忙忙要拖老外下水,這種圍魏救趙的招數行不通的......回來看看本地的情況啦。
根據台電的報告,核能電廠的2015年平均容量因數是80.9%,2014年平均容量因數更是高達94.1%;而依照你提供的資料,海洋竹南在2017/07的容量因數只有11%,在2017/08的容量因數"高達"34%,在2017/09的容量因數只有14%。
年平均37.9%,在最熱的七月竟然連1/3都不到;這還不叫少的可憐?這還不叫不穩定?
這種容量因數少得可憐又不穩定的能源值得發展?

3. 我最初的問題是:電在哪?你的回答也合理,風力發電的確能發電。擺在眼前的數字畢竟不是0。
但究竟是怎麼樣的邏輯思考,讓人擁護這種不符合台灣需求的能源類型?
以進化史來看,膝蓋是不著地的,可為何1450總是跪著說話?
allen_yeh wrote:
大家在質疑的是相對於其他電力設備的容量因素低

德國太陽光電的容量因數只有10~11%,但是照用不誤,
各種發電方式容量因數不能直接比較.

allen_yeh wrote:
大家在質疑的是相對於其他電力設備的建設成本高

同理,歐洲人最搶先蓋風電肯定最笨了?? 白痴丹麥人1991年完成最初期的離岸風電.
莫忘世上蠢人多!! 他傻瓜你聰明!!



allen_yeh wrote:
大家在質疑的是需要電的時候沒啥電力,不需要電的時候倒是有了

[延伸問題]: 風電在夏季尖峰發電量少,所以不該做?
答: 同理歐洲用電尖峰在冬天,因此不發展太陽光電?


(歐洲太陽光電裝置量)



顯然歐洲人仍很努力發展太陽光電.
認為冬天空汙可靠風電改善的朋友請支持離岸風電.認為夏天風力不濟,風電不值得做的朋友,
歡迎轉換跑道支持太陽光電.認為降低碳排重要的,請都支持.

zuzu2008 wrote:
別忘了,兩年之後誰離岸風電全部發电之後,夏天發不出電,冬天可是滿滿的電,
電力公司必須以歐洲兩倍的價格全額收購

德國
EEG 2008是前12年6.89元/度,後8年5.97元/度 (15歐分/13歐分)
EEG 2011是前8年7.23元/度,後12年1.33元/度 (19歐分/3.5歐分)
EEG 2014是前12年5.45元/度,後8年1.38元/度 (15.4歐分/3.9歐分)
(也可自由選擇前8年19.4歐分,後12年3.9歐分)

收購期共20年,在EEG 2011和EEG 2014前半期(價格高的部分)有延長機制,風場位置離岸
超過12海里,每增加1海里高價期延長0.5個月,水深超過20米,每多1米延長1.7個月.

以EEG 2014為例,水深30公尺的風場,前13年5月都是15.4歐分,如果選擇前八年19.4歐分
方案,在延長期17個月內只有15.4歐分. 過高價收購期後(前期+延長期)轉向電力市場交易,
政府用基本價為其市場價保底,即市場電價低於3.9歐分時,也用3.9歐分收購,但萬一出現
連續6小時負電價則不予補貼.



上圖可見德國風場離岸很遠(平均60公里,水深29公尺),換算延長期約30個月.


英國
舊制: RO制保證收購20年,2014年履約價約每度0.128英鎊,因開發商收入是電價+憑證
(非固定)較難計算,直接引用資料見下表,容量是自行補上. (原文已調整至2011年英鎊為準,
與新台幣匯率約1:47,注意此表仍漏了許多風場:Kentish Flats 140MW,Barrow 90MW,
Burbo Bank 90MW+258MW,Rhyl Flats 90MW,Lynn and Inner Dowsing 194MW,
Gunfleet Sands 1&2 172MW,Lincs 270MW,Gwynt y Môr 576MW)



新制: CfD制,履約價見下圖(年度是四月到隔年三月),保證收購15年.



2015年首輪CfD競標,East Anglia 1風場得標價119.89英鎊/MWh,約每度5.71新台幣,
隨後一路跳水,見能源局相關說明:

2015年首次離岸風電競標價格約為新臺幣5.427~5.548元/度,預計2019-2020年完工,
此費率水準與我國2018年躉購費率5.8498元/度大致相符.
2017年獲選價格為2.987~2.298元/度,預計於2021-2023年完工商轉,如Hornsea 2風場,
容量為1386MW,得標價格為新臺幣2.298元/度電(圖上為0.0575英鎊);
而我國現階段
離岸風電規劃場址獲選競價價格為新臺幣2.2245~2.5481元/度,將於2025年完工商轉.

可見台灣跟英國的走勢極為一致.
iijima_ai wrote:
我們就用你轉貼的數據來討論:
1. 海洋竹南在2017/05~2018/04的全年容量因數是37.9%,在2018/01~2018/12的全年容量因數是38.2%。這天外飛來的41%離岸風電容量因數從哪來的?

能源局按照潛力場址風速推斷公布的平均值,然而每年風況不同,風場之間
自然也不同.

iijima_ai wrote:
2. 自己的數據還沒審視完,就急急忙忙要拖老外下水,這種圍魏救趙的招數行不通的......回來看看本地的情況啦。

你怕了嗎?
為什麼不敢拿國外數據做比較? 想閃躲什麼?

iijima_ai wrote:
根據台電的報告,核能電廠的2015年平均容量因數是80.9%,2014年平均容量因數更是高達94.1%;而依照你提供的資料,海洋竹南在2017/07的容量因數只有11%,在2017/08的容量因數"高達"34%,在2017/09的容量因數只有14%。
年平均37.9%,在最熱的七月竟然連1/3都不到;這還不叫少的可憐?這還不叫不穩定?
這種容量因數少得可憐又不穩定的能源值得發展?

1.容量因數當成是否興建電廠的標準,那全世界應該早就蓋滿了核電廠,
其他發電方式全部淘汰. 但很顯然地球上的電力工程師都想的跟你不一樣.

不妨思考一下是誰有問題?

2.照你的理論台灣太陽光電容量因數14.2%,德國10~11%,美國沙漠最高25%,
當然應該全數拆除. 但很顯然地球上的電力工程師都想的跟你不一樣.

不妨思考一下是誰有問題?

3.夏天風力少,容量因數低於冬天是正常現象,歐洲風場也是如此.
你想較勁數字,絕對讓你滿意...

德國太陽光電(2018)


德國風電(2018)


歐陸最強國花大錢蓋你眼中的垃圾. 不妨思考一下是誰有問題??



  • 6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