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hustock wrote:嚴格來說這有基本邏輯矛盾的問題,首先台鐵路段設計就是傳統一般的鐵道,是一百年前的鐵路基礎架構概念下的模式,很多都是平面的設計(以前火車車速不快,都市化不高、人口密度低)半開放軌道空間,透過平交道管制解決交通衝突問題(但隨都市化發達、人口集中與人口密度增加與小客車的普及,交通衝突日益嚴重),雖然目前有少部分針對都會區的高架或是地下化改善,但畢竟不像高鐵、捷運全線高架或地下化封閉式軌道空間。
台鐵如果要開放站票 是否列車的速度就不能這麼快?
這樣的環境下異物入侵軌道的空間機率很高(例如邊坡崩塌、平交道交通、野外動物牛隻等等),所以台鐵的軌道環境在先天上就一直存在這樣的根本問題。
軌道運輸要快要好要品質,除了車體本身提升外,最重要的就是軌道規劃與設計,跟高速公路一樣,要直要平要寬,車子本身性能要好之外,相對的道路環境品質也要跟著提升。
而台灣多山地形複雜,本來要建造品質好的道路相對困難,在早期的工程技術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幾乎不太可能,高速鐵路的誕生,除了車體本身技術外,另一個少被人注意的就是道路工程技術,以前建造高架、隧道是非常困難的,除了經費龐大之外,另一個就是欠缺快速技術造成建造時間攏長而無法落實。
現在高架化的鐵道設計,非常仰賴道路工程技術(例如預鑄工法、爬模工法、懸吊工法、隧道鑽掘機等等)的提昇,才有可能達到現今的要求(寬直平,克服各種地形的障礙)。
再看看高鐵的車廂設計,高鐵車廂的設計是不能任意加掛的,原因在於一般火車意外時,很容易產生Z字型的車廂追撞,導致車廂嚴重變形,所以高鐵設計上在車廂與車廂間適用單一個輪台做連結強化車體,這是為了避免高速撞擊下產生嚴重的車廂變形。


像現在人應該很多搭過高鐵,除了速度之外就是平穩,你看看台鐵速度慢又不穩,原因在於高鐵高速行駛的狀態下,必須要求更加穩定,否則一旦發生意外,那後果是不堪想像的,台鐵速度上百撞擊都死傷慘重,高鐵時速兩三百,萬一脫軌那更是嚴重!!!
由於東部因為資源、天然條件等因素,導致東部沒有良好其它的運輸環境,所以才不斷的要求台鐵東部的服務與運輸,在環境嚴苛的條件下,無法重新建構好的軌道規劃,唯一的途徑就是加快火車速度(傾斜列車設計)與運載量(加掛車廂、站票措施等等),這樣一來又產生很多問題,速度快就必須減輕車重,所以該種設計多採用飛機概念,使用大量的鋁合金來減輕重量,但相對來講變成不耐撞,以前是汽車怕撞火車,現在是火車怕撞汽車...
回到一個基本問題,當你速度相對提升,安全防護也必須相對增加,火車沒有像汽車有安全氣囊、ABS等等主動被動的設計裝置,再加上台鐵的軌道規劃,沒有高鐵、捷運相對安全密閉的軌道空間,在這樣的條件下,要求台鐵像現在的高鐵(高速、高運載),無疑就是把一部老爺車開上高速公路上去飆車,那翻車只是遲早的問題!!!
台鐵的根本問題在於就算有了法拉利超跑,但整個軌道還是狹窄、彎曲、未完全封閉軌道空間,這也好比F1賽車在街頭上高速行駛一樣危險,如果沒有封閉賽道賽場,再快的車子上路,在異物侵入的風險沒有被安全降低之下,其實越快就是越危險而已...
如果說出事承包商便宜行事,那在台鐵軌道上不斷提高車速來提高運載量來說,一樣也是便宜行事,這樣的思維規劃下的交通模式,永遠存在極高風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