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ma222 wrote:
民營化確實不是烏托邦
但不一定會比國營差
...(恕刪)
前面都寫地那麼清楚..
別人的文章都不看的啊?
掃盲一次還不夠? 那再來一次!!! 這回請你仔細研讀清楚喔!
別再造成眾人的困擾好嗎?
基於您的專業程度, 若有不懂, 歡迎您提出(沒啥好丟臉的)
大家有空應會不吝指點你的..(大家都已指點你那麼多了..)
==
你以為民營就代表績效會好? 你以為民營對誰有好處?
再來用舊文掃掃盲吧?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1&t=2518640&p=14
有投資價值的資產及股權才能吸引投資人/財團.
國營企業民營化=國家資產私有化.
若為官股仍有主控權(董監為官股派任)只不過是逃脫立法院等監督機制的假民營.
若官股全數出脫的真民營, 則幾乎無一不是變成財團化.
但相同的是降低員工薪資與福利, 把員工當耗材, 用過即丟.
當公部門帶頭砍員工薪資與福利, 把員工當耗材, 用過即丟, 民企當然沒有道理不有樣學樣變本加厲.
COSTDOWN從員工著手, 盡力壓榨也是必然的現在進行式.
像現在問題眾多的人力派遣, 其實在台灣人力派遣的最大的咖即是公部門.
資方製造出來之綿綿不絕永續不斷無法根治高成本且與時俱烈滾雪球式的社會問題, 只得全民納稅買單.
不少鄉民以訛傳訛想當然爾說民營比國營有效率?
有任何具公信力的正式學術論文或調查報告來佐證嗎?
其實這個謬論, 隨隨便便看看產業中的現實就可輕易駁倒.
以樣本多, 同質性高, 透明度高, 可比較指標多的台灣本土銀行業來看.
國營銀行全數為前段班, 後段班則全數為民營銀行.
以同樣的公司來看, 已財團化的中華開發, 其經營績效及的上過去官股時期的一二嗎?
在過去被政府賣掉(或民營化)的世華銀, 台北銀, 中華開發等哪家不是經營績效良好?
財團吃下這些國家資產圖的是啥, 現也眾所週知.
國營企業民營化對國家社會及人民有任何好處嗎?
完全看不出來.
對了, 絕大多數鄉民恐怕不知道以下的事.
所有全名中有"股份有限公司"的國營企業都是公開發行公司.
公開發行公司其資本與財務獨立於國庫之外, 當然其損益與支出不會跟納稅人繳的稅的有連結關係, 官方扮演的是投資人的角色. 當然基於投資與股權關係, 這些國營企業若有獲利必需上繳國庫(通常以股利的方式), 反之若虧損, 該公司是無法跟投資人拿錢的.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1&t=2518640&p=15
完全的民營化有啥好處? 對誰有好處?
只要是官股出脫所有股權即是標準定義上的完全的民營化.
但任何具投資(或潛在)價值的公開發行/上市櫃公司.
財團可經由公開市場取得股權或經由成本更低的委託書收購.
輕易取得該公司董監席位及經營權.
官股將股權完全釋出的必然後果就是財團化.
中華開發就是著名的例子.
當初辜老二就是透過景冠及興文兩家幾乎算是空殼的投資公司舉辦聯貸案借錢收購中華開發的股權, 又以中華開發的股票當聯貸案的擔保品.(這聯貸案整個過程有許多部份其實應有重大違法違規違紀的爭議, 但金管會及檢調查了好幾年到最後也不了了之)
辜老二其持股佔中華開發之股權不到10%, 即成功順利入主中華開發, 掌控中華開發幾百家轉投資公司及其千百億的資產與銀彈...
要是辜老大手腳快一點在這一堆國家資產變成財團資產的弊案被踢爆前搞定, 現優質的兆豐金(交通銀行+中國商銀等)搞不好也已財團化甚至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