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acafly wrote:
當年念小學, 我就...(恕刪)
完全同意你說的,台商西進發現國語(普通話)說的比當地人還強,不論當時是否強制國語教育(從德國開始國語運動,世上幾乎各國都推行過),不能不說也算是件好事。
# 1870年德意志帝國建立,開始了規模空前的語言民族化運動。1885年布拉文旭綏特博物館館長李特爾創立了德語普通話協會提倡國語純化和德國化,宣揚國語是國民精神之發現,國民團結之紐帶,排除德語中的外來語。
# 1894年,公費留學德國歸來的國語改変主義者上田萬年有感於歐洲諸國標準語統一,作了題名《國語與國家》(國語と國家と)的講演,就任東京帝國大學教授並致力於日本標準語和假名統一的工作,指導明治政府設立的文部大臣直屬機關「國語調查委員會」,主持編寫《大日本國語辭典》。國語調查委員會在日本進行大規模的標準語選定調查,提交了《音韻調査報告書》、《口語法調査報告書》、《疑問假名遣》,編纂了《送假名法》、《口語法》、《疑問假名遣》。東京方言因流通地域較廣,被選為標準語。
macacafly wrote:
以現在的人權或多元價值的標準, 當然會否定過去很多作法, 包含體罰, 聯考.
但是如果當年沒有一段時間這樣做,
我想台灣現在根本就是講閩南語的, 永遠只會講閩南語, 講客語的, 永遠只會講客語.
講原住民語的, 只會講原住民語.
台灣現在至少有一個共通的語言, 台灣人到大陸又可以跟14億人互通語言,
以這樣的結果, 其實是好的.
當年的教育方式, 本來就是以體罰為主, 用錢罰已經是比體罰溫和了.
我們以現在的基礎, 反過來質疑30, 40年前作法, 那就是以清朝的劍, 斬明朝的官.
如果30年後, 又新的標準, 那麼是不是又要把30年前的人都挖出來打呢?
這種說法不是什麼邏輯清晰,是乍看之下言之成理,但卻是從根本上否定歷史有其存在價值的後現代主義論調。
任何人在任何時代做任何事情,都認為這麼做有其不容質疑的必要性與合理性。依據上述論調,除了他本人之外,不管當時或以後,任何人都沒有資格評論或質疑,否則一樣是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不是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