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先有一張照片,
貨架上「滿滿都是鹽巴」。
再一張照片,
上面「沒有一包鹽巴」。
這種「前後對比」的照片,
就像是「當事人」自己在拍的。
是有人在社群「創造話題」嗎?
媒體記者也不覺得奇怪,
就照著複製下來,
寫成新聞,
是要鼓動 全民去搶鹽巴嗎?
「2人 拿30包鹽巴」,
全台灣有 2300萬人,就那「2個人」,
這麼剛好?
新聞:台灣人也在搶鹽巴!全聯驚見「2人拿30包」貨架空掉
https://www.nownews.com/news/6241371
1994年1月,汐止鎮鎮長選舉,《自由時報》駐汐止鎮記者譚旺樹【接獲報社指示】,人處在「廖學廣政敵」的辦公室,連寫3天報導攻擊 爭取連任的廖學廣,報社每天用半版攻擊廖學廣。
選舉結束後,【《自由時報》交代譚旺樹,繼續修理廖學廣】,譚旺樹覺得 選舉已結束,沒必要 而沒配合,卻在同年2月18日接到 資遣通知,2月19日收到「當天立即生效」的 資遣信。
摘自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B%96%E5%AD%B8%E5%BB%A3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