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hirohiro wrote:我也覺的很怪,台灣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錯在那?會讓老師教不下去?怎麼不見這群人去抗議端午節,中秋節...根本黑箱節日?...(恕刪) 這不是哪種文化為主體的問題,而是史觀的問題。這次微調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回歸中華民族的史觀。例如美國也可以說是以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為主體,有相似的民俗和傳統節日,但不會使用大英帝國的史觀,不會說「『我國』在美洲的統治」、「廢退武職華盛頓的反叛」...
moriarty1 wrote:這不是哪種文化為主體的問題,而是史觀的問題。這次微調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回歸中華民族的史觀。例如美國也可以說是以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為主體,有相似的民俗和傳統節日,但不會使用大英帝國的史觀,不會說「『我國』在美洲的統治」、「廢退武職華盛頓的反叛」... 17項爭議,到底哪幾項像你舉的例子所說是「回歸中華民族的史觀」?講出來好嗎?這樣概括打模糊仗不適合吧。
housan wrote:17項爭議,到底哪...(恕刪) 到底是哪17項,我不去查新聞還真記不全,不過很好舉例啊。國際競逐時期 -> 漢人來臺與國際競逐時期日本統治 -> 日本殖民統治這些不都是嗎,就是用「我們中華民族」的心態和視角來看史實。聲明一下,我可不是反課綱的,我是良性大中華主義(姑且這樣生造一個詞彙吧)的信徒。我只是說,史觀本事並沒有客觀上的正誤之分,對於持某些信念的人而言,反中華史觀確實是有邏輯上的合理性,相反「原住民和原住民族只是字眼不同」這種辯護是不成立的。但是某些人具體的行動和說法就很沒有邏輯了,例如入祀忠烈祠bla~bla~。如果沒記錯,去年還有緬北的遠征軍陣亡將士入祀。忠烈祠本身就是中華史觀的一個大大的符號好吧?
moriarty1 wrote:到底是哪17項,我...(恕刪) 所以在探究該用哪一個面向去看史實時,似乎就先決定「我們到底是誰?」,這個先決條件。目前政府應該是認為我們是「中華民族」,所以採這個面向來看史實,反課綱的一方,其先決條件是......??
反"這次課綱"的會說歷史要"客觀"說這次加入中華意識形態的主觀論訴就"不夠客觀"無視之前的課綱調整也是加入當時主政者的需要與主觀意識以及忘了這是哪一國的教育部出錢作哪一國課綱?這就是標準的自相矛盾為反對而反的找碴邏輯錯把馮京當馬涼用張飛打岳飛將歷史的"客觀"性之意義當成教科書必須是完全沒有立場的"商用工具書"自以為是聯合國還是世界公民或是火星人一整個角色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