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601180391-1.aspx
若核電廠全停掉 台電轉彎:缺電風險低
發稿時間:2016/01/18 19:47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18日電)台電公司表示,因用電成長下滑,加上再生能源挹注及新機組可望提前商轉,預估非核家園實現前的2023與2024年備用容量率可由負轉正,但並不表示不會缺電,只是風險較低。
台電公司每年會根據用電量、電源開發情況及主計總處預估的經濟成長率,預估中長期的備用容量率,衡量國內用電安全。原訂5月公告的電源開發方案將遵照並納入新政府的政策,預估延後至6月底、7月初再公布。
台電去年預估今年用電需求,將較2014年多出89萬千瓦,加上核四封存、部分機組除役,且無大型火力發電計畫加入供電行列等因素影響,自2018年開始,備用容量率將長期維持在10%以下,2023年甚至會出現負值,屆時停、限電風險恐大增。
電源開發處長王振勇表示,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是朝野共識,去年預估2023年與2024年備用容量率分別是負1.6%與負3%,都是以核四不啟封、核一、二、三廠不延役的情境假設,但因全民節電意識提高,加上去年及今年的經濟狀況欠佳,主計總處及相關預測機關都下修經濟成長率,基準平行下移後,用電成長也跟著下修。
另外,他說,政府提高再生能源目標及台電林口、大林及通霄電廠更新擴建、大潭電廠等新的發電機組提早兩年半商轉,都有助於提高備用容量率。
不過,備用容量率不等於備轉容量率。王振勇指出,如果依台中市的「台中市公私場所管制生煤及禁用石油焦自治條例」,台中火力發電廠減少生煤使用量40%,就可能讓未來的尖峰電力調度出現問題。
依核能電廠正常運轉壽命40年估算,核一廠兩部機組各預定在2018、2019年除役,核二廠為2022、2023年,核三廠則為2024年、2025年除役。三個核電廠平均每年約可發電400億度,約占台電電力系統的1/5。民國103年核能實際發電量共408.01億度,占當年度電力系統總發電量的18.61%。1050118
viccheng1925 wrote:
換老闆開始換腦袋了...(恕刪)
我一直很疑惑為什麼有人轉文總是不看內文,
我幫你標一下重點好了:
因用電成長下滑,加上再生能源挹注及新機組可望提前商轉,預估非核家園實現前的2023與2024年備用容量率可由負轉正,但並不表示不會缺電,只是風險較低。
看到沒有,用電下滑加上你口中的馬茸發展再生能源的德政才把7年後缺電危機風險降低,
但也僅是降低而已,還是有危險。
再來,為何用電成長會下滑?
你的轉文中提到:
台電公司每年會根據用電量、電源開發情況及主計總處預估的經濟成長率,預估中長期的備用容量率......(以下略)
由此可知用電量是與經濟成長率有連帶關係的;
而未來台灣經濟成長率如何呢?
你的轉文也有提到:
加上去年及今年的經濟狀況欠佳,主計總處及相關預測機關都下修經濟成長率,基準平行下移後,用電成長也跟著下修。
好了,
關鍵字都點出來了,
我想這篇文章的意思也不難理解:
在核一、二、三不延役,核四不商轉的狀況下,
未來的台灣要嘛就缺電、
要嘛就經濟慘兮兮,
你自己選一個好了。
台電終於得認真面對非核家園
2016/01/19 12:24
作者:鄭亦麟(新境界文教基金會)
台電於昨(1/18)發布未來限電風險大幅下降的消息後,引來許多批評,許多的回應指出台電此時釋出消息是因為:
1、台電在迎合新政府
2、台電先前評估不準
3、經濟不好,產業外移,自然不缺
其實這些說法對也不對,為什麼呢?
