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

服貿協議利弊?可否解惑!!

KCLin0423 wrote:
我建議國民黨乾脆說 OK
我們重新再談
(逐條審查就等於是整案否決,在野黨不可能幫執政黨100%背書的,再爭執也沒意義)

不過,請立法院趕快把意見交給行政部門 ...(恕刪)


原本賴士葆等就是簽字同意逐條審查,只是北京/老馬不同意才突然翻臉不認人
sam_lin wrote:
原本賴士葆等就是簽字...(恕刪)


逐條審查基本上就等於全案否決
(那怕只有一條有意見)
包裹審查跟逐條審查其實也沒甚麼不同
因為審的人也一定逐條看,一樣一條否決全案否決

這種爭議只是意氣之爭

如果你在商場上做生意
你跟對方派來的代表談好
對方突然說,這個談得不好,我們要重談
你會怎樣?
你心裡一定想,x ,老子不爽跟你做生意了

所以談好的那一方,一定希望不要再有否決重談的事情

人同此心而已



蒼之無行 wrote:
跟歐美簽FTA才證明...(恕刪)


好像很多該審該調整的政策全部卡在立法院,如過沒有辦法有效率的修法,FTA好像還有的等了。

peterboulong wrote:
現實是中國不會比我們...(恕刪)
不是晚簽好,
我們和韓國同質高中國自然就能拿我們的內容去壓制逼迫韓國讓利,這就變籌碼。
很容易明白。更早和我們談他得利就更多。你的條件沒誘因,他還是一樣會先跟其他國不只是韓國簽約。

直接說歐美FTA難度等於無限大,台灣根本沒想開放競爭也沒本錢。
你要跟中國談的可能早踩到某些人底限,有哪些行業我不知道。
因為不開放他們利益才能保留,不是所有人都需要FTA。
服貿影響最多又是這些人。
你不用說服那些人要怎麼審,畫個餅望梅止渴嗎。
依靠多大不表示全部人都同意好嗎,國會不是只有那幾個行業組合。
你拿不出實際數字證明能得利,得不到國會支持光急也沒用。

ECFA也是逐條審查應該沒什麼問題
主要應該是卡在逐條表決會讓立委對每個條文表態
這就有點像若WTO維持以往包裏談判方式
就不需要談ECFA,FTA,TPP這麼複雜了!
xieb wrote:
靠房地產炒作在當遮羞布


我剛好有看到這篇文章
--------------------------------------------------------

不動產業是GDP的救星?

主計總處在今年四月底的時候,發佈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從預估值的3.26%腰斬到實際的1.54%。在主計總處的新聞稿中,還同時出現一段話:

「惟占逾85%之住宅服務成長平穩,概估『整體』不動產業實質成長4.29%,對經濟成長貢獻0.34個百分點。」

好啦,馬上就有媒體與專家出來歌功頌德:泥看看泥看看!經濟成長率不過1.54%,不動產業就貢獻了0.34%,佔去五分之一。要是沒有不動產業,GDP數字不知道會多難看。不動產業就是推動景氣搖籃的手,台灣經濟的火車頭,民族的救星,世界的偉人……皇恩浩蕩啊!

只是,這些專家媒體根本不知道,或是他們故意不說的是:根據主計處對GDP的分類方式,台灣「每個住戶」都算是不動產業。

什麼?!!!

我們先看這些數字從哪來。關於整體不動產業對GDP的貢獻,是出現在主計總處新聞稿第8 頁的表3。這些專家媒體,從新聞稿數百個數字中,抓到一個「當季數字」就大肆宣揚。事實上,以季為單位的計算本身波動就大。以前年(100) 年第一季為例,整體不動產業對GDP的貢獻也達到0.26%,但全年下來不過貢獻0.1%。去(101)年第一季,整體不動產業對GDP的貢獻,還是負的咧!

