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免排隊!農民紓困生活補貼 陳吉仲:99萬人1萬元直接入帳

亂撒錢民進洞最會了
~水瓶~ wrote:
裡面可能有田橋仔.....(恕刪)
archos wrote:
亂撒錢民進洞最會了...(恕刪)


不.....

連撒錢都不會....


第一次看到撒錢還被人嫌棄的政府...
huang635555 wrote:
菜市場價格有便宜嗎?...(恕刪)


一般運銷是盤商處理,因為盤商掌握通路

也有不少農民後來採取直售

但是關鍵在於...消費需求減少,載去超市便宜賣都沒那麼多人買....
當初不是說發現金怕人民會存起來
那現在直接幫你存到農民帳戶是在
這個部長的真的不行
John Wu6629 wrote:
當初不是說發現金怕人...(恕刪)


其實喔...

蔡政府、蘇內閣有個很嚴重的問題:

各部會沒有平行整合,完全各自發展,各自濫用資源,各自競爭....

1. 經濟部想推出酷碰券的時候,就想一堆理由拒絕發放現金。

但是經濟部卻又針對中小企業主提供針對勞工薪資的紓困補助

2. 交通部呢,則針對觀光、旅館業者提出補助與紓困貸款,還出現了針對小黃司機、遊覽車司機的三個月薪資補貼政策

金管會、勞動部、農委會、財政部....又各自推動自己的紓困補助方案....


政府只有一個,為何不整合各部會資源直接針對全民提供一致的紓困貸款、補助方案?

把人民用職業、管轄部會分類!!?
JasonQ wrote:
天才是你你只知道產銷(恕刪)

農作跟工廠一樣,自負盈虧
農作傳統方式,就是批發給大盤
除了像北農,性質類似的中南部都有。
這些都是農委會主導的公司,查一下很快。

主要你要了解 農業運作,並非如你說,
作物沒有需要倒掉,整批丟棄 也不要賣到市場。
水果葉菜多種農作物,都有冷凍保存技術。
農產品賤價的原因 是因為盤商,不是因為市場
不是因為消費者。

因為不對盤商 發展精緻農業,
所以有一部份農家
計畫種植計畫銷售,自己種自己賣。
這個運作型態更直接面對市場,完全自主。

話說回來,農民有地有財,足夠支撐
一個作物的生產循環,一萬元補助
對於他們大起大落的營運損益,
完全不夠平衡,所以我批評這個紓困方式
沒有目的性,沒有效果,也不公平。

相對與資方農民,更多的社會勞動者
是完全沒有收入,更需要紓困。
----------------------------------------
原文裡面,已經把實際耕作者,等等排除,所以補助對象只在加入農保,加入農民職災身份。討論農產品銷售,顯然不是條件。
Brian 168 wrote:
農作跟工廠一樣,自負...(恕刪)


補充:
a. "這些都是農委會主導的公司,查一下很快。"

很多不是喔~~

你看到的是檯面上知名的批發市場,實際上還有許多生鮮蔬果公司...你在全聯看到的除了小農直送區域以外,幾乎有牌子的都是盤商品牌...

b. 農民並非幾乎有地有財喔

b-1台灣有很多真實耕作的佃農...農委會很清楚這些佃農在農委會補助政策有多弱勢

b-2 真的有地有財的都是用電話種田...

1. “原文裡面,已經把實際耕作者,等等排除,所以補助對象只在加入農保,加入農民職災身份。討論農產品銷售,顯然不是條件。”

實耕者拿到證明以後也在補助發放範圍之內....


2. 農地有限制開發、也限制申請用電

冷鍊倉儲人人想做,但是很抱歉小農沒能力搞組合式冷藏室...因為5坪行情20萬以上,還要整平土地墊高,遮陽防曬,裝設電錶申請用電

而且不是只有冷藏室就好,還有生鮮車費用,新車一台90萬左右....

3. 現代化社會本來就是專業分工為主。

你可以專心當工程師、當學者、當金融白領、當娛樂明星....是因為你不用自己處理食物。你不用種稻米、不用養豬、不用種菜、不用捕魚...只需要拿著現金去各種通路購買食材,甚至於是餐點就好。這就是極度分工的成果: 你可以在可以發揮你的專長、你的興趣的工作領域,不用花時間準備糧食、衣物、藥品....

小農直販是理想,期望透過直接面對消費者保障小農合理利潤。但是問題來了,效率問題....

出貨給通路比方說美聯社、比方說連鎖超市、比方說賣場....一次出貨可能是2000~5000包,每週2~3次

光是出貨這個動作,透過通路的配送車上車裝載可能只要30分鐘。但是直接面對消費者呢?

除非是希望廣場之類的大型市集有能力兩天做出1000包的銷售佳績,其他攤位、展售會呢?

更不用說,因為疫情問題人人防疫不群聚,那個市集可以有效率的銷售?

利潤其實是拿時間、人力換來的...


除此之外,餐廳、飯店傾向與專業盤商合作,因為菜色齊全、數量充足,還可以月結付款...

蔬菜農場要種多種品項不是技術問題,但是卻會造成極大的管理、排程負擔。

以目前小型標準溫室種植短期葉菜的模式來看,20×6m2左右可以種植1~2種品項還不會造成太大管理負擔。若是要維持10種蔬菜,至少要5間(大約100坪~150坪)。

若是要能符合基本餐廳要求的穩定數量、豐富品項,大約至少要1000~1200坪(每月大約5~6000公斤供應能力)

這時候,因為疫情影響,餐廳沒有客人,你覺得在田裡的蔬菜下場如何?

用時間停止器暫停?

還是採收放冰箱?

