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鄧小平南巡的意義? 90年代的中國,是不是真的很窮?

我广西沿海的,1990至1993年读初中,基本上市区的家庭都算小康水平了,吃穿用行基本满足,有自己的楼房、彩电、录像机、音响等等,部分家境好点的摩托、电话等都有了,那时候港台的流行文化也基本同步,包括男生的性启蒙也同样是来自香港为主的三级片,俗称黄色录像。我仍然记得政治老师当时跟我们说,如果不是搞文革耽误点时间,你们是骑摩托车来上学,而不是踩单车。
winner_feng wrote:
我还没听过这种的,你...(恕刪)

我是大陸人 也是1982年的 出生在遼寧瀋陽
父母結婚時候就有黑白電視 印象中1990年換的彩色電視 1995年家裡買的微波爐日本三洋的記得大概3200元人民幣 之前家裡父母就是普通工人和工薪族,父親在瀋陽軋鋼廠做吊車司機,母親在春風文藝出版社做會計 但是比別的家庭稍微好一些 同樣從沒穿過補丁衣服 三餐吃的都很不錯 1996年家裡父母開始做生意 批發書刊和掛曆 才真正算是過上富足生活 家裡一天的營業額大概5萬人民幣 最多時候30萬一天的流水 可能我算是比較幸運 也可能我在城市所以周圍鄰居和同學 都基本差不多 也有家庭困難的 但不多 如果是農村的孩子條件就差一些 這是真實的大陸寫照

winner_feng wrote:
像是浙江人均GDP大約一萬三美元,福建一萬一,只有我們1990年代初期水準...(恕刪)



看看最愛台灣的自由時報是怎麼說的吧..

========

海外生產灌水 GDP虛胖

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六.五%,居四小龍之冠,馬政府、藍營立委
欣喜若狂,硬扯簽了ECFA後數字會更好,還誇稱馬的六三三政見提早達成一項、甚至超前,但這
樣虛胖、膨風的數字,絕大部分好處都進了少數大企業口袋,失業、薪資停滯等重擔,卻是由大多數
升斗小民承擔,這樣的數字,何喜之有!
隨著台商西進,近十年製造業「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重快速增加,○五年已超過四成,到去年逼
近五成,上個月更超過五成。
主計處估計,我國三角貿易淨匯入金額在○二年時僅七十八億美元,到前年增至一五八億美元,去年
受金融風暴衝擊,也有約一三六億美元,光這部分,就可增加、影響約三%的經濟成長率。但台商透
過三角貿易賺錢有匯回台灣嗎?光以上市櫃公司轉投資中國,匯回金額比率僅約七%,就可知道答案
是「少之又少」。換言之,台灣得到的只是虛胖的經濟成長數字,台商多數還是將三角貿易賺到的錢
,換成人民幣、持續砸在中國,幫助中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但卻無助解決國內失業、薪資成長停滯
等問題。
现在也穷啊,所以中共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台湾牛逼。
中國以前真的很窮很窮,我媽至今都習慣攢很多飲料瓶一起去廢品回收換幾元錢回來。說起來,這幾元錢現在連一斤素菜都買不到了。雖然窮,但是我媽那一辈都很信毛泽东的。因為他們不用高考就有工作直接分派給他們。在單位(公司)可以免費吃食堂,當然吃的東西不敢恭維。我家兩室一廳的老房子不是買的,是單位分的。家裡第一臺電視機也是單位福利。我出生在單位的醫院裏,從小生病都是去單位醫院看病,從來不要錢,我上托兒所,幼兒園,小學都是單位辦的,不僅不要錢,還有免費午飯。父母的單位是一大片用紅磚牆圍起來的工廠。我和小夥伴們都住在裏面。小時候我們就在裏面玩耍,小朋友們都互相認得。大人們都是父母的同事,小夥伴的爸媽,我們也基本都認得。因為廠子裏面很大,每天晚上都會聽到‘xxx你媽喊你回家吃飯!’。說起來,那時候真的是窮,玩具都是自己製造的,偶爾也會從倉庫裏偷一些工具和零件出來玩,有次被老爸發現一頓狠打,現在還記憶猶新。
所以,我不太胡亂評價一個窮字,
(要我也會說生產力低下)
雖然沒有經歷過,也是聽說過。
那是不一樣的世界。
很多價值,其實沒有在市場評過價。

