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

日治時期,才是台灣起飛的黃金 50 年

29x5x5x2 wrote:
不是城鄉差距問題

任何國家都有城鄉差距,台北狀況已經算是較好的



1930年代台南

請多找一下日常生活影片或照片吧
像這網路上日治時期台灣,3分57秒有年輕女子穿旗袍,也是顛覆我原本想的
只有和服或洋裝兩類服裝

日治時期台北宣傳片
連白米都沒的吃
更何況還用保甲制度監控臺灣人
在日殖時期臺灣人就是次等殖民地國民,
也只有三腳仔才會懷念,
那個享受特權的日子


29x5x5x2 wrote:
這些史實不合中國人的...(恕刪)
228事件

部分原因
就是因為日本在臺灣的貨幣政策,造成通膨引發的




hx135cb750 wrote:
該不會是城鄉差距?我...(恕刪)
29x5x5x2 wrote:
這些史實不合中國人的認知
中國式的黨國教育下,日本時代台灣是地獄
說的好像是日本人來台50年,其他正事都不幹,無非是處處掠奪天天殺人

轉移話題沒用的啦
引用的資料有沒有問題
自己心裡有數
king_hsueh2007 wrote:
日殖時期50年
臺灣人有30年的時間,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能夠識字的除了極力反抗日本殖民的蔣渭水、洪棄生、林幼生


你就去比較日本時代,台灣與大陸的教育水準就知道了

日治時期之前,台灣教育仍停留在岌岌可危的科舉制度基礎上,而沒有有效的現代化新式教育,甚至沒有出現在大陸早已星羅棋布的各類新式學 堂。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一方面源自於統治者思想的頑固,另一方面也與台灣地理位置的相對封閉隔絕不無干係。事實上,日治前的台灣在清政府的統治下實際上 成為了一座孤島。

反觀此時的日本,教育的情況卻大不相同。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仿照歐美教育設立了自己的教育體系,包括小學、中學、高中和 四年制的大學和兩年制的短期大學。1871年,日本政府已設立文部科學省,統一建立全國教育體制;1877年後,在本土及殖民地先後設立九所帝國大學(東 京帝國大學、京都帝國大學、東北帝國大學、九州帝國大學、北海道帝國大學、京城帝國大學 (今首爾大學)、台北帝國大學 (今國立台灣大學)、大阪帝國大學 、名古屋帝國大學)。
肥馬大刀無所酬 皇恩空沿幾春秋 斗瓢傾盡醉余夢 踏破支那四百州
29x5x5x2 wrote:
你就去比較日本時代,台灣與大陸的教育水準就知道了

日治時期之前,台灣教育仍停留在岌岌可危的科舉制度基礎上,而沒有有效的現代化新式教育,甚至沒有出現在大陸早已星羅棋布的各類新式學 堂。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一方面源自於統治者思想的頑固,另一方面也與台灣地理位置的相對封閉隔絕不無干係。事實上,日治前的台灣在清政府的統治下實際上 成為了一座孤島。

反觀此時的日本,教育的情況卻大不相同。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仿照歐美教育設立了自己的教育體系,包括小學、中學、高中和 四年制的大學和兩年制的短期大學。1871年,日本政府已設立文部科學省,統一建立全國教育體制;1877年後,在本土及殖民地先後設立九所帝國大學(東 京帝國大學、京都帝國大學、東北帝國大學、九州帝國大學、北海道帝國大學、京城帝國大學 (今首爾大學)、台北帝國大學 (今國立台灣大學)、大阪帝國大學 、名古屋帝國大學)。


信不信,你再講下去,中國人會拿戰前的上海的高樓大廈和大眾交通工具來說明
中國有多進步,
那代人本來就有省籍情節,不得已生活在一起難免會有磨擦...
而且就算本省人的家族中有人認同日本,有人認同國民政府
見怪不怪了
臺灣
臺灣
臺灣


日寇殖民臺灣50年的教育政策

你扯清朝
扯日本本土?
對比日本本土,日寇殖民臺灣就是沒有重視臺灣人的教育

29x5x5x2 wrote:
你就去比較日本時代,...(恕刪)
ebola01 wrote:
蔣中正造就台灣經濟奇...(恕刪)

黨國的健保 高速公路 真難用XD
日本時代一般人生活不好過啦,我阿嬤在世時從不吃番薯尤其是簽,其實那時候的地瓜已經不是她小時候記憶中難吃的番薯簽了,但是她小時候吃怕了碰都不想碰,而我外公倒是在國民政府遷台後才真正發跡,民國38年他差不多快三十歲,土地改革後存到錢就是買土地,也有做生意,雖然剛開始日子也是苦,但是他肯做肯存有點理財頭腦還是攢了不少財富,至少三代不愁吃穿想幹嘛就幹嘛的生活的財富水平,但是和我無關我窮苦,,不過他老人家在世時倒是黨外的支持者,應該也捐了不少,我猜。
日治時期,才是台灣農業起飛的黃金50年、

國民黨帶來的工業化和商業化都是屁、

台灣應該砸了科學園區專心搞農業、將阿里山的神木和台東的池上米獻給日本天皇才對。

  • 4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