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1251 wrote:thron ...(恕刪) 不禁又想起了電視劇”是,首相“的經典台詞第一阶段:我们宣称什么事都没有第二阶段:我们说也许有事发生,但不应该采取行动第三阶段:也许我们应该采取行动,但什么都做不了第四阶段:也许我们当初能做点什么,但现在已太迟了像不像這次的事件,一開始啥都不做,拖到出大事了再來說我們其實什麼都做不了順便打花蓮政府一巴掌說,都是你們沒撤離好,卻忽略了中央屁事沒做,還一直在給花蓮錯誤的訊息,最終導致災難發生
曉得 wrote:光復鄉14死「堰塞湖問題」醫比較藍綠執政差別:嚇一跳 只想撈好、撈滿....草菅人命...其心可誅........左聯 唯一正事就是:撈好加撈滿 右聯 其他兩樣不會:這樣加那樣 橫批 這就是冥進洞
曉得 wrote:堰塞湖處理完以後當然會開闢道路現在已經2025年了我要看的是堰塞湖成形後的道路照片不是電子地圖不然我怎麼知道當時有沒有道路通到堰塞湖咧???聽得懂意思嗎???不然我怎麼知道有路可以到達是不是唬爛話??? 你自己看一下空拍影像有沒有道路
滿滿的大樓梯 wrote:你自己看一下空拍影像有沒有道路 四樓說有路可以到達滿滿的大樓梯 wrote:有路可以到達,當然三天到達現場出一張嘴誰不會 滿大這樣說是打臉四樓的臉囉???吊車大王的工程車開得進去才能施工小轎車可以變形金剛嗎???
JasonQ wrote:BigMac...(恕刪) 「BigMac4Diet預估水量差到4倍,應該是對壩體結構鑽探的數據反映到崩塌範圍和速度參數有相當差距,沒有實際驗證的模型,就跟猜猜看差不多。對下游損害的評估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洪峰高度,報載倒是沒有提到跟模擬數據的差異」留言方式字數限制太麻煩一般這種分析,應該是用SPH模式,才能快速模擬土壤崩壞的粒子與流體的流動狀況基礎有了,我覺得關鍵是模擬的題目是啥1. 現況對堰塞湖的破壞狀況可能性 - 水體增加以後對壩體施加的壓力是否超過壩體的承受極限農業部過去認為「沒有立即危害」的依據也是,內政部突然通知撤離人數增加到8000人的原因因為他們過度關注「壩體會不會被破壞」,然後才是破壞後的影響範圍2. 但是堰塞湖本來就是不穩定結構,除了知道何時會崩塌以外,更重要的是不同程度的崩塌對市區的影響也就是,直接做不同程度的壩體破壞分析,而不是執著在壩體會不會破壞比方說A. 溪水溢流後造成10公尺內的壩體破壞B. 溪水溢流後造成50公尺內的壩體破壞C. 溪水溢流後造成100公尺以上的壩體破壞說穿了也就是你說得「洪峰高度」的影響。撤離、避難需要看的不是很嚴謹的壩體會不會崩壞,而是不同程度崩壞帶來的瞬間水量所造成的影響。在8/13以前,農業部就可以利用這種思考方向,讓內政部知道不同程度的破壞會造成的損害範圍而內政部也可以把A、B、C的結果,要求花蓮縣政府訂出不同程度的撤離、防災演練花蓮縣政府則可以透過事前不同程度的防災演練規劃,確定需要多少人力、資源可以達到撤離目的從消防局的廣播影片來看,其實很多民眾輕忽再加上中央也輕忽「損害規模」、「雨量預警」才會在台大團隊用不同角度模擬後,緊急通知撤離人數上調到8000名坦白說7月下旬發現堰塞湖,7月底就應該有初步的現地數據可以協助決策8月份如果專家學者不建議透過爆破、引流減災,也應該要掌握「災害的影響範圍」這樣,接下來問題就可以簡化成: 未來一週的雨量預估會不會造成壩體的損害把災害預警延長到一週,而不是靠著2~3天內才收到模擬報告,匆忙地通知撤離與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