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young88 wrote:
數字冷冰冰比較無體感。
這段話比較有體溫。
數字只是據實
沒有要表達任何立場
您說的比較有體溫的這段話
日本砍伐台灣的珍貴高級木材多半是神社跟日據時期的官舍
國民黨時期的伐木業是民營公司, 多半是出口賺取外匯
很可惜的
國民政府伐木出口多半也是出口到日本
多數仍然用來建神社跟官舍
只是差在有錢賺
近藤先生 wrote:
六藝君子 wrote:
日據時期34年間砍伐35.2萬公頃的高級林木, 許多都是珍貴的神木以及高級檜木;
國民黨44年砍伐38.2萬公頃
以每年的數據來看
日據時期每年砍伐1.035萬公頃
國民黨時期每年砍伐0.868萬公頃
你的伐木資料有誤
根據林務局資料
日治時期
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
總計共砍伐約1.84萬公頃林地
材積約663 萬立方公尺
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20 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伐。
光復後
1945年國民政府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
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恩皆伐的作業
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
1959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 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 年為清理期
1963年葛樂禮颱風引起大水災,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
1965年~1975年,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 萬公頃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
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
材積約4,456 萬7千餘立方公尺
你列的不是林務局的數字, 而是一個獨派團體的成員黃鈺翔發表在臉書的文章.
基本上, 國府的部分相差不大, 你說34萬4千多公頃, 我的數字是38.2萬公頃
我的還比較多
對於日本砍伐的數量, 有學者做過研究與統計:
謝經發與薛玲明白指出:
「台灣森林之開發,濫伐始自日本,根據蒐證統計,日本據台四十餘年間共生產木材12,479,637立方公尺,而其中民前六年至民國十年共十六年間缺欠記載,無案可考;民國32~34年間並無紀錄〈台拓掌管〉,故日人佔領期間所砍伐之木材不下2000萬立方公尺〈包括無紀錄的推估〉。台灣光復後,民國34~79年計四十四年間,伐木28,458,273立方公尺,但必須注意釐清者,日本侵台時所伐之木材均為高價值之針葉原生林,率皆紅檜、扁柏之珍稀材……光復後,初期大體系搬運日本已伐而未運出之原木,其後韓戰期間,為銷韓供應銷韓枕木,大體皆為淺山低海拔地之雜木……八零年代……年伐木量皆限在一百萬立方公尺以下……至於說日據時期只砍伐二萬公頃,更屬荒謬;以往台灣森林平均蓄積每公畝110立方公尺,則2,000萬立方公尺亦應在20萬公頃上下,……又台灣在日據時期,樟腦原料林之砍伐,一年在保續面積2200公頃左右〈佐佐木舜一〉,則樟腦局之35年,其保續營林總面積約為77,000公頃……」〈「對於環境經營策略所見」,中華自然資源保育協會理事長謝經發、嘉義技術學院薛玲,1998年11月,收入「耕山人語」,2004,頁43~44〉
以下證據, 更是強而有力:
河合鈰太郎是日據時阿里山鐵道的設計人,後來寫下這首懺悔的詩:
斧斤走入翠微岑,
伐盡千年古木林,
枕石席苔散無蹤,
鳴泉當作舊時音.
伐盡千年古木林,
因為阿里山的千年紅檜幾乎全被日本伐光了。
更重要的, 日本人伐盡台灣珍貴的神木是為了蓋官舍, 蓋神社, 或是幫助日本打侵略戰爭, 以彰顯大日本帝國的榮光,
而國府伐木是為當時窮困的國家多賺一點外匯, 改善經濟與民生.
freedomhome wrote:
奴才看多了
還沒看過這麼奴的
還免不了二等?
眾多事實證明
日本掠奪台灣資源甚多
你還可說出
當自己國土五字
人之無恥無此為甚
這需要解釋嗎?
台灣是清廷割讓的土地,日本統治五十年期間,建總督府、鐵路、各地火車站、各地國民學校、中學、職業學校、大學、各地政府大樓、灌溉系統、銀行、工商企業、....,日本政府當然不會想到,台灣會失去!以正常邏輯思考,顯而易見,日本當然是以自己國土看待!
至於二等公民,確實就是二等公民,這有甚麼奇怪?一群日文都不會講的人民,一群本來就不是日本人的國民,用正常邏輯,日本政府官員、警察就是高高在上,這有甚麼好奇怪?
國民黨中央政府大批官員進駐台灣,台灣人也是二等公民!
長期的外來政權統治,長期被欺壓,這也是「台獨」的起源!
中共佔領新疆、西藏,中共對待新疆人、西藏人是跟漢人一樣嗎?別傻了!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