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民主台灣、威權台灣


dc1132 wrote:
根本就是掌權著沒有完...(恕刪)


這點我很認同,早年不管電子(就是老三台)或是報紙,的確大多是官方的傳話筒,是有可能出現假資訊,但現在資訊爆炸,管道也多了,假資訊就少嗎?以台灣的現況就是信者衡信,不信者衡不信,甚至現況就是綠媒壓著藍媒在打,這樣有比較好嗎?這是言論自由還是濫用第四權。

翡翠水庫,現在大台北地區很慶幸有這樣好的水源,沒人犧牲嗎?但興建翡翠水庫是該?不該?好?不好?

美濃水庫,爭爭吵吵多年,我想是一個對照。


現在民主的台灣,討論核能發電就是反核嗆擁核者把核廢料帶回家,擁核者就嗆把火力發電的煙囪接一管到反核家,這樣沒完沒了,國家的發展就停滯了。早年大家還願意接受專家的評估建議,現在所謂的專家也分成政治兩派,所以更沒完沒了,一個民主台灣,看似民主,卻不斷的在浪費時間。

過去教育國家觀念,所以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現在連國家觀念也分幾派,有時想想,真的把台灣的土地分一分,讓藍綠各治一地,人民也各選其地,皆大歡喜,只不過沒有政治人物有能力與胸襟可以這樣做。
現在年輕人只要小確幸。台灣變了。競爭力也不如鄰國。我們以後不會有郭董張忠謀這樣的企業家。可能有很多小巧的咖啡店。炸雞滷味攤。一些文創賺觀光客陸客的錢。然後大家收入也不是很高...

小牛7 wrote:
台灣很多的基礎建設都是在威權時代完成的,那時可能很多人被迫犧牲權益,也少了很多自由社會該有的權利,但對大多數人而言,台灣那時經濟起飛,只要肯做就有機會,一些政治上的限制對很多人而言可能也無感。...(恕刪)


看到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這種緬懷文,讓我想到中國近代史的一段記錄:
有興趣的人看了就知道為什麼這種緬懷文嚴重危害國家的民主發展...

http://zh.wikipedia.org/wiki

1915年,《二十一條》交涉剛剛結束,「共和不適於中國國情」之類的言論不斷在社會上傳播。8月3日,由通曉中國事務的前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艾略特為袁世凱安排的美籍憲法顧問古德諾教授發表的《共和與君主論》稱:「......大多數之人民智識不甚高尚......由專制一變而為共和,此誠太驟之舉動,難望有良好結果......中國將來必因總統繼承問題『釀成禍亂』......如一時不即撲滅,或馴至敗壞中國之獨立......中國如用君主制,較共和制為宜,此殆無可疑者也。」[2]

1915年8月14日,楊度串聯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及嚴復成立籌安會,聲言「共和不適用於中國」。愈來愈多的「請願團」上書,要求變更國體。也有部分反對的聲音,如進步黨黨首、前司法總長梁啟超發表了《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堅持其對變更國體的一貫反對。而籌安會卻發表大量支持實行君主立憲的文章,楊度認為國家必須定於一(一元化領導),才能安定,在安定的環境中才能立憲,並逐漸富強。他提出了兩個論據來證明只有實行君主立憲才能救中國。其一:中國人文化程度低,共和難以立憲,只有君主才能立憲,與其名共和真專制,不如名正言順君主立憲。其二,共和國選舉總統時容易發生動亂。他說:非先除此競爭元首之弊,國家永無安寧之日,計唯有易大總統為君主,使一國元首立於絕對不可競爭之地位,庶幾足以止亂。[3]另外,袁世凱還收到《全國護軍使勸進稱帝文書》,全國各省督軍都有簽名[註 1],包括雲南代表蔡鍔和唐繼堯,[4]勸進文書寫道:

……芝貴等實見中國國情,非毅然舍民主而改用君主不足以奠長久之治安,是以合詞密懇元首,俯仰輿情,扶植正論,使國體早得根本解決,國基早定根本之地位……[4]


8月23日成立後的「籌安會」召集各省文武官吏和商會團體進京商討國體事宜,各文武官吏除少數表示擁護共和外,大都表示必須改變國體。[2]8月25日,蔡鍔領導軍人請願帝制。袁世凱的兒子袁克定亦偽造《順天時報》[註 2],營造日本帝國支持袁世凱稱帝的氛圍。...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