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4/12全國院線上映)金馬導演"傅榆"年度金句威力強大

〈金馬風暴2〉得獎宣言引爆爭議 金馬獎的大象與大獎 《壹週刊》撰文:趙怡華、李啟源

頒獎典禮結束後,首先炸開的話題並不是勇奪最佳影片《大象席地而坐》,真正的Elephant in the room是誰又說了台獨,誰又說了中國台灣。

政治議題沒有對錯,但可能涉及個人信仰和養成教育,著實沒必要爭到面紅耳赤,因為誰也不會服誰。但為何在一個號稱是華語電影最高殿堂的金馬獎藝術競技場上,觀眾竟只能討論政治而無法討論電影呢?

這當然也是個政治問題。

因為入圍的中國電影得經過抽籤才可能獲得上映機會,既然大部分觀眾都沒看這些片,要引發觀眾就片論片相當困難,觀眾只能繼續留在看熱鬧的層次,而在台灣討論政治是毫無門檻的,一無所知的人也能自由發言侃侃而談,但難道我們只能陷入這種低層次的政治討論嗎?

中國人接受的洗腦教育是不容許台灣獨立的,因此如果有中國影人大喊兩岸一家親應該也在可理解的範圍吧?台灣在全球華語區最引以為傲的不就是民主嗎?就算不能認同別人的政治理念,應該也能尊重吧。

這一屆評審最神奇的大概就是政治,因為入圍的五部紀錄片裡有兩部從裡到外都「很政治」,《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和《傘上:遍地開花》,一部有太陽花學運,另一部是香港的雨傘運動,這兩部的議題對中國籍評審而言應該很衝擊,但決選評審17人中,似乎只有兩人是中國籍,投票顯然寡不敵眾。

換言之,真正的評審應該是金馬執委會,因為評審團的組成就已決定獎項。而政治始終是金馬屋裡的大象,大家想假裝沒這隻大象,但明明大象無所不在。

其實入圍紀錄片獎的兩部陸片也都有可觀之處,成本僅一千五人民幣的《四個春天》展現了樸實無華的簡單美學,《24號大街》則橫切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下的飄盪農民工生活,對照《24號大街》的飄盪,台灣那些從高雄漂到台北的「北漂族」應該只是些草莓。

每個人承受苦難的能耐不同,看過《24號大街》,北漂的高雄子弟們就知道自己有多幸運,而中國的農民工又有多苦。

得獎的《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有個不可忽視的優點,這不只是一部紀錄了學運世代的電影,最精彩的段落應是導演在片中突然慌了,甚至還哭了起來。

因為紀錄片主角陳為廷在性騷醜聞後,從學運明星被打成落水狗,陸生蔡博藝則在投入淡大學生會主席選戰後不斷被抹紅,兩位學運明星的人生都慘到讓導演找不到結局,導演這一哭讓這部紀錄片頓時坦白誠實到令人動容。

當代紀錄片的顯學之一是把鏡頭朝向自己,傅榆拍到最後讓自己也成了這部學運紀錄片中重要的一環,她所呈現的困境和軟弱正是這部紀錄片的基石,因為她讓每個觀眾想起自己的青春與犯錯,而傅榆在金馬獎的感言太勇敢,顯然將繼續創造歷史。
〈金馬風暴3〉慶功兩極!鞏俐快閃張藝謀拒訪 謝盈萱丁寧歡慶鍍金 《壹週刊》撰文:趙怡華、李啟源

頒獎典禮通常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今年金馬獎意外爆出政治風波後,卻成了幾家歡樂幾家低調。歡樂的是台灣獲獎的演員,包括以《誰先愛上他的》獲影后獎的謝盈萱,及以《幸福城市》獲「最佳女配角」獎的丁寧,都開開心心地慶功。相對地,中國的演員及導演們顯得低調,其中獲得本屆金馬包括「最佳導演」獎4項贏家的《影》劇組在S HOTEL舉辦慶功宴,原本應該跟媒體暢談電影,卻拒絕所有媒體進入採訪,也派飯店員工阻擋媒體拍攝,甚至直接拉下窗簾。

金馬影展主席李安與評審團主席鞏俐差不多在凌晨1點35分左右來到S HOTEL參加《影》的慶功宴,面對媒體的提問,他們沒有做回應。差不多約1個多小時後,李安跟鞏俐一塊離開,一見到媒體守在外頭,鞏俐立刻快閃上車,留下李安面對記者的詢問。被問到是否會擔心明年的金馬獎的狀況?他疲憊地說:「不曉得,明天再想吧!」

至於本屆金馬惜別酒會似乎較少中國影人出席,李安語帶無奈地說:「沒辦法,你們看到的就是這樣,我盡量做好主人嘛,盡我的能力,有個這麼好的平台要延續下去不容易,謝謝大家關心、喜愛金馬獎,希望能一直維持下去。」

