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7

離岸風電謠言全破解 -- 真相與謊言的懶人包


macross_sato wrote:
唉。。
拿太陽能跟風...(恕刪)


其實邏輯很清楚

非核 -> 缺電 -> 增火電 -> 碳排增加 -> 再生能源 -> 減碳

目前的問題是2025年之後,新的儲電系統還無法上線
如何因應後續的用電成長??
新增天然氣廠??
過客老兄, 冬天相同疾病的病徵 跟 夏天 會不一樣歐!
那會不會因此開錯藥阿? 答案是會。


夏天:
非核 -> 缺電 -> 增火電 -> 碳排增加

冬天
非核 -> 缺電 -> 增火電 -> 碳排增加 -> 再生能源 -> 儲能->減碳


這樣的邏輯還是不夠嚴謹的。 因為還有很多因子被簡化掉。
做單獨事件,單一環境,單一條件研究的模型可以,但是做社會科學就行不通了。

很可惜,在台灣公共事務都是用簡化模型來看待。

macross_sato wrote:
過客老兄, 冬天相同疾病的病徵 跟 夏天 會不一樣歐!
那會不會因此開錯藥阿? 答案是會。


如果重點在減碳,其實冬天與夏天沒太大差別
碳排是以年度計算的,沒人會管你夏天碳排是否比冬天多

即使是分冬夏天,其實風電與太陽能剛好互補
風電冬天減少碳排作用大
而太陽能是夏天減少碳排作用大

另外儲電的作用是調節電力,是解決缺電的,與減少碳排沒太大關係
不過如果真的要大幅建置儲電系統,那電費得要再往上漲個幾%了
是的,是的。
所以這樣的模型您覺得符合台灣就好。

就是很多人不拆開看進去,所以覺得怎摸有問題。

更何況,台灣還有梅雨,還有台風。

甚至台風路過前幾天天是黑的,還悶熱無風。

算了,反正是看平均,講了也沒用。
stunmaker wrote:不是不回應,而是寫...(恕刪)



我覺得樓主的理解問題很大

我不知道樓主一直強調引用中時、聯合的目的為何
若單純引用中時聯合當中的官方說法,那其實跟中時聯合一點關係都沒有

看來我乾脆直接改天發一篇全新的PO文,讓樓主(與你的朋友們?)直接來挑戰吧




GAO Anton Ming-Zhi wrote:
不知道樓主一直強調引用中時、聯合的目的為何
若單純引用中時聯合當中的官方說法,那其實跟中時聯合一點關係都沒有...(恕刪)


應該只是要凸顯消息不是來自綠色媒體,用聯合和中時來背書他的說法

引用中央社的消息可能還比較好

中央社發稿,其他媒體多半都會引用

樓主很厲害的,能源局不一定會回覆業者,卻會耐心回覆樓主的提問

話說回來

能源局最近一陣子發的新聞澄清稿風格跟樓主的懶人包風格頗為相似....

千機辦公室應該要有危機感

大蝸牛 wrote:
既然5.8元是目前電價的2.2倍
表示風電是昂貴的電價
如果發電方式全採用風電提高的電價將達現在的2.2倍
雖然風電只佔2025年預定發電量的5.6%
也不會改變風電是昂貴電價的事實
電費、物價是人民買單的
憑啥菜政府可以不經國會的審查擅自作主採用昂貴的風電要人民買單?
風電電價議價與公開招標的價差達9000億元(20年)
該由誰買單?
民進黨完全執政也該完全負責
政黨輪替後國民黨也該修法溯及既往向民進黨追討9000億元的電價價差




1.奇怪,我從頭到尾沒有說電價不漲.為什麼一直有人跳針這個??
我只是不會算漲多少,前面有人計算漲兩成您可以先參考.

2.這部分我其實也不知道.根據柯志恩立委的說法離岸風電用的是「行政規則」根本毋須送到立法院
https://tinyurl.com/y8c29erb

3.風電競標與遴選價差已經解釋過了,但沒關係我可以一再重複


沃旭能源公開說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626000271-260202

柏森文表示,因離岸風電有學習曲線,價格將逐年降低,歐洲花了10年以上才走到零補貼,
直接跳到最後一步是不可能的」台灣如果沒有躉購費率支持「可能難以出現風場」
開發商不但無法作最後投資決定,也不可能會形成在地的風電產業鏈.

柏森文說,大家對於競標價格這麼便宜感到驚訝,但這是集結各階段的努力而成,要到2025年
以後才會實現的價格. 在競標時沃旭提出每度2.5481元左右價格,若沒有先前靠躉購費率
支持而建立整個產業鏈
,本地供應商,和在前期開發風場中獲得充分的經驗,包括海床,地質,
工程技術及風力測量等資料,就不可能產生這麼低的價格.

上個月法國公布的第一批離岸風電是0.15歐元統一價躉購20年,按約5.4元新台幣/度,
裝置容量3GW,預計2024年完工

按照你的價差論,法國要向誰要價差??

http://renews.biz/111537/france-cuts-offshore-subsidies/
https://www.windpoweroffshore.com/article/1487080/new-agreement-keeps-frances-offshore-wind-hopes-alive


您要求拒付"價差",我想應該是不要遴選的電價,只要競標的電價嗎?
這樣做會造成什結果,就跟上面講的一樣

"台灣如果沒有躉購費率支持「可能難以出現風場」
開發商不但無法作最後投資決定,也不可能會形成在地的風電產業鏈."

也就是遴選跟競標的風場全部停工.當然如果國民黨支持這種作法,也是他們的選擇.
正如同有人支持使用核四,有人反對核四一樣.有不同意見是非常正常的.





macross_sato wrote:
人家 丹麥號稱綠電, 他們在COP18證明, 因為推動綠電政策十年,工業生產下降了約120億克朗,減少排碳2%,同時間增加風電與太陽能,減少了約1500萬噸碳排,相對1990年減少了27%碳排放。 2020 年目標為,是以 1990 年排放基準再減量 40%.

你有沒有我們2025年氣候模型? 我們碳排模型? 我們預計工業下降模型?
丹麥工業轉型,所以為了碳排造成工業生產下降,但是有煞車停止,並且轉為能源工業出口國。
我們的工業配套? 我們預計工業生產降低多少? 我們2025年要不要降個20%碳排?
不要跟我說李應元說的那一套歐.



我對工業碳排不了解
不過根據你的內文,丹麥工業碳排下降2%,您卻要求台灣下降20%?

這應該是不可能的事吧? (或者我有所誤會?)


那這是怎樣 騙選票?
騙到就跳票?????

過客4112 wrote:其實邏輯很清楚非核...(恕刪)

katsumi wrote:
我只想問開版的,在現階段,你認為風力發電,是個適合台灣的發電方式嗎?

我同意有各種發電方式,風力也是考慮的,電視也在播地熱發電,各種綠能的能源獲取,
都是我們環保愛地球應該努力的方向,
但是,在現階段的台灣,要如何兼顧電力與經濟、民生之間的多角議題,也許不是你發這篇文章關心
的點,你關心的只有風力發電能否成行,是嗎?




個人認為現在是投入的好時機.

原因一
競標價開出2.X元大吃一驚,歐洲人花好多年做的事台灣也辦到了.
原因二
很多人對國產化有疑慮,但我認為核電/火電/水電台灣切入的機會是零
過去幾十年來本地沒有造過任何上述發電機組,風電雖前景未明但機會明顯提高.

用風電就要誠實面對他的缺點跟代價
也包含您說的"經濟民生"之類的.
如同核一廠年底要面對核廢的問題(細節在撰寫中的火核篇將解釋)
  • 3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