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Sky5230 wrote:台積電晶圓技術全部都是從美國導入 胡說,那些是塔綠班大內宣愚弄台灣人的假內容。台積電出身是100%荷蘭飛利浦子公司。飛利浦技術授權+出資,美國廠商一根毛都沒出。台灣學者考據如下☆☆☆當時民間資本籌募不易,行政院長俞國華指示積極尋找知名國際半導體公司的合作,才能增加國內投資人信心,並確保先進技術來源以及未來市場的開發(洪懿妍,2003),飛利浦最先表示有興趣,但張忠謀認飛利浦氣勢太盛,遂運用其過去累積的知名度,親自寫信給十多家半導體公司,很多信都無疾而終,只有英特爾和德儀表示願意讓他去做簡報,但對他的代工方向都不表樂觀(楊艾俐,1998;洪懿妍,2003)。然最後選定飛利浦是因其擁有許多專利,與其他大廠亦有交叉授權合約,不僅可為台積電免除許多專利上的訴訟問題,且是另一項重要的技術來源(吳思華與沈榮欽,1999;洪懿妍,2003)。此種積極與國際知名半導體大場合資經營的策略,不僅取得先進製程技術,更能從合資夥伴獲得穩定的代工訂單,對台積電的成長貢獻很大(巫木誠,2001)最後,政府出資總股本 55 億 1 千萬的 48.3%,本地民間資本佔 24.2%,飛利浦出資 4,000 萬美元佔 27.5%,並取得在公司成立三年之後的十年內,得以增加持股到 51%的選擇權。1987 年 2 月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正式成立,將VLSI 計畫的 130 多位技術人員轉為台積電員工,租用計畫的設備、廠房與土地,繼續與電子所合作 VLSI 計畫研究開發提昇技術(巫木誠,2001),業務範疇是製造銷售客戶所提供產品設計說明的積體電路及其他半導體裝置,並提供前項產品的電腦輔助設計服務及封裝測試服務。、、、、、、、、1988 年台積電以 1.5 微米的六吋晶圓進入市場,月產能約為一萬片,當時國內八成以上的設計公司都是設計消費性電子產品,並不需要用到 1.5 微米的先進製程,所以,大多是利用聯電的多餘產能代工(左克傑,2003)。台積電掛牌營業後,原本認為需要台積電的三家設計公司,或是生意欠佳或是已找到日韓代工廠商,台積電只靠電子所少量訂單苟延殘喘,客戶的訂單很不穩定,而且台積電設定世界大廠的業務拓展得並不順利,因為這些大廠並不放心下單給台積電(楊艾俐,1998;洪懿妍,2003)。
可憐塔綠班網軍分身大隊又想帶風向。指著荷蘭人硬說他是美國人。難怪王世堅破口大罵塔綠班側翼網軍是太監。台積電使用的美國授權技術只有10%啦。美國半導體技術根本就不行。台積電錶示將繼續向華為供貨台積電錶示經過美國頂級律師事務所的嚴格審查,認為目前出貨給華為的産品源自美國的技術,並沒有達到25%的門坎,所以目前維持出貨。
連分散風險都不懂台積電未在外國設廠之前是矽盾,到外國設廠後是把矽盾展更大中國之前可以威脅世界打台灣讓世界晶片業停擺大家一起死,現在中國動台灣其他國家照樣能產,不但嚇不了還會搞到全世界都有晶片就自己沒有,死的是自己現在民生產業最需要晶片的是中國,材料在日本手哩,機台在荷蘭手裡,打了台灣也沒用,台積電不會變成中國的
buddhai wrote:想當年日本半導體被設計台灣最大的優勢正被美國政府弱化ing? 被晶片法案騙了?台積電美國廠危險 專家又爆1頭痛問題2024.03.27 16:21 中時新聞網【中時新聞網 郭宜欣】中時,中共大外宣。
鋼杯 wrote:你敢不去嗎?tsmc就預計要有這損失的準備,跟美國政府證明他有去賠錢,讓敗登對美國選民有交代就夠了。不見得真的要生產。 在這件事上多看看韓國是如何作到... 從美國拿到的都比賠的多好幾倍....
台積電不是張忠謀創立的,它比較像是政府創立的,當年政府幫台積電籌錢,使用國家開發基金,找飛利浦,王永慶及中美和石油公司等一起來投資建廠。張忠謀只是政府請來的專業經理人。當年那些出國學習半導體技術的人所花的錢也是政府出的,所以理論上,台積電今天的盈利應該要有一定比例的金額回饋給政府,讓全體納稅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