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ner_feng wrote:
我还没听过这种的,你...(恕刪)
我是大陸人 也是1982年的 出生在遼寧瀋陽
父母結婚時候就有黑白電視 印象中1990年換的彩色電視 1995年家裡買的微波爐日本三洋的記得大概3200元人民幣 之前家裡父母就是普通工人和工薪族,父親在瀋陽軋鋼廠做吊車司機,母親在春風文藝出版社做會計 但是比別的家庭稍微好一些 同樣從沒穿過補丁衣服 三餐吃的都很不錯 1996年家裡父母開始做生意 批發書刊和掛曆 才真正算是過上富足生活 家裡一天的營業額大概5萬人民幣 最多時候30萬一天的流水 可能我算是比較幸運 也可能我在城市所以周圍鄰居和同學 都基本差不多 也有家庭困難的 但不多 如果是農村的孩子條件就差一些 這是真實的大陸寫照
winner_feng wrote:
像是浙江人均GDP大約一萬三美元,福建一萬一,只有我們1990年代初期水準...(恕刪)
看看最愛台灣的自由時報是怎麼說的吧..
========
海外生產灌水 GDP虛胖
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六.五%,居四小龍之冠,馬政府、藍營立委
欣喜若狂,硬扯簽了ECFA後數字會更好,還誇稱馬的六三三政見提早達成一項、甚至超前,但這
樣虛胖、膨風的數字,絕大部分好處都進了少數大企業口袋,失業、薪資停滯等重擔,卻是由大多數
升斗小民承擔,這樣的數字,何喜之有!
隨著台商西進,近十年製造業「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重快速增加,○五年已超過四成,到去年逼
近五成,上個月更超過五成。
主計處估計,我國三角貿易淨匯入金額在○二年時僅七十八億美元,到前年增至一五八億美元,去年
受金融風暴衝擊,也有約一三六億美元,光這部分,就可增加、影響約三%的經濟成長率。但台商透
過三角貿易賺錢有匯回台灣嗎?光以上市櫃公司轉投資中國,匯回金額比率僅約七%,就可知道答案
是「少之又少」。換言之,台灣得到的只是虛胖的經濟成長數字,台商多數還是將三角貿易賺到的錢
,換成人民幣、持續砸在中國,幫助中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但卻無助解決國內失業、薪資成長停滯
等問題。
winner_feng wrote:
先聲明我不想貶低中...(恕刪)
比较真实。我第一次吃方便面是92年坐船从江苏去安徽,在轮船上吃的,还记得那个牌子叫中萃。可以说那个年代对于长三角的城里人方便面都是稀罕物,更不要说内地或者偏远农村了。
还有个例子就是马路上的垃圾桶,都是土胚瓷,至少在1995年之前中国大陆依旧缺钢而非像今天这样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当年缺钢缺到垃圾桶都没办法用不锈钢而只能用土胚瓷烧制成垃圾桶。
问题在于中国的变化实在过于快了,快的超乎一般人的想象。90年代上海有一句口号,叫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其实不只上海,全中国都在快速变化。就拿方便面为例,92年我第一次吃到方便面,而印象里到95年至少沿海地区方便面就已经普及。
经常有人在中国大陆的网站上聊起如果穿越回过去,和当时的中国人聊现在的中国发展成什么样,当时的人不是当你是白痴就当你是神经病。其实也难怪那个年代中国崩溃论再度兴起以及李登辉戒急用忍的判断错误,那个年代中国人绝大多数都很难想象到中国会发展成今天这样。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