首先,必須肯定台電,終於吃了秤砣鐵了心,誠心面對非核家園的未來。坦白說,政府的政策深度影響台電的規劃,當少數利益團體遊說,讓領導人堅定擁核的情況下,台電自然沒理由不用核電。人都想便宜行事,節電違反著台電的獲利模式,少賣電少賺,而再生能源並非台電原本的核心業務,自然興趣不高。
再來,台電修正用電成長率,不完全是「未來經濟不好」,事實上,過去八年經濟就不好,用電成長CAGR只有0.8%,然而原本的10405電源開發方案在為來幾年卻用2.2%去預估,複利計算下,夏季尖峰用電時自然容易高估。
在合理預估下,配合提高能源供給及使用效率,1.1%-1.5%是合理範圍,長期來看,隨著能源生產力提升,產業升級,我們的電力彈性(電力成長與經濟成長的彈性係數)還有進步空間。更別說即便以原有的高用電成長做預估,只要積極做好尖峰負載管理、增加尖峰供電能力(汽電共生、太陽光電)、供電自由化(大戶自行設電廠),都可以大幅減少限電風險。
事實上民進黨智庫過去已經提出許多措施,這部分在能源局也已採納。供電方面:備轉容量須維持N-2的極端情境;輸配電方面,電網需維持60Hz的穩定,未來十年,電力供給和穩定仍需努力,台電的確會稍微辛苦,所以政府不能放任不管,需要幫忙台電解決問題,現在存在這許多問題,天然氣第三接收站興建進度延遲、再生能源發展緩慢、電廠更新遇到抗爭、空污議題發酵等等。如果馬政府真的擔心缺電,未來這四個月應該幫忙台電解決既有電開方案的困難,以及不再放任空汙問題繼續惡化。
過去一段時間接觸以來,深感台電的技術人員具備專業知識及高度執行力,只是因為管理層背負許多政策責任和政治因素,未來,大家需要務實面對非核家園的到來,理念之爭一旦塵埃落定,就必須全力以赴、捲起袖子做事。
簡博士廣播-丹麥因應氣候變遷的決心與策略
By 簡又新
台灣英文新聞 - 時事評論
2016-01-20 06:59 PM
英文新聞編輯:蔡佳穎(整理報導)
丹麥是個面積43,000平方公里、人口大概只有台灣四分之一的國家,但國際減碳評比卻連續三年榮登全球第一,全力發展風力發電作為再生能源,以自行車改善都市交通,敞開大門向各國學習與合作。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博士,近日在中廣《當地球在發燒》節目中,就在談這個小國創造的能源奇蹟。
2050年全面100%改用再生能源
簡董事長說到丹麥於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上曾承諾,要在2025年成為全球第一個碳中和的國家,亦即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與碳匯所清除的二氧化碳量達成平衡,並在2050年要正式告別化石燃料,全面使用再生能源。
這不是個容易的目標,但丹麥早已從政策面上整體規劃可落實的方式與目標。
簡董事長指出丹麥的實行之道,第一,他們呼籲從根本減少能源的消耗量;第二,增加再生能源的產量,如市政府增設數座大型風力發電機、增加開發地熱、關閉老舊發電廠,並利用生質燃料來發電;第三,增加綠色運輸,如氫燃料車、電動車、公共交通工具;第四則是實施都市管理。
增加再生能源:風力目標成為50%能源用量
在再生能源的使用上,簡董事長說,2014年丹麥再生能源佔總能源產量的27%,其中使用電力有40%來自風能,而2020年丹麥的再生能源比例更承諾要提升至35%,風能使用要達50%,全國排碳量要比1990年減少三分之一,這些到底做得到嗎?
有人質疑使用再生能源是否會影響經濟產值?以丹麥為例,過去30年丹麥溫室氣體與耗水量減少約40%,但同時期的GDP卻成長78%,綠能產業更創造十萬個就業機會,這是能源發展與經濟成長不相悖的最佳範例。
而在風力發電穩定度的問題上,丹麥的作法有兩種:東北季風強勁時生產的多餘電力可儲存用作電動車充電,或轉換成熱能,另一方式則可外銷電力至鄰近各國。
同時採取「全民自主控管」,每戶的智慧電表會隨使用時間及方式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電價,當每戶開始注意自己的電表時,就達到全民自主控制、管理電量的使用、結構與消耗量,國家的用電量自然就會減少。
都市管理:應用科技與大數據 整合都市全境管理
在都市管理部分,簡董事長指出丹麥對都市進行的整體規劃。冬天時利用都市整體供暖,降低個別家戶能量損失,又或是利用全市的Wifi系統、在交通號誌上裝置感測器,並結合大數據開發都市資訊、蒐集道路行車資訊,以此智慧化變換交通號誌,既可減少交通燃料的消耗,又可降低交通壅塞問題。
以哥本哈根為例,2014年哥本哈根碳排放已降到162公噸,比2005年減少31公噸,這是靠都市整體的減碳計畫才能如此有效率的發揮作用。
此外,在能源系統的管理部分,簡董事長特別提出丹麥成功整合各公用事業單位之專業及功能,更能有效率處理減碳議題。
丹麥在2007年成立中央政府氣候變遷部,因了解到氣候變遷、能源問題與公共事務如水、電、廢棄物、焚化爐等的不可分割,在去(2015)年6月把氣候部改組為「能源公共事業與氣候部」,此舉顯見丹麥政府的智慧。
綠色運輸:自行車解決都市交通系統
對比台灣2,300萬人有1,400萬輛摩托車的比例,簡董事長提到丹麥是個名符其實的「單車王國」,560萬人有400萬輛自行車,2014年騎自行車上班的人有45%,六成以上國會議員都是騎自行車,80%的家庭都有自行車,丹麥還特別打造1萬2,000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
