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拉-拉格朗日 wrote:
孫運璿的功勞就是在行政院長時期發揮的. 詐騙黨現在搞行政院,經濟部的一把手沒一個是理工背景, 只會酬庸扶懶叭.....升官無關,有罪我扛,哪來的人才會想要效力??
怎麼會把孫運璿看的那麼眇小???他回台灣帶領台電把沒有人覺得能做事做好,讓台灣幾十年用電無缺到2021/0513為止!!!!

孫運璿[註 1](1913年12月8日-2006年2月15日)是中華民國政治家、技術官員、工程師,籍貫山東省蓬萊縣。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二戰後受中華民國政府派任至臺灣修復台灣電力,曾前後擔任臺灣電力公司總經理、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中華民國經濟部部長與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在臺灣素有「永遠的行政院院長」之稱。在將近20年的部長與行政首長的任內,他與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推行十大建設,與李國鼎共同促進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成立,規劃早期中華民國科技政策;被許多人認為不僅是台灣科技產業之主要奠基者,也堪稱是「台灣經濟推手」[1]之一,也是中華民國經濟貢獻重要人物之一。
馬囧再慘下面專業內閣兜底,大方向是正確的,光是ECFA餘蔭庇護至今.

韓那張嘴...


科P有本事找出一群可以看的幕僚團,我總統就投他.
kuosc wrote:
十大建設算是蔣內閣的基本建設:如高速道路、港埠、機場、發電廠. 當時孫公應該是負責交通居多. 後人較記得該是與李國鼎共同促進竹科的成立. 反正唯一對台灣infrastructure沒有貢獻的就是詐騙黨
台灣早期的大部份基礎建設都跟孫先生脫離不了關係,所以他也是我覺得為台灣做出最多對的事的人!!
1950年,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失利後撥遷來台,外匯存底將近枯竭,可說是瀕臨破產。同年,孫運璿升任總工程師。經過多方交涉,孫運璿終於向美國西屋公司借貸了200萬美元[1]:58,陸續完成了烏來水力發電所、台灣東西部配電聯絡線、立霧發電所、新竹變電所等設施。其中又以台灣第一個自力設計安裝的烏來水力發電廠最具重要性[1]:59。由於這個階段的成績,加上韓戰爆發後,美政府重新支持中華民國政府等重要因素,美國開始大力支援台灣的電力建設[1]:59。至1957年,台電的發電容量已經躍升了一倍。在此階段,由於水力發電的不可靠,孫運璿決定了台電未來「火主水從」的電力政策,大力發展火力發電[1]:60。而台電於戰後的優異表現,也使得美國想高薪挖角孫運璿,不過孫運璿婉拒了這項邀請,而美國人也因為孫運璿的關係相當看好台電,在每年的美援,台電總是擁有最多的補助[7]。
此後近二十年,孫運璿由處長、總工程師、一路升至台電的總經理,任內爭取美國對大甲溪綜合開發計畫的支援,規劃德基水庫,並引進「目標管理」的公司制度[1]:79-80,執行「鄉村電氣化」,在鄉村鋪設電力網路,使台灣電力普及率超越當時的日本、南韓,達到99.7%[1]:78。
1964年,因為在台電的成績受到世界銀行的青睞,且考慮到家中人口浩繁,薪水不敷開銷,孫運璿同意受聘前往當時受世界銀行扶助的奈及利亞國家電力公司,擔任總經理。[1]:94-95[8]當時奈及利亞貪腐橫行,有一次工程開標,副總經理班久(Banjo)堅持要用二標,因為第二標的公司給了執政黨龐大的捐款,孫運璿表示「你們如要用第二標,我就向世界銀行辭職」,世界銀行立即回電說「如Y.S.辭職,所有貸款及援助一律停止」。在任職的三年內,孫運璿率領國際團隊推動尼日河水力發電計畫[1]:103,奈及利亞的發電量在其任內增加了87%[1]:105。1966年初,孫運璿返台度假,正值奈及利亞國內發生政變,經濟部長李國鼎勸阻孫運璿留在台灣,總統蔣介石則召見孫並下達三項指示:返奈及利亞完成合約,完成自己的工作、正值動亂不要管,合同期滿趕緊回來。不過因在台母親病重,於1967年辭職返台[1]:104-105。
交通部長與經濟部長
工業技術研究院
1967年底,以技術官僚身份受中華民國政府高層重視的孫運璿在嚴家淦內閣中,擔任交通部長[1]:108。孫上任後,首先推行農村「村村有道路」的政策,此後交通部在全國廣建道路,奠立了台灣汽車交通的基礎[1]:109。而此時正值十大建設之規劃期,孫運璿也負責十大建設之中,北迴鐵路、桃園中正國際機場(現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臺中港、蘇澳港、鐵路電氣化、南北高速公路等建設規劃[1]:110。
1969年,因經濟部長陶聲洋突然罹癌過世,蔣中正總統指示孫運璿轉任經濟部長[1]:114。1970年,台灣對外出口貿易第一次出現貿易順差。不過隨後發生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事件與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嚴重打擊了民眾對台灣經濟的信心[1]:117,121。孫運璿因此率團訪問沙烏地阿拉伯,以經濟合作計畫換取穩定的中東油源[1]:121-122。不過國際原油價格飛漲,台灣仍陷入物價蠢蠢欲動的窘境。孫運璿基於個人信念,對於物價管制十分堅持,不過後來因國內經濟學者的爭取而改變態度,與李國鼎等人建議政府放手讓民生用品價格一次漲足,以消除預期心理[1]:122-123。孫運璿後來回憶說那兩年是自己最緊張的時刻,當時他曾在日記中寫到:「此乃今後國家存亡之關鍵所在,我如失敗,將成為國家民族千古罪人矣。」
工研院與半導體計畫
為挽回各界對台灣經濟的信心,1972年開始,蔣經國內閣開始一連串的經濟發展計畫。1973年,擔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建議倣傚韓國的「科技研究院」,成立以政府資金為主的半官方機構工業技術研究院,以財團法人的方式突破政府法規限制,以高薪聘請歸國學人,從事產業研發。當時立法院認為工研院乃政府出資,卻因財團法人之地位,政府並沒有管理權而大力反對,立委稱此為「化公為私」,認為此例一開,將後患無窮。孫運璿因此多方奔走,與立法院溝通,最後該案僅以勉強超過50%的同意,獲得通過。孫運璿也因此被稱為「工研院之父」。[9]
CMOS是當時RCA計畫中選定的轉移技術,也是日後積體電路的主流技術
1974年2月7日7時,孫運璿與行政院秘書長費驊和時任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研究室主任的潘文淵在台北市林森北路小欣欣豆漿店討論一小時後,決定將半導體產業為台灣1970年代中期之後的經濟發展重點[10][11][12],並成立工研院技術顧問委員會,自RCA技術移轉,取得了積體電路的技術。該RCA計畫需要1,000萬美元的資金,以當時台灣的經濟條件,很多人不表贊同,因此不得不由孫運璿一人扛起政治壓力,以便順利推動該計畫。[13]1977年,孫運璿協調國防部,徵用位於新竹、目前為科學園區的用地後,並於1980年代初順利完工。在竹科落成後,台灣成為當時全世界可以生產積體電路的少數地區之一。
日後工研院與半導體產業成為1980年代 - 2000年代20年間的台灣產業火車頭,今許多科技業名人均為工研院出身。如張忠謀於建立台積電前擔任過工研院院長,聯電董事長曹興誠、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等人,創業前均曾為工研院的工程師或研究員。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