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

政院種綠電 擬闢3,800公頃專區

換老闆開始換腦袋了?開始拿錢大做再生能源,還說因節能、再生能、新機組及馬卡茸的德政,預估值己經轉正,缺電風險降低。

以上是你的說詞,
紅字內的內容我是不是能將之理解為:
台電本來沒有砸錢投資綠能,因為政黨即將輪替所以開始砸錢發展綠能?
你以為蓋電廠像玩模擬城市一樣滑鼠按一下,電廠就自己長出來嗎?
今日甚至未來數年之內完成的發電機組都是必須提早數年計畫、施工的,
你現在看得到、甚至剛要開始招標的工程都是經過長久的時間計畫、改善,
之後提出來的,怎麼可能政黨一輪替就馬上計畫然後數天之內招標?
什麼叫做「換老闆開始換腦袋」?
台電的立場一向就是發展綠能,但不以綠能作為基載電力,
綠能發展得再好都不足以取代核能,
台灣要達成非核家園唯有以火力替代。


還有,
不只經濟不振導致會導致用電成長下降,
備轉容量太低也會導致外資止步,
沒有人會想在常常有跳電風險的地方投資設廠。
整天老想著台電辛苦一點,備轉容量就可以低一點,非核家園自然手到擒來;
你有考慮過來台設廠的外資以及本國產業的感受嗎?
沒有,你只想到非核家園與可笑的低備轉容量,
至於外資甚至本國產業發展甚麼的,
那不在你的考慮範圍之內。

附帶一提,
昨天的尖峰備轉容量是10.62%,今天是10.05%,
你要不要預測一下今年用電高峰的備轉容量是多少?
viccheng1925 wrote:
風力、自行車、公用...(恕刪)


viccheng1925 wrote:
丹麥是個面積43,000平方公里、人口大概只有台灣四分之一的國家

人口少用電當然也不高


viccheng1925 wrote:
,2014年丹麥再生能源佔總能源產量的27%,其中使用電力有40%來自風能

歐洲有穩定的西風,台灣的季風沒辦法穩定
轉自台電阿凱FB:
以下自電源開發處王振勇處長的澄清感言
(讓大家瞭解媒體的偏頗報導及台電的困難立場)
嚴正澄清不實的惡意報導
大選之後的第一個上班日,有媒體報導「政策轉彎,核電廠全停也不缺電」!看到這個消息,相信公司同仁大多都嚇壞了:「怎麼會這樣?!」身為電源開發單位主管,我深感遺憾,這絕非我本意!
在此特別澄清,本公司電源開發一貫本著專業原則規劃,電力不是說有就有,蓋電廠和興建線路往往需要十年的時間,怎麼可能一年半載就翻盤,未來如果三座核能電廠全停掉,核四又不能啟封的話,高缺電風險仍將籠罩著台灣。
事實上,這件事情是在1月12日我參加公司與電力記者年終聚會時,鄰座的記者聊到未來供電的問題,談到去年景氣沒有預期的好,連帶影響了未來經濟成長率,加上全民節電如果作的好,我們公司的新電廠計畫趕一趕,或許2023、2024年的備用容量率就不會是負的了!但是,我也強調,未來備用容量率還是遠低於合理的15%,還是有很高的缺電風險。1月13日有媒體做了「缺電風險有望縮減但不代表不缺電」的報導。
沒想到這樣非正式的閒聊被部分媒體誤解並刻意安排在大選之後的第一個上班日以聳動不實標題操弄,嚴重抹滅台電專業形象;雖然公司發言人即時對外澄清否認有政策轉變情事,但已對同仁對公司向心力造成負面衝擊。對於個人疏失造成同仁困擾,我深感愧疚,在此謹向敬愛的同仁致上最誠摯歉意!
我要嚴正的呼籲全國民眾認真看待非核之後的缺電風險,不要被媒體的標題殺人法,傷害了我們真誠專業的心聲!
電源開發處 王振勇 敬上

清音 wrote:
換老闆開始換腦袋了...(恕刪)