哥本哈根1970年時有46萬次的汽車使用量,到了2015年汽車使用量降到32萬次,少了三成左右,同時自行車用量則一直在增加,從12萬次增加到26萬次,對他們來說自行車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簡董事長提到,自行車的風行源自丹麥的交通政策別於其他國家,丹麥的汽車進口稅率高達180%,大眾運輸也不便宜,地鐵或公車票價約120塊台幣起跳,再者丹麥為平地,騎起來也不累,才會使民眾願意騎自行車。
至於要如何在城市中推廣自行車,簡董事長提出幾個丹麥人的建議。第一,基礎建設要做好,如自行車專用道,不要使自行車跟汽機車爭道,第二,交通號誌、停車場也都要設置,而最重要的是要跟大眾運輸連結,如台北的YouBike 設置在捷運站旁就是個很好的選擇。
最後,簡董事長提到,作為一個小國,丹麥敞開國家之門,對各國採開放與合作態度,將丹麥當作各國的試驗場,透過再生能源的使用、減少能源消耗、自主控制與整合公用事業單位,使丹麥能在2025年確實達到碳中和的目標。
丹麥用自行車解決都市交通系統,投資49億台幣改善騎單車環境,又能對氣候變遷與節能減碳有所貢獻,台灣正在走上這條正確的道路,但如何作好完善的基礎建設,則是台灣現階段最該先加強的。
法國再生能源專家巴朗德拉:綠色經濟,才能保證長期獲利
作者:天下編輯部 2016-01-21 Web Only
在《天下雜誌》舉辦的2016「天下經濟論壇」(CWEF)上,法國再生能源產業對外貿易召集人讓.巴朗德拉(Jean Ballandras),於專題論壇「巴黎會議後的綠色經濟」中指出,企業致力於減碳,不只是道德與環保的選擇,更是未來獲利的先決條件。以下為他的演講內容摘要:
在2015年底的巴黎氣候高峰會之後,對於全球企業來說,氣候變遷的影響絕對不可忽視。各國企業眼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兼顧企業成長與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暖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評估,過去一百年來,因為地球暖化,海平面已上升19公分,而這狀況與人類行為密切相關。
就在一個多月前的巴黎,來自195國的代表,史無前例地同台達成共識,簽署巴黎協議,同意在本世紀結束前,與工業化前相比,地球表面溫升應控制在攝氏2度之內,理想是溫升不超過1.5度。
這個程序具有法律效力,各國可透過立法程序訂立各自的減碳目標,每五年檢視一次目標達成情況,各國的責任共同但有差別。
目前人類使用能源的方式,並不永續。超過98%的交通運輸使用化石燃料,絕大多數現有的工業生產使用傳統化石能源。然而,現代人生活對科技產品的高度依賴,讓我們對能源的需求愈來愈高。
我過去十多年服務於法國政府,管理法屬小島,因為地處遙遠,電力輸送成本非常昂貴。舉例來說,在百慕達群島,每一千度電費高達550歐元。因此,小島很適合做再生能源的實驗。
當時,我在印度洋的留尼旺島上,進行了小型的再生能源實驗。裝設大量太陽能板,包括農業溫室屋頂與四周都鋪上太陽能板,再搭配鋰電池儲能系統,就可克服太陽能無法持續發電的弱點。
對我現在服務的Akuo Energy再生能源公司來說,這次小島實驗非常實用。後續,我們還在多明尼加、牙買加、斐濟、菲律賓以及印尼的小島,建立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試驗場。
在法國,綠色經濟早已是顯學。法國有許多專研再生能源的技術與公司,例如以深海海水作為空調系統,盡量降低電力使用,另外還有浮動離岸風力發電機、海洋能、潮汐能、海洋溫差發電等等技術。
巴黎峰會之後,我們確信典範已經轉移,低碳能源的時代來臨,再生能源的建置與發電成本持續逐年降低。因此,經濟將往更加綠色與永續發展,這不只是道德與環境友善的選擇,也是符合經濟效益的方向。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經濟論壇》。
台電離岸風機 東元搶標案
2016-01-21 02:35 經濟日報 記者張義宮╱台北報導
政府重視發展再生能源,離岸風電將投入3,200億元,其中,台電規劃離岸風機22支,F-永冠(1589)、東元等表態爭取,風電供應鏈概念股受益可期。
東元集團副會長劉兆凱表示,東元與中鋼合組的新能風電已按進度在走,先建製一支國產化的5MW(百萬瓦)的離岸風機,取爭台電今後釋出的商機,新能風電以生產離岸風機的關鍵組件為主,並邀請國內廠商一起投入,達成國產化目標,包括塔架、葉片、馬達、發電機、變頻器等,東元則以後三項的供應為主,並完成最後組裝的作業。政府在未來15年將投入4,000億元發展再生能源,離岸風力發電是重點,逾八成經費將投入在離岸風機領域,規劃在彰化外海豎立300支風機。
永冠規劃以供應風電產業的底座、基座為主,並因應全球風電市場的需求,在台中港投資35億元設立新廠,預計今年底完成,明年第1季投產,成為全球離岸風電的鑄件、基座供應基地。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