這種短期數字本來意義就不大。不僅如此,如果放長期來看,把同一份新聞稿中,整體不動產業對GDP成長的歷年貢獻畫出來,會出現一些更有趣的事。



首先,有人能從圖中看得出來:「不動產業能帶動GDP成長」這件事嗎?我是看不出來啦,不過蠻佩服有人能夠妙筆生花就是。(話說回來,哪個行業不能帶動GDP?)

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是:馬總統當選後房價暴漲,信義房價指數五年間漲了六成。但整體房地產業對GDP成長的貢獻不增反降。從馬政府上台前的0.36-0.69區間,下降到0.06-0.28區間。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主計處所謂「整體」不動產業(行業分類代碼L)包括兩個部分:一般人認知的不動產業,也就是從事不動產開發、經營及管理等行業,列為項目LA,僅佔一成五。另外一部分叫做「住宅服務」,列為項目LB,佔了八成五。今年第一季「整體」不動產業所創造0.34%的GDP成長貢獻,是由「真正的不動產業」與「住宅服務」兩者貢獻合計出來的。

那,什麼行業叫住宅服務?規模居然是真正不動產業的五倍以上?其實,所謂的「住宅服務」根本不是一個行業,它指的是「全國住宅對住戶所提供的服務」。是誰擁有這些房子不重要:如果你是租房子居住,繳納給房東的租金便計入住宅服務當中。如果你是自住,就會當你是「自己出租給自己」,先推算出一個虛擬租金,然後計入住宅服務當中。也就是說,不管自住或出租,全國所有房子對住戶所提供的服務價值,都會換算成租金,算進GDP中。有趣吧!

由於住宅服務根本不是一個行業,但性質與一般人認知的不動產業「內涵較為接近」,主計總處就把「住宅服務」的合計放到不動產業下(先前叫做「不動產與租賃業」)。這就恰好給了不動產業膨風的機會,一膨膨成六七倍,讓本來已經有大頭症的建商頭更大,也剛好符合我們政府把不動產業當做「最重點保護產業」的秘密國策。

「真正」的不動產業,雖然佔媒體的版面很大,但卻佔全體產業的比例非常非常的低。從70年到最新的資料(100年),真正的不動產業(LA)國內生產毛額,佔全體產業的比例,從不超過1.5%。但經過全國住戶「住宅服務」的加持後,暴增為8到9個百分點,成為最重要的國內….嗯…「產業」之一?

馬上會有人會跳出來說:「不對不對,不動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性大….」很有趣的是,房價高漲的這幾年,台灣營造業的成長居然不時會出現負值。而主計總處的「產業關聯分析」也指出:不動產服務屬於「既不易帶動其他產業起飛,也不易因其他產業發展而受影響,為聯鎖效果最低的產業」之一。(猜猜看為什麼?)

這些事實,建商會跟你說嗎?當然不會。政府會對你說嗎?也不會。那些媒體專家會跟你說嗎?更不會。

這就是為什麼台灣建商們要花這麼多錢投入廣告與置入行銷。他們不僅僅是要你買房子,而是要徹底地改變你的印象與觀念,讓政客能夠順利推行建商們想要的政策。基本上,所有你在媒體上看到「不動產業對經濟貢獻」的相關數字,幾乎全部都用「住宅服務」灌水過。反正又有哪個住戶會想到,自己也會莫名其妙地變成不動產業?

這應該是威權統治結束後,全台最大的洗腦工程。不信?可以做份抽樣統計,要民眾猜「真正的不動產業」每年的產出佔全國GDP多少百分比,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兩位數。

很多人都誤認為高房價可以灌水GDP。事實上,由於「住宅服務」佔GDP比重遠高於「真正的不動產業」,透過高房價提高總體GDP是沒多大用處的,這也正是大家在上圖中所看到的情形:馬政府上台後,房價雖快速增長,但空屋率跟著高,房租水準便被壓抑。影響所及就是整體不動產業(含住宅服務)對GDP成長的貢獻不增反降。美國經濟分析局(BEA)也指出,房價上漲過程中,會有拉低房租的效果。所以抑制房價,降低空屋率,讓租金水準合理化,才能真正提昇GDP。同樣地,分析洗腦工程業「真正不動產業」對經濟的貢獻時,也必須同時考量高房價對租金水準與經濟成長的傷害,方為公允。