相較於《影》關起大門,《誰先愛上他的》的慶功宴則擠滿媒體,新科影后謝盈萱更一臉開心,當被問到鞏俐很欣賞她的演出時,謝盈萱驚喜地問:「真的嗎?」還笑說她跟鞏俐都是十二月三十一日生。獲獎之後的她渴望能放鬆,希望能出國渡假:「說不定明天就出發啦!」至於原本呼聲甚高的邱澤最後卻與獎無緣,導演徐譽庭笑說接下來想找邱澤演流浪漢,嘗試完全不同的角色。

丁寧回憶兩人相識的過程說:「我先生基本上不會來這個酒吧,因為覺得比較貴,來這邊喝酒浪費錢,但來兩次都遇到我;一次人很多,這家店要有新貨色很困難,來來去去大概兩次就都認識了。我第二次來就都沒有人,只有我跟老闆還有我先生跟他朋友,就聊天聊久一點。」接下來丁寧跟馬修就看對了眼,最後結為夫妻。

在被問到如果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崩潰事情,在電影也要被要求演出時,會選擇接受嗎?丁寧說:「演員的工作就是滿足這個電影需要你走的方向,因為只有導演最了解前前後後,跟導演之間的信任。就跟隨著導演,我覺得可以跟隨一個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丁寧並透露,她之後還想挑戰動作片的角色,本身就是瑜伽老師的她,也覺得自己體能狀況很好,期待有更多的挑戰。
kopin0720 wrote:
反過來說,她導這個片...(恕刪)


金馬獎可貴的地方就在於評審制度。

電影本來就是真實人生的縮影,就算是古裝片,科幻片,都沒辦法完全離開政治。

從古至今也不少影劇人透過暗諷的方式嘲諷過時政。

但是,金馬獎的默契就在於不戳破那層薄薄的面紗。


你要暢所欲言的宣揚自己的理念? 為何不去政治的舞台而是到一個沒人想跟妳爭論的場所佔別人便宜?
〈金馬很政治〉林正盛挺傅榆台獨發言:台灣是國家,一點也不想多 《壹週刊》撰文:宋志民、黃識軒


「台灣是自由民主國家,沒有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國家或主辦單位,可以出面干涉,制止任何得獎者講任何她想講的話。」曾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以及比利時影展「黃金時代獎」的導演林正盛在臉書談到這次金馬染色政治風暴,他曾支持反服貿是被中共點名封殺的台灣導演之一。

對張藝謀導演說「金馬獎是中國電影的希望。」林正勝說「真的,金馬獎真的是中國電影的希望。」

我們做自己的主人

「中國的影人朋友們,對於他們在台上的發言,不管是『中國台灣』或『兩岸一家親』,我雖然不同意,但都會尊重。」他也提到微博貼的「中國一點都不能少」表態風潮,回應「台灣一點都不想多。台灣不想多到變成中國的一點,台灣小小的,我們做自己的主人。」

導演傅榆台上領獎的感言,林正盛看了很被觸動,「激動、緊張得有些顫抖的一口氣說出,看得出她是鼓足勇氣要說的。…作為台灣人,我深為感動」。

以下是臉書全文:
身為台灣電影一份子,得過金馬獎,也當過評審,我一直很珍惜金馬獎。

將近二十年來,金馬獎隨著台灣社會民主自由的腳步,一步一步改革進步,隨著電影審查制度鬆綁,金馬獎(包括國際觀摩展,跟競賽影展)也一步一步朝向世界開放,展現出對性別、族群、政治議題,文化差異,以及生命差異等等各種題材的包容開放,而慢慢地造就了如今多元豐富的金馬獎。

金馬獎跟著台灣民主自由一起成長,根植於民主自由養分的土攘裡長成亭亭玉立,款款風姿地迎向國際社會,當然包括中國。

每年一次的金馬獎頒獎典禮,正好是展現我們對電影創作的包容尊重,綻放著電影文化的多元樣貌,這其實是台灣自由民主社會所積累匯集其來的能量展現。

我們只管搭舞台,只管評審出得獎者,只管頒獎給得獎者,至於得獎著上了台想說什麼話,我們就管不到,也根本不該管,不能管的了。

至於得獎者上台說了什麼,每個人聽了當然有自己的感覺,有感覺當然就可以表達出來,最好的表達方式,當然就是以自由民主的公民素質,誠懇而堅定的各自表達不同看法。

簡單說就是:「台灣是自由民主國家,沒有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國家或主辦單位,可以出面干涉,制止任何得獎者講任何她想講的話。」

於是,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上台領獎時以激動得帶著點顫抖的語氣說:「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作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

接著後面擔任頒獎人的中國演員凃們開口就說:「很高興來到中國台灣金馬獎.......」說到後面還以一句:「...兩岸一家親。」來做結束。

最後頒獎典禮結束,中國代表團影人集體離去,不參加頒獎後主板單位的慶功宴。

對於「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台上領獎的感言:「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作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激動、緊張得有些顫抖的一口氣說出,看得出她是鼓足勇氣要說的。做為台灣人,我深為感動。

