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ke wrote:
幾十年前在大學的軍訓課,教官有給我們看過中國那邊拍的三大會戰電影。
當然這是中國拍的宣傳片,所以相關中國的一定都是很精實很正面,
不過當初早期毛澤東領導下的確也讓人有那種"他們比腐敗的國府好"的感覺,
只是那個時候我看到幾個不甚明白的現象,
就是蔣中正不是黃埔的校長嗎? 怎麼會有一堆黃埔畢業的人跑去共產黨?
然後只要蔣中正要誰死守戰場,基本上就會有陣前倒戈的事情發生?
國民黨的將軍最後不是投降就是逃離戰場,結果只有一個黃百韜自殺?
後來也清楚了,這幾個當初覺得怪怪的現象,其實是事實,並不是中國醜化的結果。
但為什麼?
簡單說,
當初尚未拿下中國的毛澤東還屬於創業的階段,
他自己跟其他人心中應該都還存在所謂的理想,
而蔣中正領導的國府其實跟晚清一樣,虛有其表,加上他自己也是重用外戚(孔宋)跟親信,
如果你是處在當初的時空,我想支持毛澤東的可能應該遠大於蔣中正。
中國是個很大的國家,國共兩黨當時的立基又不一樣,
哪怕是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不同地方的兩個人,
可能對國共都有完全不同的立場和觀點。
比如有人覺得抗日戰爭時期國軍對日寇完全沒有抵抗,
根本不抗日,全是共產黨在帶隊打游擊。
為什麼呢?因為他是北方人、鄉村農戶。
日本人來的時候,他根本沒有看見國軍。
甚至之後代表日偽政府來收稅的,還是以前國民政府投降日軍的官員。
所以他的真實經驗就是這樣。
但也有人覺得,抗日時期全是國軍在打仗啊,從來沒有見過共軍抗日。
為什麼呢?因為他是南方人、上海人、大城市人,
他確實只見到了國軍血戰,八百壯士,幾百萬川軍出川抗日,
而沒有見過共產黨游擊隊長期多年的小股穿插騷擾偷襲,
讓日本鬼子征不到糧、拉不到拉伕、政令出不了縣城。
在大時代的浪潮拍岸波濤洶湧中,有人在浪巔、有人在波谷、還有人在沙灘上,
位置和視角各自不同。
但當時就社會認知而言,共產黨遠比國民黨清廉和理想主義。
清廉、勤政、愛鄉土。
當年從全國各地投奔延安的青年們,大多是國內的青年菁英。
風險遠比現在加入民進黨側翼大,收益遠比現在加入民進黨側翼少。
當時加入共產黨可是要被老蔣槍斃的,
當時加入共產黨可是吃得少穿得差,軍械也落後,
多少人是不為榮華富貴,不為升官發財,不計較個人生死,
是只為救中國。
這和清末很多人加入興中會和國民黨是一個道理。
你看看大部分潛伏在國民黨黨軍政系統內的共諜,
國軍中的官階比在共產黨高,
國軍薪水比共產黨給的多,
但他們依然毫不留情地選擇了共產黨一方。
國民政府永遠只會宣傳中共會洗腦,
但從老百姓的支持、軍隊的作戰意志、各級黨政軍官員的叛離選擇來看,
確實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如果實在不想承認共產黨得民心,
那至少是,失民心者失天下。
國民政府當年太失去民心了。
歸根到底,是革命政府缺乏執政能力。
革命黨出身的政黨,一般都缺乏執政能力 。
並且會在一定時間範圍內,因為缺乏安全感,
過度使用才掌握的國家政權暴力,
按中國傳統歷史來說,
就是一個朝代的高祖、太祖、武帝時期,
或者孫中山所謂的軍政時期。
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和磨合後,
遇到足夠優秀的接班人才可能好轉,
進入足以傳承的文帝時期或訓政時期,順利的話還可能遇到盛世。
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沒有熬過這個時期,也沒有足夠優秀的領導人。
被更得民心的中國共產黨取代了。
其實就這麼簡單。
到台灣之後,迎來了蔣經國,執政能力開始合格。
而在中國大陸取代國民政府的中共,在最需要頂尖執政者的時候迎來了鄧小平,
熬過了缺乏執政能力的時期,變得逐漸成熟。
才有了現在的中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