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流水基本上跟河水沒有差別,只是在河道表面、或者河道下方的水。
伏流水設施是將橫向河道的混凝土掩體,設置在河道下方,
攔截流經的河水,利用重力引進灌溉渠道的一種水利設施。
不是水庫,所以標題概念是錯誤的。
伏流水在旱季救命,是因為你不用,這些水還是往大海流走。
在旱季,地表因為蒸發率,導致山上下來的水在河道上看不到,
但在河道下方,這些水還是源源不斷的往大海流去。
你不拿來用,還是一樣進到海裡。
----
伏流水跟地下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伏流水是新鮮的雨水、霧氣,在山區降水後,滲入土壤中,然後隨著重力作用,匯集到河道,往大海走。
還是在河道的範圍流動,只不過你在地表看不到。
但地下水概念則不同,地下水是大地的運動中,形成的中空不透水層,緩慢的長時間藉由周圍的滲透,
慢慢的形成的地下水庫。所以標題的水庫概念,地下水層是。
這是一個很緩慢地累積過程,可能幾年、可能幾十年、可能上百年、幾千年、甚至數萬年。
所以你抽走地下水,通常是很難快速填補,抽出過多,地層失去支撐力,就會下陷。
屏東林邊溪下游地區,就是這個狀況。
反之,二峰圳,則是林邊溪上游。
你不把二峰圳的伏流水拿來用,一樣很難補充下游林邊出海口地區的地層下陷。
必須靠人力的干預,才能填補地下水層的流失。
這就是大潮州人工湖的功能。
所以,足足四頁的討論,立基邏輯幾乎都是錯誤的,
建議各位去找一下二峰圳的說明,
已經存在近百年了,
整個圳體取水、灌溉設施,完全不用電力。
源源不絕、從未斷流過。
幾年前有大修過一次,工程很浩大,掩體在河道表面下接近十公尺,
這種工程,無法在平常操作,因為需要把河道中水流引開。
而且設置地點很特別,一般下游不能做,泥沙太多,
必須在大量大顆粒礫石、卵石的河道才能施作,不然很快就堵塞了。
所以,大旱發生時,你要裝伏流水,會來不及。
而且,伏流水只是充分利用河道下的水流,
但,旱季的時候,伏流水的流量,還是會減少的。
所以標題的訊息,太過吹牛。
真正救命,就是挖深井,採地下水。
只要挖到一個地下水層,就能把儲存在地下水層"水庫"裡的水抽出來用。
但,這是危險的,因為地下的地層結構就會風險很大。
如果今年抽了一百萬噸去應付旱季,
那在來年的雨季,就應該要灌進去對等的量,才能維持安全。
但,缺點雖然明顯,可是效果也很明顯,就是挖井快,取用快。
所以從永續觀點來說,伏流水設施,是好的,
可以減少深挖井、取用地下水。
只是,伏流水設施的設置,條件嚴苛,
規模成本也比較大。
包括樓主的新聞報導、以及後面的討論,對伏流水的認識,幾乎都是錯誤的。
tdbigman wrote:
四頁的討論基本上都是...(恕刪)
撒謊誤導全網友是你的不對
整整四頁只有你說的是錯的
你知道地下水會流到海裡嗎
伏流水就是地下水
只是伏流水補充比一般地下水容易
抽空了還是要補,還是要控管才不會地層下陷
不是在這邊騙就會自動補水
不要造謠扭曲丁澈士發言好嗎
------
https://info.taiwantrade.com/biznews/%E7%BC%BA%E6%B0%B4%E6%88%90%E5%8F%B0%E7%81%A3%E6%97%A5%E5%B8%B8-%E4%BC%8F%E6%B5%81%E6%B0%B4%E8%83%BD%E5%B9%AB%E5%BF%99-2364960.html
學界調查,台灣坡地陡峭、溪流短促,推估一年未蓄存、直接流入海裡的地下水(含伏流水)至少四十億到一一○億公噸,而目前台灣所有水庫加總蓄水量不過廿億公噸。屏東科技大學土木系教授、水利工程專家丁澈士直言,台灣水資源開發需要新思維,未能善用地底的豐沛水源,一遇水荒才束手無策。
他說,台灣整個西南平原都適合開發伏流水,只要河床有殘水,河床下都是伏流水,水量比地面水庫多百倍,現行攔河堰位置只要再往地底下切些就能攔到更多水源,至於大家擔心地層下陷,「只要做好控管是安全的」。
內文搜尋
X
天佑高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