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tinger wrote:
有道理就台灣歷史上...(恕刪)
台灣的抗日史 基基百科
個人認為其實台灣民主國應該是滿清政府的台灣巡撫跟滿清在實行的政治手段為主,
就是原滿清的巡撫跟官員組成的。。。
任別 姓名 任期
第一任 唐景崧 1895年5月25日─1895年6月6日
第二任 劉永福 1895年6月26日─1895年10月21日
台灣民主國 基基百科
內有詳細資料,
大家可以參閱。。。
乙未戰爭跟開台北城的時間點。。。
5月27日,日本近衛師團的主力部隊與樺山總督在沖繩會合後,即往台灣前進。5月29日,日軍在澳底(今新北市貢寮區境內)登陸。6月2日,清廷代表李經芳與日本代表樺木完成台灣交接。6月3日,獅球嶺砲台與基隆相繼陷落,民主國正規軍戰死者在200人以上。
6月3日敗兵退入台北,引發紛亂。6月4日傍晚,總統唐景崧化妝成老婦,帶著銀兩逃出台北。6月6日,唐景崧搭上德國商輪鴨打號(Arthur),從淡水逃往廈門。有部分史學家據此,將該日定為台灣民主國的亡國日。丘逢甲得知唐景崧逃走、自己成了日軍「頭號」通緝要犯後,據說將十萬兩白銀的起義款項[15],捲款逃往廣東嘉應。6月11日,泉州人辜顯榮代表艋舺士紳迎接日本軍進入台北城。同時,軍務大臣李秉瑞、義勇軍大統領吳湯興堅守崗位積極備戰。
6月19日,日軍開始南下進攻桃園、新竹。22日前鋒部隊佔領竹塹城前後,開始遭到北台灣客家人的游擊式「壯烈反抗」[16]。另外,在三角湧的隆恩埔、分水崙等地,日軍分別遭到當地義勇軍的包圍伏擊,死傷多達數百人。
6月26日,餘眾在台南擁立民主國大將軍劉永福為第二任大總統,遷都臺南,號稱南都,設總統府於大天后宮。為籌措經費,劉甚至曾經發行鈔票與郵票。學者將劉永福在臺南所建的政權稱之為「台南共和」(Tainan Republic)[17][18][19]或「第二共和」(Second Republic)[20]。
8月下旬,雙方各自集結於八卦山一帶。27日,日軍開始零星砲擊八卦山的抗日義勇軍陣地。29日半夜發動進攻,歷經八小時的激戰,於當日上午八時取得勝利。此役為乙未戰爭最大的正面會戰,史稱「八卦山之役」。
由於戰情不如預期,日軍增派混成第四旅團及第二師團,分別於嘉義布袋與台灣最南端屏東枋寮登陸。10月3日起,分別於三方向進佔台灣南部各城。
文化抗日運動
1927年初,「文協」分裂,左派掌控「新文協」,老幹部退出另組「台灣民眾黨」。台灣民眾黨又於1930年分出「台灣地方自治聯盟」。而在農工運動團體方面,「台灣農民組合」於1926年成立;民眾黨的外圍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於1928年結成;同年4月,「台灣共產黨」在上海成立。簡單言之,1920年代的上半期,是台灣社運團體萌芽發展的時期,1920年代的下半期,是各社運團體沿著左右派意識型態分道揚鑣的階段。直到1930年代初期,隨著日本當局的高壓手段,這些分合擾嚷的社運團體才紛紛勢微[12]
1930年代中期後,在皇民化運動的指導下,台灣住民在1920年代曾經盛極一時的政治鬥爭和社會運動,都遭到禁絕的命運。在這種情況下,文化運動,特別是文學運動取而代之,而成為這個時期反抗運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