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馬英九高雄輕軌初體驗 他這麼說...


三等公民 wrote:
馬英九還詢問高捷運量如何?高捷副總賀新說,高捷平日17萬人次、假日約20萬人次,馬驚訝反問:「假日還比較多?」賀新解釋,高捷是觀光為主,跟北捷以通勤為主不同。

老馬不只識途,還蠻會套話的
要不要去問 中鋼 每個人的福利與義務 有多少是高捷相關?
kennychou0529 wrote:
要不要去問 中鋼 每個人的福利與義務 有多少是高捷相關?

其實我贊成標題的〔高雄輕軌〕車體鋼骨由 中鋼 生產
外殼的話 ... 看是由 中船 或是 台船 生產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水云 wrote:
其實我贊成標題的〔高雄輕軌〕車體鋼骨由 中鋼 生產

淡海輕軌的列車就是由中鋼帶領的台車生產....
三等公民 wrote:
前總統馬英九今天首...(恕刪)


前總統應該在高捷上唱卡拉OK

然後睡在高捷上

這樣比較有針對性

cckm wrote:
淡海輕軌的列車就是由中鋼帶領的台車生產....
...(恕刪)

然後我記得被某議員罵過 ...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過客4112 wrote:
剛剛查了一下北捷的運量比較
高捷的運量跟文湖線的運量差不多(大概是文湖線的9成運量)


文湖線正是當時政府沒有遠見的代表。
文湖線的運量,不是不能預估出來,只是當年錯誤的運量決策,使得內湖地區的通勤族,苦不堪言。

如果要大改,不但要費時耗日,費用更是倍數來算...
eshu0329 wrote:
文湖線正是當時政府沒有遠見的代表。
文湖線的運量,不是不能預估出來,只是當年錯誤的運量決策,使得內湖地區的通勤族,苦不堪言。

如果要大改,不但要費時耗日,費用更是倍數來算...

其實我贊成文湖線找日本人來改成 6 箱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joseph132 wrote:
高捷平日17萬人次、假日約20萬人次,馬驚訝反問:「假日還比較多?」賀新解釋,高捷是觀光為主,跟北捷以通勤為主不同。
要觀光 做個阿里山小火車就好了 .....
陳菊也是這樣想嗎?觀光....

沒法子,數字會說話,假日比平日多,當然要拐個彎說為了觀光,若說是為了通勤,不被笑死才怪。
eshu0329 wrote:
文湖線正是當時政府...(恕刪)


如果能做地下重運量誰不想,
內湖不用重運量有幾點考量,
文湖線行經路段路面並不寬,
如果採重運量可能到現在還沒完工,
內湖交通黑暗期長達數十年,
經費多幾倍不說,
內湖地區地下箱涵密集,也增加施工難度。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