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蔣中正 VS 八田與一的「水利貢獻」 數據會說話

Bemo_Du wrote:
但....現在台灣政治亂成這樣
經濟也比不上中國
還會在國際上被四處打壓
這樣真的有比較好嗎?

所以這些是老蔣造成的?
還是某群人為了奪權搞內鬥內耗造成的?
中國的第四次工業化路徑卻與歷史上發生在英國的工業革命(以及其它成功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當年的工業化過程)非常相似,遵循相同的發展政治經濟學邏輯。

比如,英國的工業化路徑具有5個基本發展階段:

一、原始工業化階段,開辟國內外統一市場,促進商業交換,鼓勵農村企業以遠距離貿易(而不是自給自足)為生產目的從事全球貿易,因此鄉村手工作坊制造業獲得了幾個世紀的長足發展;

二、利用原始工業化階段創造的統一國內外大市場和商貿網絡開啟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勞動密集型工廠規模化生產輕工業消費品(主要是紡織品),滿足日夜增長的國內外市場需求;

三、利用第一次工業革命創造的對能源、動力以及交通基礎設施(「工業三位一體」)的巨大市場需求啟動「工業三位一體」的技術升級,克服能源-動力-交通瓶頸,降低交易成本,拓寬和深化市場;

四、利用「工業三位一體」技術升級帶來的紅利和契機,開啟第二次工業革命(即重工業革命),其典型特征是對規模化生產所用的生產工具和中間產品本身實現規模化生產,如鋼鐵、道路和機械設備(包括農業機械設備),另外還有大規模信用體系的建立;

五、進入福利國家階段,包括經濟福利(如現代服務業、失業保險、基礎醫療服務、義務教育以及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政治福利(如民主制度、人權、廢除死刑、同性婚姻合法化等);

在這樣的發展路徑中,政治制度是內生的,是根據初始國情、社會穩定和工業化的需要而不斷改進的;因此,民主和包容性政治制度是工業革命的結果而非原因。

民主制度只有在實現了工業化的社會才能正常運作並對社會起到穩定器的作用,否則只會成為社會動亂的加速器。
許多工程或建築會設立紀念碑或銅像,

不是在比較或宣揚那個人的豐功偉業,

所以比較 蔣中正 VS 八田與一的「水利貢獻」就可以合理化去砍八田與一銅像頭,

完全搞不清楚方向只有族群對立的仇恨,

砍 蔣中正 VS 八田與一 銅像的頭都是極端份子,

都不會受到大部分的人的認同,

就是兩邊極端份子很爽而已,

很快又會被回收到垃圾桶了~

依照工業革命創始國英國發展的五個階段,沒有蔣介石 ,台灣只是個夷州、旅遊島 ,依照中國經濟發展,一定是北上廣深
優先,台灣最大的都市可能只是個三線四線城市
我自己亂想的

當初國民黨不要來台灣我有2種想法

現在的台灣有可能是沒發展(沒汙染).....觀光不錯

或是...........



























核廢料的儲存地.................































蘭嶼 os:.....對阿 這樣就不會放到我這了

狗子2008 wrote:
當時只要是人才,不管任何領域,願意跟老蔣來台灣的,
老蔣都盡力帶來,
這些人不只在工業方面,
包括藝術、文學、音樂、教育都有極大的貢獻,


確實 當時老蔣帶來的一批 如李國鼎 孫運璿 傅斯年 胡適等,
正彌補了台灣缺乏的經濟 教育人才,
老蔣應該功過並呈,
而且功大於過很多很多.....
當年老蔣帶來了一堆的頂級人才,而小蔣則是為接棒者留下了最完整及高階的內閣治國人才,這些人目光遠大,為台灣打下了難以撼動的經濟基礎,之後就都是在吃老本了,若沒有當年的這些頂尖人才,台灣目前的狀況恐怕將會是慘不忍睹,這些東西都是有憑有據的東西

ex:375減租,耕者有其田,10大建設,貫穿東西的橫貫公路,竹科,故宮的國寶,黃金預備存量................台灣若是拿掉這些東西恐怕就只能直接下市下櫃了吧

台灣近20年來的內閣及治國者完全無法與當年比較

Audrey103 wrote:
確實 當時老蔣帶來...(恕刪)


經濟、科技不講,
光台灣的國民教育,
從六年延長至九年,
不管是國文、英文、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健康教育、生活倫理,
這些課目是集多少專家學者之心力,
有系統的步驟的教育學生,
當時唸的很混混噩噩,
現在長大了才會覺得受用無窮。
傑洛米168 wrote:
看了看,大多是小型...(恕刪)

嘉南大圳是很大,但對台灣的貢獻有很大嗎?
日本人自己都說造成台灣農民的無產化了
……………

八田與嘉南大圳的貢獻究竟是甚麼?八田的水利工程確實增加了灌溉面積與稻米產量,但是一般民眾並未因此獲利。根據日人公布的「日本經濟百年統計」數據顯示,嘉南大圳完工後的1930年代,臺米增產2.07倍,臺灣人口增加1.57倍。雖然米糧增產倍數高於人口成長,但當時每人平均稻米消費量居然比1910年代減少23.1%,而甘藷消費量卻增加38.1%。
 戚嘉林教授指出,嘉南大圳工程費雖達5412萬日圓,但單單1920年一年,全臺前5大日人製糖公司當年總利潤就達7600萬圓。換言之,日本從臺灣攫取的利益,遠大於它給與臺灣的。整體來說,當時農民並未因嘉南大圳與農業改良而獲益,反倒愈加貧窮。日學者矢內原忠雄亦坦承臺灣「無產化的程度日益加甚」。
 嘉南大圳雖增加灌溉面積與給水量,但並非每個農戶都有水可以灌溉。當時的三年輪作制度規定,以150甲為一單位,作為一給水區。其中50甲種水稻,50甲種甘蔗(在秋冬乾季灌溉),其餘50甲種雜作(無水灌溉)。嘉南大圳促使「土地所有及經營」的集中,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已故學者周憲文的解釋如下:「因為150甲統籌經營,始有可能,在單獨「所有」或「經營」此集團地的大地主大企業家,固然最為有利,至於耕作小面積土地的農民,則因其耕作地由於輪作的關係,在從事甘蔗作或雜作的年份,連一家的糧食都不能生產。又其每年的收益,三年之內也不相同,這對貧農是很痛苦的,一面形成資本家大地主的土地集中與獨占,同時促使農民喪失土地的『無產化』。」
 周憲文還注意到:以人口數而言,從1910年到1945年,半自耕農增加2.10倍,佃農增加1.48倍,自耕農增加1.44倍。如果半自耕農與佃農合併計算,則其增加率約為自耕農的1倍。臺灣耕地的半數以上是在地主手中。自耕農所耕的,乃是旱田;佃農耕的,則多水田,大多數的水田係在地主手中。因此,嘉南大圳也好,日本政府也罷,他們帶給臺灣農民的,就是「耕者失其田」。不可諱言,少數獲益地主階層傾向於感念八田和日本統治,但我們不能忽視多數一般農民因此「建設」而被剝削的事實。

dd5011 wrote:
蔣介石 才是 台灣...(恕刪)

當年小蔣如果學日本人高壓統治台灣,現在不知道會如何?會不會一堆人幫國民黨說話,回憶當年的美好?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