侔:動詞,相等。《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例句:
「一言之譽,東陵侔(相等)於西山。」《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
「姊妹封國夫人,富埒王宮,車服邸第,與大長公主侔(相等)矣。」《唐.陳鴻.長恨傳》
因此「德侔(功德等同於)」或倒裝後的「侔德」當動詞使用,其後須接以受詞,如:
「功光祖宗,業垂後嗣,可謂大興,【侔德】殷宗、周宣矣。」《漢書.卷八.宣帝紀.贊曰》
「揭名日月,【侔德】覆載。」《宋史.卷一三八.樂志十三》
曲阜孔廟第一院兩座木坊,東側「【德侔】天地」、西側「道冠古今」,亦為顯例,更為事主。「德侔道昌」意圖將此二枋揉於一匾,卻陷於【德不配位】的困境。
『帝曰:「卿更思其次。」泰曰:「但見其上。不見其次。」』《晉書.帝紀第二》
吳聲歌西曲,蓮藕絲籬碑。
TXLC wrote:阿扁曾說:「台語有兩種音」!
台語不是又稱閩南語,又叫河洛話?...(恕刪)

一種為漢音,
以前私塾教的稱為漢學,
康熙字典稱為『唐韻』,
目前用閩南語讀祭神疏文、念佛經、稱呼人名等等,
都是用這種音。
一種為吳音,
閩南人祖先第一次南遷時,
遷到長江流域(三國時東吳領土)
融合當地的土話。
PS:
閩南人祖先第二次南遷則是遷到閩南
因為閩南文化落差太大,消失了
僅留下漢音跟吳音
漢音一定有文字(漢字)
吳音不一定有文字
這也是造成不容易把閩南語寫出文字的亂象和困境
至於北京話,
中國稱為普通話
台灣稱為國語
也是從漢音演化出來的
沒被混血的北京話跟閩南語的漢音完全一樣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阿泰跳愛河
用北京話跟閩南話念出來都一樣

PS:
目前的台灣話
因為受日本統治50年
以及兩岸分治多年
跟福建的閩南話差異越來越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