至於,中國的影人朋友們,對於他們在台上的發言,不管是「中國台灣」或「兩岸一家親」,我雖然不同意,但都會尊重他們基於個人生命背景底下的感情發言,或是基於集體意識形態的必須表態發言,都要給於尊重,因為他們有他們的生命處境要面對,畢竟他們回國後總是多少要向黨國交代的。

但是,我對張藝謀導演獎的這句話:「金馬獎是中國電影的希望。」倒是很有感受。真的,金馬獎真的是中國電影的希望。想想有多少在中國意識形態審核下被禁演,在中國不准上演的影片,到台灣參加金馬獎,獲得金馬獎肯定,而終於讓世人看到,這些導演因此得以繼續拍片,煥發他們的創作能量。這就果然台灣金馬獎是中國電影的希望,也就是金馬獎多元包容,有容乃大的地方。記住吧!記住這一點,中國的影人朋友們,珍惜台灣金馬獎為創作的自由多元所做的堅持跟努力。

這是金馬獎帶給我這個台灣電影人的驕傲,而這一切都因金馬獎植根於一個民主自由的台灣社會,才能綻放出的多元美麗樣貌。

最後,對於中國影人在微薄貼圖的「中國一點都不能少」,我誠懇地回應:「台灣一點都不想多」。台灣不想多到變成中國的一點,台灣小小的,我們做自己的主人。

最重要的是,台灣雖然小小一點,只要我們要懂得相互尊重,有意見可以爭持,可以相互批判,是為了找到更好的想法看法,爭執批判過後,要懂得回到彼此包容疼惜,打開心胸接納生命差異,而繼續保有多元豐富的創造力,我們就能面向全世界(包括中國)綻放出屬於我們的美麗樣貌。
〈金馬很政治〉台獨發言延燒!紀錄片主角中國學生遭轟「民主狗」 撰文:宋志民、黃識軒


「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金馬獎頒獎典禮因最佳紀錄片得主傅榆這句得獎感言,引爆典禮有史以來最大的政治風暴,傅榆得獎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主角之一中國大陸學生蔡博藝,也遭被中國網友圍剿「妳的追求我不了解,不過大陸妳是回不了啦」。


爹娘工作丟對得起?


「妳爹娘因為妳工作都丟了,對得起他們的養育之恩?」、「罵她都嫌髒,就是覺得自己扯上民主就很屌的狗罷了」、「蔡博藝就是一個為了吃上民主的屎,各種挖苦諷刺內地,而又被台灣各種嫌棄的人」、「死在台灣、賤畜狗奴」大陸網友用詞沒在客氣,顯示蔡博藝現況堪慮。

據報導,蔡博藝出生在甘肅省蘭州市,2011年來台留學,後來在台灣積極參與社會運動,2012年出版《我在臺灣,我正青春:第一屆陸生來臺求學記事》被關注,2014年參選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遭非議。當時《蘋果日報》報導,蔡博藝當天中午12點10分前往抽籤被鎖在門外,她痛批淡大選委會搞小動作、太荒唐。但選委會主委黃昱輔指蔡博藝12點沒到現場就算「遲到未及時補件」未完成登記,反批蔡博藝自己愛拖,才會不符規定被除名。
拿著自己的言論自由(敏感政治話題)

犧牲 (無政治)金馬獎無數幕前幕後參與人員

這言論自由未免太慘忍

gtyvincent1 wrote:
〈金馬很政治〉林正...(恕刪)

谈互相尊重本来也罢了,也算展现风度。结果却说“因為他們有他們的生命處境要面對,畢竟他們回國後總是多少要向黨國交代的”,这就搞笑了。自己发言挺台独是言论自由的体现(看,我什么话都能说,管它什么场合,管它主办方尴尬不尴尬,管它金马奖以后去死去活),别人发言支持统一就是言论不自由的体现 (都是被中共逼迫的!不表态会被关!会有生命危险!看,还是我们台湾好棒棒)。这种心态,,哎。
天下無雙4545 wrote:
拿著自己的言論自由(敏感政治話題)

犧牲 (無政治)金馬獎無數幕前幕後參與人員

這言論自由未免太慘忍...(恕刪)

我也在想,真正犧牲掉的會是誰?

與dpp關係良好的小野,紙風車等,

反正有納稅人的經費持續補貼,對這些人不會受到影響。

而其他默默無名的文化工作者,大概只能自求多福了。
天下無雙4545 wrote:
拿著自己的言論自由...(恕刪)


政治力的干擾確實是無所不在的,無論是運動賽事,還是各類的藝術影展等...,絕對都是政治角力的舞台,千萬不要再去相信那一句鬼話了:"我們應該要讓政治的歸政治,讓藝術的歸藝術",其實這句話的本身就是這世上最大的政治謊言。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