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

日治時期,才是台灣起飛的黃金 50 年

中國人總覺得台灣人在日治時期過得很苦
若是這樣, 台灣怎麼會這麼親日?
電視廣告動不動就喜歡落兩句日語
不合邏輯啊

當年國民黨軍隊逃亡到台灣看到台灣人有自來水用
竟以為買個水龍頭往牆壁一裝, 自來水就會流出來
中國人沒看過自來水啊
當時雙方生活條件和知識水平明明差這麼多
你們這些中國人的信心倒底是哪來的啊





Nitromania wrote:
中國人總覺得台灣人在日治時期過得很苦
若是這樣, 台灣怎麼會這麼親日?
電視廣告動不動就喜歡落兩句日語
不合邏輯啊

因為在中國人的眼中有喜歡日本的是漢奸,奴化的台灣人,皇民

Nitromania wrote:
當年國民黨軍隊逃亡到台灣看到台灣人有自來水用
竟以為買個水龍頭往牆壁一裝, 自來水就會流出來
中國人沒看過自來水啊
當時雙方生活條件和知識水平明明差這麼多
你們這些中國人的信心倒底是哪來的啊

其實不是所有外省人隨軍來台的都是鄉下人,有些軍人是如此是可想而知

chrisking99 wrote:
日本時代一般人生活不好過啦,我阿嬤在世時從不吃番薯尤其是簽,其實那時候的地瓜已經不是她小時候記憶中難吃的番薯簽了,但是她小時候吃怕了碰都不想碰,而我外公倒是在國民政府遷台後才真正發跡,民國38年他差不多快三十歲,土地改革後存到錢就是買土地,也有做生意,雖然剛開始日子也是苦,但是他肯做肯存有點理財頭腦還是攢了不少財富,至少三代不愁吃穿想幹嘛就幹嘛的生活的財富水平,但是和我無關我窮苦,,不過他老人家在世時倒是黨外的支持者,應該也捐了不少,我猜。

那你外公比我祖父大兩歲,受益於土地改革?難道是農業相關人員?
不過他在世時,如果敢在戒嚴時代表態支持黨外,勇氣可嘉
很多事我是解嚴後家人才敢講的,省的麻煩
king_hsueh2007 wrote:
對比日本本土,日寇殖民臺灣就是沒有重視臺灣人的教育
 
 
義務教育 : 該教育場所以中央或地方的經費開辦,而就學資格則為8歲以上,14歲以下的兒童。除了基本年齡限制之外,這些法令還詳細明定該六年制的義務教育應教授的科目為修身、作文、讀書、習字、算術、唱歌與體操等,並要求一定師資與適當例假日設計。在強制義務教育的實施下,1944年的台灣,國民學校共有944間,學生人數達87萬6000餘人(含女學童),台籍學童就學率為71.17%,日籍則高達九成。遠高於當時世界的平均水準。2006年2月6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還根據這數據,認為「台灣之所以現在擁有這麼高的教育水準,完全是因為日本對台灣實施殖民地統治的功勞。」
 
高等教育 : 在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的政策並不希望人民受到太高的教育,因此,高等教育大多隻限於日人,對台人幾乎不開放。在總督府殖民規範下,初期不鼓勵臺人子弟學習人文學科,轉而就讀公學校教師的師範學校,培養醫師的醫學校,使得教師和醫師成為台灣社會中人人稱羨的職業,並影響至今。也由於教師和醫師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兩類學校長期存在激烈的入學競爭。在此政策下,也造成許多台灣人前往日本留學,例如臺灣第一位博士杜聰明,畫家黃土水、李梅樹等。
 
職業教育 : 在職業教育方面,總督府最初僅設立「農試驗講習生」,之後又設立糖業講習所及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等修業半年至二年的職業講習所,用以培養缺乏的初級技術人才。雖然各地陸陸續續設立了普通中學,但總督府為了因應技術勞工的需求,仍繼續偏重職業教育。1922年,總督府公佈了第二次《台灣教育令》,將職業學校分為農、工、商三個科別。總督府所設立的學校以二年制的職業補習學校為主,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修業期限改為四年,並且將所有職業學校改為州立,這使得台灣的基層技術人不再匱乏。
 


肥馬大刀無所酬 皇恩空沿幾春秋 斗瓢傾盡醉余夢 踏破支那四百州
29x5x5x2 wrote:
台籍學童就學率為71.17%,日籍則高達九成。遠高於當時世界的平均水準。

71.17%? 難怪我外婆不會日語,還以為是強迫入學的義務教育
在中國人的眼中跪舔日本的是漢奸,奴化的台灣人,皇民
為什麼
日寇殖民臺灣的整整三十年後,為了皇民化才推6年義務教育

前面的30年是在混喔




29x5x5x2 wrote:
 &nbs...(恕刪)
臺北水道水源地(今自來水博物館)


1907年,台灣總督府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至今台灣人還是以日文"水道水"稱呼自來水
在台灣人的眼中跪舔中國的是清國奴, 奴化的中國人, 支民
教育?
就皇民化運動啊
替台灣人取日本名字啦
透過教育要台灣人對日本天皇效忠用的
皇民化在韓國推行失敗怎麼在台灣就蠻成功的

台灣總督府在統治台灣後,除了推動日本語的教育之外,同時尊重台灣文化的方式,容許台灣語(閩南語及客家話)以及台灣文化與日本文化並存的政策。1936年9月,新任總督小林躋造上任,提出統治台灣三原則:「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其內容包括臺灣人改日本姓氏、推行「國語運動」、「寺廟整理」與「正廳改善」等;提升臺灣工業水準、發展軍需工業、建設臺灣以成為日本執行「南進政策」的基地。[2]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中,為了配合日本本土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台灣總督府開始調整對台政策,並在台灣推行了一系列強制同化的政策,同時抹去台灣人對中國的認同,皇民化運動便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1941年4月9日,日本成立皇民奉公會,皇民化運動轉入第二階段,即皇民奉公運動,驅使台灣人爲日本帝國盡忠、為戰爭效命。而朝鮮也在不久後開始推動創氏改名與要求朝鮮人朗讀皇國臣民之誓詞的運動
hx135cb750 wrote:
...(恕刪)

細節我要是懂的話,我就不會說我現在是窮苦人家了,嘿嘿。誰叫我老媽秉持傳統觀念不分一點財產。
但是現在的民進黨已經不是我外公和我老爸支持的那個了啦,外公走的早沒機會看到,我老爸從阿扁之後就切心了
  • 4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