別忘了,葉菜冷藏約7~10天....若是用低溫高濕設備可能可以到2週...但是,誰買?

疫情的影響不是短短幾週而已。從各大旅館、飯店、旅行社的停業、結束營業狀況不難推測,至少6個月以上,甚至於1年以上的影響....

那麼,我們可以第二個月少種一點,對吧?

可以呀,但是沒出貨就沒收入呀!農民靠得是販賣產品,而不是有人自動匯錢當薪水。

這跟工廠很像,問題是工廠設備可以停機再開,農產品停機再開要多久呢?短期葉菜大約20~30天,高麗菜之類大約70~90天,稻米....3~4個月,白蘿蔔一年一收(配合季節種植)

所以,疫情對真正農民有沒有影響?

我個人認為有...你認為呢?
JasonQ wrote:
補充:a. "這些都...(恕刪)

農委會網站 批發訊息

運銷系統
你所提到的,裡面應該都有提及。
事前做好準備,才能在疫情時應變。
這是要賣農產品時,可以預料的風險。
冷鏈或其他保存,不是要做生意
其中的方法之一?

補助範圍,請去看農保條件不說明
我結論是有農民身份或加入農會親屬才有資格。
實際耕作者符合條件也是在補助範圍。

疫情影響農作銷售,相信是有。
現在疫情 有哪個人不受影響,
出國都受限,要隔離。

只是相較其他行業,損失沒有更多。
例如 14天隔離沒有收入,無薪假。
當然在消費上,不會如過往吃喝。

商業社會,最占成本在於店租 人工
既然講社會分工。就要清楚這些。
如果,你還是認為這個補助很對。

抱歉,真的話不投機。
~水瓶~ wrote:
裡面可能有田橋仔..(恕刪)


這種的補貼...本身就是錯誤的...

就大家去分...看給全體國民每人多少有限期的消費劵...

直接振興經濟就好...老板有錢賺自然會馬上拉住勞工..不會隨意資遣..

否則到時候就看著訂單確沒人手可以做乾瞪眼......

商家也會摩拳擦掌...開始進貨...不會隨意關門..等著發放消費劵時候大賺一筆

而其他勞工多了這筆錢...也不會存...反而開始想說要花在哪邊..都會去規劃...

結果現在搞這是甚麼??

名稱寫著紓困......連最基本的排富都做不到...變成是補助..

但又是在補助啥??補助的對象也要有個理由.....那這個理由成立麼?

既然是因疫情影響接受補助.........那幹嘛還分工會投保人24000以下?

現在又要分是臨時工或是無投保有工作者?

有工作沒投保...僱主有罰則.......沒僱主的話..怎麼拿出證明?就算拍張賣玉蘭花的照片

難到那張照片可以證明他從以前都在賣玉蘭花???

傻進黨就是傻進黨.........
Brian 168 wrote:
農委會網站 批發訊息...(恕刪)


不,你講的其實不是真實狀況...

你知道的是透過網路搜尋出來以後,你以為的狀況...


首先,農委會的冷鍊設備補助只有針對生鮮業者(盤商)、農民團體(產銷班),不補助人農民。

所以,個人農民的設備建置成本必須自己負擔,成本比這些“受補助團體”還高。

其次,冷鍊不是只有冷藏設備,還有運輸設備以及展售設備。

如果你透過擺攤,你必須在攤位附近有冷藏設備,否則夏天很容易失水萎凋(葉菜)。(所以你去超市生鮮區冷氣都很強)


如果你透過電商平台出貨,你只能選擇黑貓之類的冷藏生鮮運輸系統。羊毛出在羊身上,運費要由消費者負擔情況下,有多少消費者願意多花額外的運費?

很多小農、策略聯盟小農走蔬菜箱宅配,但是規模都不大,關鍵就在於消費者可以買單的價格。

舉例來說:消費者買一包青菜30元,若是透過兩層盤商,每層管銷利潤30%,回推產地價格約為17元,30-17=13

所以若是直銷給消費者,看似多賺13元,事實上這個價格可能要包含運費。最基本60~80元/件好了(這已經嚴重低估運費),若是蔬菜箱10包,130元額外利潤扣除運費剩下50元。

然後....一個紙箱20~30元(一樣嚴重低估紙箱價格)....所以你一箱只有多賺20元,平均每包多2元....

但是你要花費的人力、工時、服務客戶時間可能不只這2元....

所以很多蔬菜箱都失敗,不然就是定價在300~600之間,只販售給願意出高價的客戶。


就算如此,在疫情影響之下,消費市場萎縮,關鍵在於終端消費者需求變少(不聚餐、不外食、不應酬、不旅遊)

這不是選擇銷售通路的問題,而是終端需求變少。

再講一個真實狀況,2月份延後開學15天。

原本交貨給學校營養午餐的農場,在沒有預警之下幾乎把貨往其他通路傾銷。2月份的消費價格其實是跌的,因為農業局、農委會要求通路業者承銷這些數量,所以價格直接進入促銷活動...

2月份之後一直面臨持續性的“減少社交活動”、“避免群聚活動”的防疫狀況,所以餐廳業績極差....(新聞已經有披露很多餐廳歇業狀況),超市人潮也變少,甚至於傳統市場人潮也有大幅下滑....

這些銷售管道消失不是盤商操控哄抬造成,而是消費減弱的結果..


大家都知道疫情確實影響社會的經濟活動,卻不承認農業生產者也是經濟活動中的一份子?


企業、店家有店租,佃農沒有租金、營運成本?

肥料、工錢不用事先投資?

蔬菜農場不用請人耕作、採收、包裝?

冷鍊所需的冰箱不用插電!?


你真的知道你在說啥嗎?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