你可以做各種不同的理解,但請不要把你個人的理解當成是別人的看法,否則跟有些媒体把缺電風險降低,直接理解成不缺電,再套到台電身上有何不同?
我會說台電換腦袋是因為之前台電一直說會缺電,現在忽然用因為經濟不佳當成是不缺電的理由,可是這幾年不是常常都是不景氣嗎?再來是再生能源,再生能源在台灣一直是少量在發展,現在要換一個要推動非核家園的上台,才放風聲說要把一個現在才0.6%的風力發電,拉高到10%,這並不是一個小改變,就是因為電力不會無中生有,是長期的規劃,台電之前的規劃並非如此,卻選在這時做大改變,我是基於最近看到的這些風聲,才會聯想到是不是因為換了老闆,換了腦袋,規劃也開始和之前不同了。

另外別看到我在談再生能源,就認為我認同非核家園,我並不認同在沒有確定的替代方案下去推動非核家園,非核家園是理想,不應該設限去急就章。


清音 wrote:
轉自台電阿凱FB:...(恕刪)

我轉的媒体並沒有標題殺人
"
若核電廠全停掉 台電轉彎:缺電風險低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18日電)台電公司表示,因用電成長下滑,加上再生能源挹注及新機組可望提前商轉,預估非核家園實現前的2023與2024年備用容量率可由負轉正,但並不表示不會缺電,只是風險較低。"
海大+英商 「未來校內全地熱供電」
2016-01-22 09:14 聯合報 記者曾健祐/基隆報導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昨天與英商卓越地熱能源有限公司簽訂「地熱發展合作意向書」,希望2年內重啟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並計畫在海大校園建置地熱發電系統,未來校內供電將全數仰賴地熱再生能源。
昨天簽署會議,由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英國貿易投資署代表David Brown及英國卓越地熱能源公司執行長Gary Partington代表簽訂,英商卓越公司將提供國內地熱專業訓練課程,並與海大工學院及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合作,共同培育地熱發電人才。

張清風說,替代能源開發是當前全球矚目議題,海大近年投入地熱發電、海洋能發電,技術開發,成為國內再生能源重要研發基地。在電機系教授張忠誠、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昭興協助下,促成與英商卓越地熱能源公司簽訂地熱發展合作意向書。

張清風指出,台灣位處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擁有豐富地熱資源,根據過去研究資料顯示,國內蘊含地熱發電能量超過15座核電廠,非常值得政府投資開發。與英商簽約合作後,希望2年內重啟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並將在海洋大學校園建置地熱發電系統,未來校內將全數仰賴地熱等再生能源供電。

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是台灣首座地熱發電廠,當初運轉後因水中礦物質影響,造成管線鏽蝕、阻塞,發電量持續下降,最終只能終止運轉,面臨關廠命運。Gary Partington強調,現在地熱發電技術成熟,清水發電廠過去遭遇難題,目前已可克服,將以過去建造、營運地熱發電廠經驗與海大研究團隊合作,開發台灣地熱潛能,提供基礎電力使用。
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f912450c-dce8-48f9-91ca-f654407c3bd0
陸擬續推新政扶持太陽能,今年新增裝機量估20-23GW
2016/01/22 09:26
MoneyDJ新聞 2016-01-22 09:26:23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陸媒報導,據中國太陽能行業協會主辦的「太陽能產業2015年回顧與2016年展望研討會」獲悉,今(2016)年大陸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將透過實施領跑者計畫、競爭電價政策引導企業降低太陽能成本,同時正和財政部、國土部、稅務總局、國開行等部委協調出臺補貼、土地利用、稅收、走出去、光伏扶貧等新政;其中,第六批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申報即將開啟,太陽能扶貧融資模式正在設計,預計將於2月下達。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指出,中國大陸去年太陽能新增裝機量約15GW,年增逾40%,連續三年居全球第一,其中地面電站占比84%,分散式電站占比16%。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主任郭雁衍也預計,大陸今年太陽能新增裝機有望達23GW;而王勃華則判斷,今年6月併網標杆電價將下調,將使搶裝提前至上半年,使市場呈現出先緊後鬆態勢,全年新增裝機預估在20GW左右,2020年累計裝機量至少在150GW。
大陸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處長邢翼德表示,今年將積極推動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當前正和財政部有關部委協商,建議將居民、農業、自備電廠等納入徵收目錄,同時將進一步簡化補貼手續。郭雁衍也透露,第六批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申報即將開啟,與此同時,相關電子平台將在第七批申報時啟用,以實現補貼按季發放。

