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全球暖化: 多座核電廠因冷卻水過熱被迫強制關機


piwu0540 wrote:
其他國家可以 為何台灣就不行 ?...(恕刪)


個人認為
台灣核電處理最大的問題不是燃料棒本身 而是政治問題

美國並不希望台灣具備核武技術
任何可能讓台灣發展核武的可能都會被美國干涉

這間接影響到台灣處理核廢料跟核設施的能力

國外對核能研究很深,也都在積極尋找核燃料的再利用技術
但由於這類技術往往會涉及燃料棒的壓縮
這些壓縮技術等於會讓台灣掌握核武的入門鑰
美國根本不可能讓台灣能具備這些技術

也因此
台灣的核電技術搞不好比中國還落後個幾十年

dohan8850 wrote:
核一到核四廠
每個都還有空間可以加蓋新機組
沒記錯的話光核四就有八個機組的空間
...(恕刪)

基本事實先查證一下~
台灣核電規畫全國發電比例從來沒有超過 20多% 過.
核4原規畫有 6座機組空間,
如果6座全數按計畫裝上, 最多可佔全國尖峰用電負載約 20% 出頭. (也就是說, 6座全數按計畫裝上, 全國 PM 排汙可因此比今天改善不到 1%, 排碳也許可以改善不到3%).
如果要像法國佔到 80%, 那須要核4等級的機組 24 座, 而且平均每1,2年要再加1座 (或者說, 每40年加24座).
而每加1座須要 ...年.
NEA 的報告也說 "核電對改善全球暖化只有微小(但重要)的作用",
NEA 的預測認為全球核電的比例 11% =成長到=> 2050 年不會超過 18% (其中成長最多的為中國, 其他主要已發展國家則下降).
就算沒有人反對, 這東西也不是你說想蓋就有的.

bartholomew.simpson wrote:
另將除役負債之折現利息費用、核燃料之除役成本攤銷、固定資產之除役成本計提折舊
及低放射性廢棄物之除役成本等認列費用(每度約0.37元)。...(恕刪)


每度提撥除役成本0.37元 ?
以核四一年發電200億度 , 服役40年不就要提撥2,960億 ? 這還沒有算這40年的利息喔 !!

這個除役成本是國外的將近十倍耶 !!



==============






英國奥德伯里核電廠(Oldbury nuclear power station), 2012年2月關閉.

1. 兩座反應爐及貯存池內約有5萬2,000束燃料棒將在未來3年逐步移出。
2. 燃料棒由鐵公路運送到塞拉菲爾德,再加工處理後未來供其他核電廠使用。
3. 燃料和其他危險化學物全部移走後,核電廠建築大約將在15年後拆除。
4. 之後再花80年時間,讓反應爐內的放射線慢慢衰變後拆解。
5. 全部除役工作需花费约90年时间,除役總耗资约9.54億英镑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108218/Oldbury-Nuclear-Power-Station-closes-90-years-954m-clear-completely.html



===================


截至2010年底為止,全球有124座動力反應器停止運轉,其中15座已完成除役、51座
除役進行中、48座採用延遲解體策略、3座採用現場處置策略及7座尚未決定除役策略。


不知核一核二核三到時除役實際上需要花多少錢呢 ? 應該不至於比人工高昂的英國貴吧 ~
piwu0540 wrote:
每度提撥除役成本0.37元 ?
以核四一年發電200億度 , 服役40年不就要提撥2,960億 ? 這還沒有算這40年的利息喔 !!
這個除役成本是國外的將近十倍耶 !!

英國奥德伯里核電廠(Oldbury nuclear power station), 2012年2月關閉.
1. 兩座反應爐及貯存池內約有5萬2,000束燃料棒將在未來3年逐步移出。
2. 燃料棒由鐵公路運送到塞拉菲爾德,再加工處理後未來供其他核電廠使用。
3. 燃料和其他危險化學物全部移走後,核電廠建築大約將在15年後拆除。
4. 之後再花80年時間,讓反應爐內的放射線慢慢衰變後拆解。
5. 全部除役工作需花费约90年时间,除役總耗资约9.54億英镑。
...(恕刪)

你的資料來源或計算方法真的很有問題.
核4又沒運轉? 挑數據怎會挑核4? 機組容量差到超過6倍這麼多怎麼比?
這當然是要算實際運轉的核1,2,3.
根據 wiki 和 https://www.power-technology.com/projects/oldbury-nuclear/
Oldbury nuclear power station
的發電機組為 *** 2 x 217MW ***, 共發了1375億度電 <=== 實際除役成本約500多億台幣,
但以台電的會計公式, 估算除役成本應該是 x0.37 = 500多億台幣.
也就是說英國除役成本實際花費和台電會計公式一樣. (事實上台電會計公式應該就是參考這個的)
台灣以核1為例,
核1機組為 *** 2 x 636MW ***.
共發了約2000多億度的電, x0.37 <=== 也就是除役成本會計公式約7,8百多億.
和英國電廠相比, 這有不合理嗎?

