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LZR wrote:這個執政政府完全不演...(恕刪) 一切都符合法規和國人期待其實是朝理想的路在發展相信MAXUS調整完後就會準備宣布上市畢竟中華也不是只有單單靠一個品牌在支撐,應該很快就能調整完成
這個政策是和泰獻策的和泰在台灣賣著幾乎全世界最貴的"國產車",不只價格貴,還常常被抱怨拔配備...和泰到底賺幾個股本了?然後現在好不容易有大陸車進來,稍微讓和泰有點緊張,結果立刻就來獻策自製率,還朔及以往,這種針對性這麼強的政策再搭配著和泰繼續在台灣賣天價的國產車真的是諷刺
世紀末救主傳說 wrote:某泰魔掌已掌控台灣政局 官方用語叫作 民間對官方遊說成功!對手實力太強!考不贏他怎麽辦?!讓考務人員禁止對方入考場最簡單粗暴!如此一來...第一名就輕鬆入袋~傻子才拼死拼命去拼實力...對吧?!
chihung1105 wrote:又是個人云亦云沒有獨立思考甚至更不會google的人。同時期成立的車廠可不只裕隆體系,30年前賣最好的是六和的福特,近30年是和泰的豐田 30-40年前早期國產暢銷確實是福特 但是那時有裕隆勝利3000cc 也很暢銷那時進口車以美國車為主韓國小馬才剛起步然後是 一堆國產法國車與進口歐洲車這時裕隆有 瑟菲若 跟 青鳥 暢銷然後才是 豐田跟本田的時代
HHLZR wrote:這個執政政府完全不演...(恕刪) 台灣有很好的汽車零組件產業,但是卻沒有很完整的自有品牌汽車產業納智捷剛開始的時候,夾帶著裕隆企業多年來的代工經驗,也曾經認為靠著多年來代工的經驗以及台灣零組件產業的經驗,從無到有設計一台車應該不難....結果....過程中集結了裕隆、中華一堆人才,從無到有過程經歷過以後才知道「會代工不等於有能力從無到有開發」很多設計是要從零開始設計才會了解結構上的設計意圖這些需要投資、需要人才培育這就好比當年漢翔IDF後續計畫因為美國出售F16以後而終止,連帶的航太相關人才大幅流失的影響....台灣如果沒有足夠的市場規模,很難讓車廠有投資的動力....裕隆經歷過這些過程,為何後來重心退回代工、甚至於代理....企業如果沒辦法存活下去,任何的理想都是虛幻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