在棄電問題方面,資料顯示,大陸去年國家電網調度範圍內累計棄光電量為46.5億千瓦時,棄光率12.62%,全部集中在西北地方的甘肅、青海、新疆和寧夏四省區,其中甘肅棄光率達30.7%,新疆為22%。王勃華指出,新能源與化石能源的利益博弈、可再生能源全額收購沒能有效落實、電網建設不配套等,均是形成棄電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土地性質及土地稅費的問題上,由於相關部委評定標準不一,耕地佔用稅、土地使用稅等影響推升了太陽能發電成本。針對用地問題,邢翼德表示,將與國土部等有關部委進一步溝通出臺差別化用地政策,同時屋頂太陽能是戰略重點,還將放管結合,透過競爭配置專案資源,目前相關政策正在徵求意見中。


全文網址: 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f912450c-dce8-48f9-91ca-f654407c3bd0#ixzz3xyKRi3La
MoneyDJ 財經知識庫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0121/16012077.html
中國企業推介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
北京新浪網 (2016-01-21 20:45)
原標題:中國企業推介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
  中新社香港1月21日電 (記者 趙建華)全球減少碳排放、提高清潔能源比例的呼聲日高之時,掌握了關鍵技術的全球最大公用事業企業——中國國家電網公司21日在香港推介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
  根據中國國家電網董事長劉振亞的介紹,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幹網架、全球互聯的智能電網,是清潔能源在全球範圍大規模開發、配置、利用的基礎平台。全球能源互聯網實質就是「特高壓電網+智能電網+清潔能源」。
  劉振亞說,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想法已久。其中的動因之一就是,中國自主創新的特高壓電網技術先進成熟,電力的遠距離輸送在中國已成為現實。±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距離可達5000公里,容量可達1500萬千瓦。世界各大清潔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都在特高壓輸送範圍內。
  特高壓電網技術解決后,隨之而來的技術難題是如何令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更具商業競爭力。
  對此,劉振亞介紹說,清潔能源發展勢頭比預期更快更猛。2000年到2014年,全球風電、太陽能發電年均分別增長26%、45%,遠遠超過煤炭3.6%、石油1.2%、天然氣2.5%的年均增速。其中,中國的風電、太陽能發電年均增速分別達49%、68%。隨著技術進步,新能源的經濟性和競爭力將不斷提高。風電、太陽能發電將迎來快速發展期。
  全球清潔能源開發萬分之五,就可滿足全部能源需求。要實現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必須構建全球能源優化配置平台,即全球能源互聯網。劉振亞相信,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條件已經具備。
  他還給出了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步驟,先是各國在其國內實現互聯,繼而在各大洲之間實現互聯,最終實現各大洲之間的互聯。他說,各國清潔發電、北極風電和赤道太陽能發電是未來全球能源互聯網輸送的主導能源。
  但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需要一筆巨額投資。劉振亞說,到2050年,要實現全球清潔能源比重達到80%的目標,包括電網、電源(電站)投資在內,全球能源互聯網累計投資將超過50萬億美元。
  劉振亞相信,投資全球能源互聯網可獲得不菲的商業價值。他說,藉助特高壓電網,可將風電從中國新疆輸送到5000-6000公裡外的德國柏林。目前新疆風電的成本大約每度(千瓦時)0.35元人民幣,加上0.15元人民幣的發電利潤,兩者合計摺合每度8美分。再加上每度4美分的輸送成本,到達柏林的電價是每度12到13美分。
  德國的末端銷售電價大約每度24到25美分。如此,每度電就有12、13美分的價差。如果用±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輸送功率1500萬千瓦、每年運行6000小時,每年就能輸送900億度的電力。劉振亞表示,由此不難算出每年可觀的利潤,投資回收會比較快。
  儘管商業上、技術上可行,劉振亞承認,構建跨國的全球能源互聯網仍會面臨不少障礙,但這符合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
  劉振亞分析,全球能源互聯網建成后,到2050年,全球清潔能源佔一次能源的比重將達到80%,每年可替代相當於240億噸標準煤的化石能源,減排二氧化碳670億噸。全球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可控制在115億噸左右,僅為上世紀90年代初排放水平的一半,可以實現全球溫升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還可將亞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地區差異。(完)


