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

日治時期,才是台灣起飛的黃金 50 年

不好意思,我這邊聽到的是過年過節才有肉吃,平常沒有。大概你家是「高級台灣人」或「高級皇民」還是「高級日本人」,有特殊管道,所以平常也可以吃到豬肉
29x5x5x2 wrote:
但是就算到了戰爭末期 日本人甚至還是有配給少量豬肉給台灣人吃
1910 年代末期,置身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
受到當時「民族自決」國際潮流,以及日本帝國
政策相應調整的雙重影響下,迎來了日本當局在
政治、社會、經濟、藝術及文學方面相對開放的
「大正民主」時期。(清國時代沒有的人權思想)

此時期臺灣人的生活出現很大的轉變,聽流行音
樂、喝咖啡、賽馬、看電影、跳舞成為大眾日常
娛樂與休閒活動。(清國時代沒有的生活型態)

在流行音樂方面,日本的唱片公司及留聲機製造
商紛紛來到臺灣設立據點,例如當時最知名的古
倫美亞唱片公司(臺灣コロムビア販賣株式會社)
,就積極地打造臺灣流行歌手,最負盛名者不外
乎是「純純」、「愛愛」這兩個女性歌手,也帶
動了新型態的聽覺饗宴。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banned-songs-taiwan/


1450就是1450

在台灣的日本人是吃白米, 台人在日本公學校教書也是吃白米, 我先人就是在日本公學校當教員教漢文與漢學!!

1450喜歡自我作賤谁也沒辦法
戰後初期臺灣的糧食管制(1945-1949)

更重要的是,省政府雖掌握臺灣糧食資源,卻非留在省內
供民眾自 用,卻是大量「移出」至中囯,以及作為軍(眷
)及公教糧。就此而言, 本文認為統治者在國家立場上頻
頻榨取臺灣糧源,不僅沒有從臺灣民眾角度考量省內糧食
供需,甚至要求民眾供出糧食,保障軍糧民食。

https://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ved=2ahUKEwjS7oWsw9bqAhWmGqYKHafCDCMQFjAIegQICBAB&url=https%3A%2F%2Fwww.th.gov.tw%2Fnew_site%2F05publish%2F03publishquery%2F02journal%2F01download.php%3FCOLLECNUM%3D401066303&usg=AOvVaw0K5PZwWR3_SD4DF5xLdzXp

不只這樣「搬」米,國軍還搶台灣農民的米倉呢~
同樣都有迫害過國民黨
台灣人怎麼跟日本比
台灣政權早已經日本被踢出了,國民黨還在復興台灣
日本砍了幾萬顆台灣人頭並沒有在台北留下屠夫紀念館
阿里山弄了個神木紀念碑,感謝30萬棵數千歲神木無償奉獻給日本
日本戰犯有被審判,台灣貪汙犯沒有
政治犯罪天堂就是這
黃金 50 年?
要抱著日本腿的高級台灣人才有50年黃金
民智......不在討論範圍內 井蛙會呱呱呱 就是好井蛙
台灣人只能讀醫,會有多開放?完全活在自己幻想裡...
skistosais wrote:
1910 年代末期,置身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
受到當時「民族自決」國際潮流,以及日本帝國
政策相應調整的雙重影響下,迎來了日本當局在
政治、社會、經濟、藝術及文學方面相對開放的
「大正民主」時期。(清國時代沒有的人權思想)

又來一個高級台灣人或高級日本人,這種上流社會的權貴活動跟一般台灣人有何關係?莫名其妙...
還清朝沒有,真井底之蛙,去打聽一下,當時亞洲第一大繁榮城市上海,比香港跟東京還富裕,日本人都要去上海找工作,台北跟上海比起來根本鄉下。某些人真被洗腦到以為台灣宇宙第一了,真可悲
skistosais wrote:
此時期臺灣人的生活出現很大的轉變,聽流行音
樂、喝咖啡、賽馬、看電影、跳舞成為大眾日常
娛樂與休閒活動。(清國時代沒有的生活型態)
ebola01 wrote:
蔣中正造就台灣經濟奇(恕刪)

台灣只是殖民地
skistosais wrote:
不只這樣「搬」米,國軍還搶台灣農民的米倉呢


沒錯! 以前聽老一輩的說吃番薯籤,就是說光復後的日子
那時候的的人,根本不知道到底"光復"了什麼
只知道日子越來越慘,資源都被國民黨搜刮了
肥馬大刀無所酬 皇恩空沿幾春秋 斗瓢傾盡醉余夢 踏破支那四百州
環境衛生的改善

日本領台之初,島內惡劣的衛生條件讓日本人感到棘手。

台灣多山,森林密佈,充滿瘴厲之氣,各種傳染病橫行, 外來人接觸這種環境,往往染病,造成大量病亡。

例如,1895年日軍接收台灣時,官兵實際死於戰鬥者僅164名, 而死於疫病者卻高達4478人。台灣惡劣的衛生環境,成為日軍接收台灣最大的 阻礙(註2)。

日本領台的第一年(1895年),台灣便爆發了鼠疫的疫情。鼠疫最早是在台南的安平港被檢疫出來的, 然後從台北蔓延開來。在來源不明的情況下,許多民眾便認為是日本人帶進來的,而更加深對日本統治者的敵意。於是改善環境衛生,成為殖民政府克不容緩的挑戰。

當時總督府導入現代公共衛生的觀念,以改善居住環境,並陸續設立現代醫療機構,培植醫療人員,設立醫療機構, 健全防疫措施,鼓勵民眾施打疫苗預防針,才逐漸控制各種傳染疾病,改善了台灣的衛生環境
skistosais wrote:
戰後初期臺灣的糧食管(恕刪)


看看台灣銀行券
日本撤退前
不就搶過了對嗎?
  • 4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