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u3173 wrote:
92共識為什麼會滯銷,為認為是因為40歲以下的年輕人,幾乎沒有遇到吃不飽睡不暖的日子,所以根本不知道經濟的重要性,韓國瑜對大陸政策(92共識),希望先談裡子(經濟)再談面子(主權),以台灣的經濟優先,先讓台灣人經濟富裕,但年輕人根本沒有經濟的煩惱
我認為這推認有點矛盾
這就像是說
老人說「九二共識真的很好,我經歷過,我知道。你們年輕人不懂」
年輕人也說「好在哪?我看不到阿!」
假設九二共識「在這10年以來」很好,真的帶來經濟繁榮,照理說國民黨執政時期應該是大家都發財,大家都意識到經濟很重要,都對九二共識讚不絕口,國民黨持續連任。但事實並非如此。
此外就算人民想給蔡英文機會執政,應該也會馬上意識到,不承認九二共識,薪水變少了,生活不如國民黨時期,轉而繼續支持國民黨。但事實並非如此。
再者,蔡英文執政時,「幾乎沒有遇到吃不飽睡不暖的日子」這不是好事嗎?就是因為生活還過得去,看到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沒有大幅提升生活,還要犧牲主權,誰要支持?
但我同意你一半。40歲以上經歷台灣經濟起飛,台商賺大錢的年代,這些都是國民黨執政時期,當然會有很強連結(就是我說的,人民的直接感受,儘管事實不盡然如此。一個在中國大陸搞得民不聊生,群起反抗的政府,逃到台灣後,突然把台灣建設得很好。這中間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但要記得,這些都是老人的陳年記憶。但我上面說的,「在這10年以來」,人民對國民黨的九二共識的直接利益沒有直接受益,反而不能大聲說出自己國家,你說九二共識好,感受不到阿!
簡單來說,九二共識失靈了。
另外跟中國談經濟?是不是誤會什麼?我們先不談用喪權來換經濟。單論中國經濟,他們自己都賺不夠了,還給你台灣人過去賺錢?看看中國在一帶一路輸出的勞動力和過剩貨物,輸出都來不及了,還給你台灣人進去搶殘羹剩飯?國民黨還是用傳統觀點在看經濟,但台灣現在需要的不是傳統經濟,不是傳統製造業,而是需要產業轉型,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經路程,發展好才有辦法生存,而不是什麼經濟靠中國。產業轉型是什麼?就是從傳統高勞力付出的產業,轉型為精緻或靠腦力的產業。當一個社會的教育水準提高,這是改革必經路程。台灣這20年來有機會延緩(延遲改革帶來的陣痛,或說消極面對改革),是因為當初和中國靠近,也才有台商將傳統產業移過去賺錢。但現在中國也在轉型,他們的教育水準也提升了。我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模式勢必不一樣,甚至應該回到台灣自身的轉型。可惜國民黨還是用傳統的觀念看待兩岸經濟,這樣的方式會提升台灣經濟?反正我是不信。
就算說陸客好了,國民黨真覺得陸客是萬靈丹?陸客指是對台灣的新鮮度,只是短期效果。不說外國人,你去過台灣哪裡會讓你覺得想一去再去?會讓你覺得是個度假的好地方?多數台灣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旅遊業沒改善,老是妄想陸客來救旅遊業,賺投機錢。站在他們的角度想,一個人如果台、日都去過,有錢的話,你會想再去哪個地方?泛藍現在很糟糕的是,完全沒有打算長期經營,自己不提升能力,只想投機賺錢。日本種出頂級水果,外銷世界;台灣卻還再大量種植,乞求中國多買點。
erichuang801 wrote:兩岸同文同種,中國大陸是台商最有競爭力的地區!
其實大部分是代工,最終市場在美國/歐洲/日本,代工產業也逐漸分散至他國。
中國是手機、電腦、電視、汽車....最大消費國!
whatever77 wrote:
根本原因是现在中国觉得差不多是时候逼台湾统一了。 就算国民党当家也一样, 92共识迟早要去模糊化的。
這倒是,中國已經不想再跟國民黨演下去
中國現在心裡也很矛盾
什麼血濃於水都是屁,他要台灣是因為,對外在軍事上牽制美國的第一島鏈,對內牽制香港、西藏、新疆(承認台灣獨立,這些地方絕對會地動山搖)。但其實中國也很享受九二共識的模糊,反正維持現狀,這些對外對內的事情都可以擱置。
但隨時間拉長,台灣的國族意識會越來越重,本來就是被國民黨硬加上去的中國情懷,會慢慢剝落,中國情懷剝落以後,台灣人心裡上就會和中國漸行漸遠。所以中國又不得不對台灣做出更強勢的回應,也就是九二共識一國兩制。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