詳全文 中國企業推介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兩岸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0121/16012077.html
http://www.storm.mg/article/79352
一條日光大道》法國打造「太陽能公路」為城市供電
國際中心 2016年01月21日 15:34
法國生態、可持續發展和能源部部長華雅勒(Ségolène Royal)20日在與全法交通管理機構負責人會面時表示,未來5年,法國將建造總長1000公里的「太陽能公路」(solar road),利用太陽能為城市提供電力。
「太陽能公路」是一種新型公路,它並不需要將原有的公路重建,而只要把一塊塊非常薄的太陽能板像地磚一樣鋪在道路表面,並在上層加蓋由樹脂材料製成的高強度透明板,以抵抗車輛行駛帶來的壓力。它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再將電能由隱藏在地下的蓄電裝置輸送到城市電網。

羅雅爾表示,法國「太陽能公路」計畫的招標工作已經啟動,相關技術測試或將從春季開始進行。

法國布伊格集團(Bouygues)旗下從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COLAS公司早在幾個月前就對其開發的「太陽能公路」進行了測試,100萬次車輛通行也未損壞公路。COLAS與法國國家太陽能研究所合作,使用聚合樹脂將厚度僅為7公釐的小塊太陽能板拼接起來並粘合在道路表面,同時在太陽能板的透明「保護層」上增加了顆粒結構,以確保與傳統路面的附著力相當,不影響車輛的正常駕駛。

有數據顯示,法國27%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交通,交通也是法國最重要的空氣污染來源。「太陽能公路」的建造將在不佔用額外空間的前提下把公路這一排放污染物的重要場所「變身」為清潔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基地。

據法國環境與能源控制署計算,長度為1公里的「太陽能公路」能支持一個擁有5000居民的小城鎮日常公共照明用電。除此之外,「太陽能公路」還能夠為交通信號、電動汽車充電樁、居民家庭用電等方面輸送電力。

據瞭解,將道路與太陽能發電相結合的概念並非源自法國。早在十幾年前,一對美國工程師夫婦就提出了這一設想,並創建了「太陽能之路」公司,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荷蘭也曾在2014年開通一段全長約70公尺的太陽能自行車道,目前仍處在測試階段。未來隨著太陽能技術的發展和生產成本的下降,或許「太陽能公路」真能「大行其道」。
http://technews.tw/2016/01/21/solar-cell-electrode-with-electroplated-copper/
工研院:太陽電池電極材料改用銅電鍍,可望降低 5% 至 7% 成本
作者 林 薏茹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1 月 21 日 15:05
目前市面上矽晶太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平均約 20% 至 21%,一般大多使用網版印刷的銀導電膠當作電極材料,約佔太陽能電池成本的 12% 至 14%,且容易隨著貴金屬價格而波動。不過,若改用銅電鍍電極取代,可望能降低 5% 至 7% 的成本。
銅電極的特性為導電率與銀相當、接觸電阻優於銀膠、不需高溫製程技術等優勢,還能進一步縮小電極線寬與增加照光面積,還可望提升電池絕對效率 0.2% 以上。雖然國外已有包括比利時校際電子研究中心(IMEC)等研究單位或廠商投入研發,但量產的穩定性與長期信賴性尚未達到量產標準。工研院綠能所所長胡耀祖認為,只要台廠掌握技術關鍵,整體效益可增加毛利率 6% 至 8%,有機會搶先跨入國際銅電極電池市場。

因此,在經濟部能源局支持下,工研院建置了「銅電鍍電極太陽電池技術平台」,為國內第一座銅電極太陽電池技術試量產線,以小型快速試量產及加值化服務,協助產業開發銅電極太陽電池技術,除了傳統太陽能電池外,還可應用在異質接面太陽電池、N 型雙面太陽電池、PERC 電池及 IBC 背電極電池上。
目前已有茂迪、昱晶、元晶加入,而小型量產電鍍設備已建置完成,預估平均每小時可產出 200 片,可望有效降低成本,提升國內太陽能產業的競爭力。

對此,昱晶能源研發部副總黃桂武表示,隨著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提升,加上總體太陽能發電成本的降低,太陽能電池未來成長可期,不過,這也會使得對有限的銀藏量需求越來越大,如何減少銀用量,一方面還能提升太陽能電池效率及降低成本相當重要。

胡耀祖表示,若業者與工研院合作,利用「銅電鍍電極太陽電池技術平台」來進行技術開發、測試及驗證,可精準評估未來量產效益,除了能降低業者初期的研發成本,還能藉由平台的運作,加速解決技術上的共同問題,隨著其他業者共同投入,也能匯集太陽光電產業的技術能量。
  • 5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