更正: 除役成本實際花費也是 90 年後才會知道--- 如果 90 年後真可以順利除役的話.
應該是說英國估計的除役成本 和 台電會計公式算出的除役成本 是一樣的.

而這個除役成本台電會計公式是 ***2013*** 年就加進去的. 剛好也是此英國電廠開始除役的時間點後不久;
而 2016 年再加上核廢料室內放置場(2016以前原本是估露天放置場)的預估成本;
你永遠不知道核電還要加什麼成本項目~ (說永遠好像太過火了~)


不管他們怎麼宣傳, 最後除役的實際成效如何? 不是 90 年後才能知道嗎?
這種元老級核電廠, 和第4代 "原地自我封存" 式相比, 可以 "90年快速" 除役是因為他把核廢料搬去別的地方, 眼不見為淨, 根本沒解決問題, 而不是原廠原地封存.
那個什麼所謂的博物館有開放原爐心和放置廢燃料棒的位置給大眾進入參觀嗎?
人不能進退役的核電廠是什麼奇怪的邏輯? 那電廠工作人員可不可以進服役中的核電廠?
先假設宣傳中的完美除役真的能做到,
那意思不是說這塊地 (建造+運轉+除役) 至少有 150 年不能用?
也就是將近 運轉時間的 4 倍.
意思是什麼?
就算我們假設 150 年後這塊地真的又奇蹟般的能用了,
以台灣現在用電量來說, 等於我們全國須要近 100 座(核4等級)核能機組的空間提供輪替 (24座 x 4).
近 100 座!


"Future nuclear power station plans
Hitachi acquired Horizon Nuclear Power (Horizon) from E.ON and RWE in November 2012 Hitachi plans to set up a nuclear power station adjacent to the existing power station..."

adjacent 什麼意思?
核1,2,3 的地形有地方可以 "adjacent to the existing power station" 嗎?

同一則報導提到
計畫中的新電廠預估花費 200億英鎊 (超過1兆台幣).
bartholomew.simpson wrote:
全球暖化的影響越來越...(恕刪)
全球暖化是甚造成的,你自己想想嘍~
bartholomew.simpson wrote:
基本事實先查證一下~...(恕刪)

台灣沒有其他選擇
核電和火力電廠只能選一樣
我們的政府2025廢核政策
是用火力取代核能
用綠能取代核能是騙局
沒有人說要蓋多少核能電廠
而是廢掉核四本身就是重大錯誤
現成的東西不用
還要花幾兆元去蓋新的
根本腦袋有問題
bartholomew.simpson wrote:
以台灣來說, 你能想像台灣現在有16~24座核電機組嗎?
這16~24座要蓋在哪些地方?


這個答案可能是:放在每個鄉鎮

將要投入商轉的第4代反應爐將會走向小型化

小型化的好處是

可移動化

氣冷,不需靠近河邊海邊

低電壓發電,不需要多級變電站

燃燒後的核燃料,僅剩下數十年的殘餘輻射量


bartholomew.simpson wrote:
全球暖化的影響越來...(恕刪)


原文裡寫的是河流,海洋的水量遠遠超過河流的水量

用海水冷卻的核電廠對水溫的影響根本微乎其微

況且全球暖化的主因是CO2,跟水溫一點關係都沒有

全球暖化對河流的水量影響越來越嚴重,河水量越來越少的情況下

建在河邊的核電廠當然會受到影響,不過建在海邊的核電廠不會有影響

核廢水的水溫會影響的是生態,對全球暖化一點關係都沒有

又再亂帶風向,謠言止於智者,又是一則假新聞,大概只有讀文科的才會信以為真

bartholomew.simpson wrote:
你的資料來源或計算方...(恕刪)

總感覺你的跳針方式很面熟,
是不是某人轉世啊

bartholomew.simpson wrote:
wiki:
https...(恕刪)


所以按照你的邏輯,不只核電廠不能用,火力、地熱、生質能、聚光太陽能通通不能用,
因為這些發電都會產生熱蒸氣需要冷水去冷卻,也都有溫排水的問題,
剩下沒有溫排水的水力、風力、光電板又占了全世界或是台灣多少發電比例?
你乾脆要全人類回到農業社會算了!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