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u65 wrote:他說,家庭主婦主夫到市場買此類食材,皆以「買米粉」稱呼,沒有人說「買炊粉」。消費者到夜市、美食街、觀光大飯店,點菜皆說「炒一份米粉」,有誰需要知道是要「炒純米粉」、「炒調和米粉」或「炒炊粉」? 有沒有加料天不天然都不敢給人家知道阿,那麼有良心一定是100%的啊,還用怕嗎?
糟了依照義美總經理跟鄉民溝通的邏輯我剛剛吃的王子麵沒有王子,除了最多只能稱作"王子風味"外這世界上有王儲的國家不多了,要去哪裡找王子當原料呢?看來政府也得管管........sean1972 wrote:嬰兒油是有人會認為是嬰兒做的嗎?...(恕刪)
shiu65 wrote:(中央社記者韓婷婷...(恕刪) 不用改啊?如果高先生的義美公司生產的"米粉"米含量有100%就不用改炊粉啊!不是標榜真材實料?怎麼能做偷雞摸狗的產品?政府的規定是不是所有米粉都要改成炊粉!熱狗是外來語翻譯名稱,這也拿來類比?至於鳳梨酥裡面是冬瓜餡,這就有問題了(標示不清或錯誤),怎麼號稱食品界的良心,義美公司的高先生,居然要向這種商品看齊?模範生都不模範生了!
用形容詞(熱狗)來對比實際名詞(米),真的很奸巧,這樣的人開的公司所生產的食品,建議少碰,另外各地特產食品還有地名跟生產地不符的問題,這跟義美無關,算是通病,例如台南關廟麵,大多不是台南生產,新竹或是埔里米粉,也幾乎不是新竹或是埔里生產,所以這個地名,是形容詞表示類似口味,還是實際名詞,要在當地生產,才能標地名,現在大多是由生產工廠地址,知道產地,或許可以更明確要求增加相關標示說明,如果產地可以更嚴格的限制,對於這些特產食品反而能更顯特色,而不被偽稱混淆打壞名聲,其實如果能因此推出成分內容更加完整的商品,再加上顏色正確,應該會被吹捧,也可以是個商機,但沒想到卻成了人性照妖鏡 !!
arjigo wrote:例如台南關廟麵,大多不是台南生產,新竹或是埔里米粉,也幾乎不是新竹或是埔里生產,(恕刪) 別的不清楚但我沒記錯的話關廟麵是當初關廟農會協助當地製麵廠開發推廣的所以只有當地關廟生產的才叫關廟麵不過如果問我關廟麵的特色我還真的說不出來XD
含米量100%,才可標示為「米粉」或「純米粉」;含米量50%以上可標示為「調和米粉」;含米量未達50%須改名,標示為「炊粉」。為何不標示含米量幾%就好了,同一種東西取這麼多名字不覺得自己很智障嗎?另外一位更蠢,HOT DOG 翻譯成熱狗,連這都不知道,難怪連食品有效日期都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