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對岸的新能源車跨大步:城市裡面的空氣越來越糟糕了!


邪惡小多 wrote:
大陸城市霧霾空氣裡...(恕刪)


煤是沒有味道的,您說的應該是二氧化硫的味道,這確實是燃煤發電的產物之一。

電動車耗電確實需要增加發電量,但本身可以降低汽油車輛尾氣排放帶來的空污(這其中也有部分是二氧化硫)。

而且電能的來源不止於化石燃料,在中國化石燃料發電所占比重是逐年降低的。

因為有些清潔能源轉為小規模民用必須透過電能來實現(太陽能、水能、風能、核能這些都不能直接應用於車輛上),清潔電能+電動車是未來環保發展的方向。


Joey.M wrote:
去年补贴11万,今...(恕刪)


了解,多谢解答。

其实通过补贴的方式刺激电动车市场弊端很多,很多车企大干快上争夺市场,产品力其实还不成熟,未来补贴一停,现在玩纯电的只怕要死个几家。比亚迪的电池技术虽然成熟,但造车不只是解决了电池就可以的,底盘、电机,乃至不起眼的座椅、风挡、安全系统,国内汽车行业供应链整体水平还需要追赶一阵子,有些厂商光想着造电动车弯道超车,恐怕没那么容易。

其实内燃机的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完,马自达的均质压燃技术马上就要量产了,国内观致和北欧人一起弄的的Freevalve Qamfree引擎可能终结凸轮轴时代。各国不停把燃油消耗目标提高到不切实际的程度,更像是故意要弄死内燃机的阴谋。

比起比亚迪或者北汽,我倒觉得汽油车技术更扎实的吉利和奇瑞更有远期希望。
改开以来,中国汽车蛰伏了几十年,走了不少弯路,近一两年终于露出要大爆发的迹象了,只是我个人觉得这种大爆发更可能发生在造出Euro-NCAP 5星水平的奇瑞-观致,或者跟瑞典人老老实实学了快十年的吉利身上,而不是比亚迪、长城这样子浮躁的厂商。

希望中国的消费者买车的心态可以再成熟一点,多给认真造车的厂商以机会,某些地方不合理的政策最好还是早一点改改比较好,某些补贴该停的迟早要停的。
Rafom wrote:



煤是没有味道的...(恕删)

目前看使用矿物燃料的火力发电比重在下降,日后除水电外,太阳能和核能是发展重点。
太阳能已经快到结果收获的阶段了。核能这一块除了实用的三代机组四代机组外,目前看中国对核聚变发电的研究还是非常重视的。
删除删除删除删除删除删除删除删除删除删除删除删除删除删除删除删除

水云 wrote:
嗯,謝謝台灣是直接...(恕刪)


車頭Mark像是把奧迪和BMW的商標給合而為一
外型還有些土渣味,不過再進步個一兩代應該就差不多可以了吧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than you will ever see...
babyduncry wrote:
真是覺得有些台灣人...(恕刪)


國內法規配套不全也有關吧
其實台灣外銷了不少電動迷你汽車去歐洲了

台灣因為法規不全,誘因不足,那些車都沒緣在台上市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than you will ever see...
戒了咖啡的山羊 wrote:



车头Mark像...(恕删)

这个标如果让你想到宝马倒是情有可原,我第一印象也是。但是重点是那个环内的东西,其实是北京汽车的“北”字。虽然在中国被嘲讽为“猪鼻子”,但还真不是山寨货。
此外,这车的汽油版是北汽绅宝D50,一个顶配不到9万人民币(45万台币)的紧凑型轿车,外形就别要求有多杀了。。

Joey.M wrote:
北汽绅宝D50...(恕刪)


汽油版本的車頭看起來正常多了,比較好看!
有幾分BENZ的影子

可惜SAAB死活不賣商標,不然掛上SAAB賣像應該更好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than you will ever see...
戒了咖啡的山羊 wrote:
車頭Mark像是把奧迪和BMW的商標給合而為一
外型還有些土渣味,不過再進步個一兩代應該就差不多可以了吧

我比較贊成直接進步成這個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Rafom wrote:
所以中國新能源車供應鏈企業中,大部分都不是在華北地區,為什麼反而是華北地區出現霧霾呢?
...(恕刪)
煤,鋼鐵是華北地區產物,你老師沒教嗎?
大陸重工業那裡為主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