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 wrote:
雖然科學家都說,核融合是製造一個〔人工小太陽〕
可是呢 ... 不知道我有沒有記錯
我記得〔人工小太陽〕可以供應一個 college (學院) 的用電(自給自足) ... ?
如果是真的,那就很簡單了,台灣先製造個 168 枚〔人工小太陽〕給各大專院校好了
很難,問題在規模。
如果規模不夠大,那就只是個大型的螢光燈(Tokamak),或是看起來像是某奘很昂貴誇張的超巨大魯布·戈德堡裝置(磁約束或雷射同步點火型)

另外Tokamak型目前所有成功的測試,Q值都很小,還未到1。(Q值=輸出/輸入)
原因不是達不到,而是測試反應爐太小,高熱電漿(百萬度到十億度)離爐璧太近,沒有材料能長時間承受電漿的輻射熱。
繼續硬衝會導致實驗裝置融毀

這也是iter會需要砸大錢,蓋那麼大的原因。
bluesystem wrote:
至於核融合,要我是大國我也要管制技術,那個一旦成功,做到經常性的
輸出大於輸入的話,馬上國力就直接平方上去!誰要把這種技術分享出去?
事實剛好相反。
核融合技術(Tokamak),並不是僅靠單一國家的財力,就能支持其發展的技術,因此才有了iter跨國計畫。
就算是跨國合作並砸下無數金錢的的iter,那也不是產電電廠,而是概念與材料驗證使用。
要等iter驗證完成後,接下來才會建立Demo示範電廠,正式測試產電。
之後建立的融合電廠,才能加以商轉並聯。
其中的材料技術,則由參與各國共享成果。
也就是說,一旦iter成功讓Q>10,然後電漿自維持來到480秒的目標,就很有可能會有國家以iter為藍圖來改良,開始蓋自己的第一座融合電廠了。
附帶一提,iter的爐心內壁(會直接吃到電漿熱輻射的地方),是由中國大陸製造...
(個人第一次聽到時,相當的意外)
雷射同步點火型核融合部份,據傳NIF(美國的國家點燃實驗設施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有達到輸出大於輸入,也就是Q>1,但問題在於燃料球要怎麼連續供應,而且現有燃料球的包材是金屬,這會造成日後的核廢料問題。
磁約束核融合也有同樣的輻射金屬廢料問題。
而且強力的連續磁場脈衝,會對附近的環境有不良的影響。
(這裡的磁場不是一般的強大,單位如果我沒記錯,大約是1T-100T的數量級。日常常見的強力磁鐵,強度大概約1mT=0.001T的數量級。
這意思是如果有人戴著含金屬成份的項鍊站在這樣的磁場中,他的頭會在磁場出現瞬間被項鍊砍掉...
磁場變化造成的大量電流就不提了...)
以上的核廢料問題,原因是目前融合能達到的是D-T融合,這會產生中子去撞擊附近的材料。
也就是說,附近的材料只要時間一久,都會發出輻射。
Tokamak爐心也會有同樣的問題,使用一段時間後就生人勿近

附帶一提,無中子發射的核融合是有的(氦三融合反應),但電漿溫度跟壓力遠比D-T反應要高很多很多,預估會是第三代的融合爐才能辦到。
PS:NIF的作法,如果不考慮燃料球連續供應問題的話,個人是聯想到武器使用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