不要說中國,連舊東德,俄國也有類似的懷念,
一旦開始市場化後,
才發現微薄的薪水,
什麼東西都買不到後,
那才是真的窮了。
winner_feng wrote:
我们家外公,民国5X...(恕刪)

这就是最神奇的地方,看看民生消费,先看图

2016年全国大增涨,加上进口车,保守按140万算(杭州还限牌),结果就是。
沿海浙江用一半的人均gdp,2.4倍的人口,消费了3.1倍乘用车。
单独宁波市,600万人口,直接消费了台湾一半的汽车量。
我实在无法解释。
其他民生消费也差不多这种情况。
其實我在第一篇回文就說了,
茶葉蛋是不等值的。
若這還不懂,
我就舉另一個我喜歡舉的例子。
我看網站上招在法國的洗碗工,
月薪最低1000歐元,
相當於35k台幣,近8kRMB,
但這過的是低端生活。
反應在GDP上面的勞務價值是1000歐元,
大陸洗碗工假設也是1000,只是以人民幣計,
GDP價差就差了近8倍。

用平價PPP能不能反應?
還是不行,除了沒有全面比較物價,
社會樣態也不一樣,
在大陸,還是有許多人房子是分的,
或是拆遷取得較低價房,
不用買房,自然錢可以用在其他方面上,如汽車。
但這種也不是全面的。
沒法用簡單模型套算。

要評估窮富,沒那麼簡單。


winner_feng wrote:
先聲明我不想貶低中...(恕刪)


比较真实。我第一次吃方便面是92年坐船从江苏去安徽,在轮船上吃的,还记得那个牌子叫中萃。可以说那个年代对于长三角的城里人方便面都是稀罕物,更不要说内地或者偏远农村了。

还有个例子就是马路上的垃圾桶,都是土胚瓷,至少在1995年之前中国大陆依旧缺钢而非像今天这样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当年缺钢缺到垃圾桶都没办法用不锈钢而只能用土胚瓷烧制成垃圾桶。

问题在于中国的变化实在过于快了,快的超乎一般人的想象。90年代上海有一句口号,叫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其实不只上海,全中国都在快速变化。就拿方便面为例,92年我第一次吃到方便面,而印象里到95年至少沿海地区方便面就已经普及。

经常有人在中国大陆的网站上聊起如果穿越回过去,和当时的中国人聊现在的中国发展成什么样,当时的人不是当你是白痴就当你是神经病。其实也难怪那个年代中国崩溃论再度兴起以及李登辉戒急用忍的判断错误,那个年代中国人绝大多数都很难想象到中国会发展成今天这样。
台灣向後退 wrote:
至於有人提到茶葉蛋,對岸到今天確實還是有些地方每天吃不起一粒茶葉蛋,我可不是說笑的。

你可能不知道的幾個事實:

第一,中國是世界上蛋類生產量和消費量最多的國家(不僅僅是總量,按人均計算也在世界各國前列)。


第二,以現在大陸不低的物價,雞蛋在一線城市的超市,也只賣到6、7元/斤,大減價的時候只賣3、4元/斤。


第三,即使在全國最窮的貴州、廣西等省份,窮人打一份最低端的工,比如說一個月收入1500元,一天的收入也夠買幾十近百枚雞蛋。

所以,大陸人要吃到茶葉蛋的難度,恐怕沒有你想象中那麼高呢。
你啥都不懂,關我什麼事? 你說的都對,你開心就好。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