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於中油的購油成本或所有支出應該公告社會大眾,倘若真的是因為政策凍漲問題導致中油大幅虧損,
那要漲價我也無話可說,但是怕只怕一些公司內部的人事浪費或錯誤的投資政策或是一些不知所謂的
浪費,也全部算到政府凍漲的頭上來,內部不檢討改進,只會推說是政府凍漲導致大幅虧損,那未免也太不
厚道了吧!
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我的一個好朋友叫小馬,他是位在超商當店員的打工族,有一天他有點睡眠不足,導致一個上午就結錯帳
好幾次,總共要賠1千元,當他心裡想說今天真夠倒楣的時候,更倒楣的事情發生囉,就是有人來搶劫,最後
這間超商又被搶匪搶了5千元,當店長趕到的時候問小馬,店裡損失多少錢,這時小馬就說被搶了6千元!
這就是人生 wrote:
但是應該每季都有財報才對,應該可以做為衡量的依據 XD...(恕刪)
所以我才說可以推估是盈是虧 但是無法詳細確知
但衡量依據?設定一個世界首創的新公式嗎
中油不是你家隔壁的小工廠,一切都必須依法有據
到最後,受害的可能是台灣全體勞工
就跟22K一樣
本來是政府自己的公式被產業界擴大解釋
反正是年中報表 公司要怎解釋都好
最後又變成惡法一條
靠盈虧決定年終發放與否其實是很蠢的決定
正確作法還是看員工努力程度
樓主這篇文是有些地方還不錯啦,但忽略了一點
記得電視新聞有提到 中油的年終是齊頭式平等
不是你努力做好工作就會領到比較多的獎金
而是你不做錯事就有獎金能領
這點我覺得中油真的有需要改善
畢竟獎金是用來激勵讓員工努力做好工作的
幾十年前,台灣省公路局除了修橋舖路之外還有客運業務(國光號的前身),那時就相當於大眾運輸的獨佔事業,偏僻鄉村的連外交通,全靠公路局的班車,這些路線可說是不計成本。以前林務局還是事業單位,除了山地森林的管理培育之外,還有木材的銷售。後來保育觀念興起,林務局才轉型,以森林保育為主要業務。民營的國道長途運輸事業興起後,公路局也將客運的業務分割出去。當年美國的電信公司 AT&T 最興盛的時候,規模龐大,幾乎獨占美國的電信市場,後來被國會要求切割成多個公司,避免壟斷。
舉這些例子,是要讓大家思考,像是中油,台電,台水,等這些國營獨佔事業,是否也能做分割,分割後的各個事業單位就其設立的宗旨和任務性質,設定營運績效指標,自負盈虧。這樣或可避免大鍋飯似的齊頭平等。假設將現在的中油切成兩塊或三塊,彼此競爭,或許能提供員工效率?
panda0722 wrote:
中油員工平均年資26.5年,這樣的年資平均領不到7萬元
=>這是底薪,還有加班費誤餐費什麼的,加一加不知道多少了。
另外平均的基準是什麼?
年資只算正式員工,
算薪水平均時把工讀生加進來?
另外既然年資都這麼高,
不爽乾脆退休,
讓中油倒掉好了。
很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
給他們一些機會吧。
別老佔著茅坑叫臭,
又死不肯離開。
您說得真好
可以在一間公司待26.5年以上
說真的.不簡單
必須是人人身強力壯,不然就是要工作輕鬆
一個公司有67%的人是50歲以上
各位可以想像一下
中油可不是郵局啊
不是坐在辦公桌前就能產油啊
67%是50歲以上
說工作多吃重
實在讓人難以相信
真的那麼不好賺
辭一辭吧
國營事業就是樣讓人監督
可以辭職後去台塑工作啊
這樣就沒人罵他們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