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ner_feng wrote:我還沒聽過這種的,...(恕刪) 1987年台灣開放大陸探親,那時老兵流行帶"三大件五小件"免稅優惠大小家電製品回鄉三大件:冰箱,電視,洗衣機直到1994年外匯券制度取消後,這三大件五小件的免稅優惠才取消那時在台灣就已經在賣中國的歌手作品,那個時候最愛聽崔健的歌了,還買了飛碟唱片代理的正版卡帶聽到爛掉
winner_feng wrote:我还没听过这种的,你...(恕刪) 就是普通工人家庭,我父母都是大型国有企业职工,企业有自己的子弟学校(两个),自己的医院(两个),小时候我们子弟看病住院都不要自己花钱都是单位报销,我父母虽然收入也不多,不过日常开支企业几乎都包了,房子也是分的不要钱买,那时候他们用一年半年的存款买电视,冰箱,现在是不敢想象了。
上文提到一個重點,大型企業(全是國企)就是社會。我老爸在的一千多人的建築公司,就有自己的小醫院和技工學校。幫附近小學(算本地名校)蓋房子,然後公司員工子弟全部保證上學。住的房子是公司蓋租給員工,租金每月7分錢(房子不大,60多平方米使用面積)。我小學看電影,一開始是1毛,後來漲價到2毛5。忘了說電影院也是本地幾家建築公司聯合蓋的,名字叫“建築工人文化宮”。主要功能是給幾個公司開全體大會用。平時放電影,員工每人每年會發一張年票,可以看24場電影。夏天,會發一張汽水票,憑票從6月到10月,可以領20箱汽水,流程是:第一次去繳5元押金,然後帶一箱汽水回家,下次帶空瓶回來換第二箱...最後空瓶換回押金5元。
1990年代那時對岸確實是很窮。那時工廠招文員,來一位氣質不錯但是很黨員的北外大女孩,因為文員要兼門面,老闆就讓我返台下次來時用公費幫她買套化妝品,我就隨便在免稅店買了套ES的粉底與口紅給她,她高興到眼淚一直滴一直滴,直說沒人對她那麼好過。那晚我要是像那些台幹夠不要臉,我在大陸大概就有一個小的了。至於有人提到茶葉蛋,對岸到今天確實還是有些地方每天吃不起一粒茶葉蛋,我可不是說笑的。
ready1cn wrote:就是普通工人家庭,我父母都是大型国有企业职工,企业有自己的子弟学校(两个),自己的医院(两个),小时候我们子弟看病住院都不要自己花钱都是单位报销,我父母虽然收入也不多,不过日常开支企业几乎都包了,房子也是分的不要钱买,那时候他们用一年半年的存款买电视,冰箱,现在是不敢想象了。 所以後來國企倒一堆,一堆下崗的剛好迎上港企台企進軍大陸。
砖家 wrote:80后,福建山区小...(恕刪) 我們家外公,民國5X年代(1960年代)那時就有買黑白電視了你們應該就連沿海省份,應該落後我們20年左右吧?像是浙江人均GDP大約一萬三美元,福建一萬一,只有我們1990年代初期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