蒼之無行 wrote:
跟歐美簽FTA才證明...(恕刪)

我只针对,你那句十足竞争力回个话。你根本没认清台湾的现状呀。
你们台湾前100出口金额最大的产品,我观察了下,90%是半成品和零件,成品不到10%
什么竞争力十足,你怎么想出来的?你们出口的东西,除了晶圆,其他的替代品很多,
这100样产品按这杂志的统计只有22%有竞争力,剩下的都没什么竞争力,
其实就算那22%水分也很大,铜箔和一些材料,现在就开始大幅衰退了

http://bw.businessweekly.com.tw/press/file/20130327/%E5%8F%B0%E7%81%A3%E7%99%BE%E5%A4%A7%E5%87%BA%E5%8F%A3%E6%A5%AD%E5%85%A8%E7%90%83%E7%AB%B6%E7%88%AD%E5%8A%9B%E5%A4%A7%E8%AA%BF%E6%9F%A5%E8%A1%A8.pdf

hello1059 wrote:
我只针对,你那句十足...(恕刪)
只是假設。
代工取代性本來就很高,中國作的更好對吧。我是中國也覺得無利可圖。
服貿跟之後的貨貿是為了提升競爭還是雞肋相信很多人心裡清楚。
蒼之無行 wrote:
只是假設。代工取代性...(恕刪)


沒有提升競爭力的功能

我認為主要的思考還是以小市場換大市場

台灣外銷衰退,產業外移
內需又不振,人口逐年縮減
如果不這樣做
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經濟規模越來越小
大家困在一個小島上面
封閉市場只是死路一條

有人說,最後來是要大資本才能從其中獲利
有可能
但是,相對地可以提供就業機會與賺取外匯(人民幣)
有人說,中共比較強,台灣會被吃掉
也有可能,市場開放,只能提供市場,並不能保證獲利
(沒有能保證獲利的政策的,有那麼好大家爽爽做就好了)
所以台灣人自己要更有警覺心,要更自立自強,要更強悍
要像韓國一樣,不但要打入開發中國家,更要與已開發國家直接競爭
如此,台灣才能向爬樓梯,一階比一階高,最後才能強大

我們不能期待以目前技術,到更爛的國家去攻城掠地
因為比我們差的國家也有可能有強大的一天
到時,我們又只能找比之前更爛的國家去
如此,台灣就像在下樓梯一樣
一階比一階低,最後終於到地下室

台灣不能永遠都在培養到落後國家生產的企業家
台灣要把 機會與資源 投資到 能與 也 願意與 比台灣進步國家競爭的企業家
這才是強國之策
蒼之無行 wrote:
只是假設。代工取代性...(恕刪)

台湾是胜在成本控制和先发的优势,
比如晨星的电视芯片,市占率很高,但是替代性其实很强,技术也不难
晨星的优势是卖的价格低,服务好,
三星、LG、TCL都用。
让大公司都没有开发的动力,算一算自己开发,人力成本+开发费用+专利费,
搞不好弄出来,成本还没直接从晨星那买便宜。
cost down到这个程度,也是优势呀。
你们很多产业都是这样,把成本压到极限,让客户没有自己开发的动力。

像面板这种总量大,金额高的,替代性强的,
技术没问题了,政府一补贴,关税调涨,
2015年产量只要一上来,你们自又己没有下游的销售通道,台湾面板就差不多挂了。

咱们同时起步,
比如太阳能整条产业链都在中国,你们就太阳能电池有点市场。
LED你们也很弱势。三安光电收购了璨圆的20%的股份,还收购了美国流明。
  • 5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