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

民進黨執政,人民生不如死

MICHAELCUB81 wrote:
就最近的一、二十年,(恕刪)


還在生活品質?

青壯人口滅少,老年人口增加,政府用在公共服務的預算只能大幅減少,

現在,馬路破損了,跟村里長講一下,很快就補好了,未來,誰來補?或是幾年可以補一次?還是幾十年補一次?

環境髒了,現在當週就有人掃,未來,會不會幾個月或是幾年才掃一次?

垃圾車現在一個禮拜收五天,未來,會不會一個禮拜只收兩天,甚至一天?

現在,醫學中心的護病比1:9是血汗,未來會不會變成1:20甚至更高?

如果你有幾億身家,可能影響不大,但如果是中產階級或以下,日子只會更難過.

每天基本的水電瓦斯也是一樣,要嘛多花錢,要嘛就要忍受許多不便.


沒錯,人口大量減少之後,

馬路上的人車少了,但是,路面破損,除非很嚴重,不然就要等很久才有人修,髒了,慢慢等吧!

公園的人少了,沒錯,但是器材破損沒人修,沒錢修,環境髒亂沒人掃,沒錢掃.

醫院看病的人多了,但是每位醫生和護士要照顧的病人增加,沒錢,你就慢慢排吧!


這樣會有生活品質?
imhung wrote:
還在生活品質?青壯人(恕刪)


當然,努力工作,不是在追求提高生活品質、居住品質?

難道是希望停頓、甚至倒退?
imhung
imhung 樓主

我講少子化,你說努力工作?[沒有不敬的意思]

2022-03-11 17:38
i hung

你自己生幾個?

2022-03-12 0:53
台北南陽 wrote:
民進黨執政,人民生不如死

低薪族才會生不如死


塔綠班收入頗豐, 一點感覺都沒有!
國民黨的惡,都是從民進黨嘴中聽到;  民進黨的惡,卻是親身經歷體會到的。
i hung

只會怨天尤人,打不過為什麼不加入?

2022-03-12 0:52
imhung wrote:
內政部統計:今年1-5(恕刪)


看起來中華民國政府比台灣國政府強多了啊
蔡政府這些狗官都該自殺了

●中韓經濟成長之比較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口約為一千八百五十萬人,尚未達韓國之四千零五十八萬人的一半,然而在出口金額方面卻較韓國為高。去(一九八三)年,中華民國出口總額達二百五十一億美元,較韓國之二百四十四億美元高出七億美元。因此,中華民國平均每人出口額高達一千三百五十七美元,較韓國之六百零一美元高出一點二倍以上。
在與韓國互為近似的環境下,為什麼中華民國能獲致如此輝煌的出口成就呢?為了解開這個謎題,特地前往中華民國訪問。現在,這個謎題已獲致某種程度的解答,擬將此有關問題介紹給讀者們。
第二個訪華之目的,是擬考察韓國主要競爭對手國家之中華民國的出口通關手續,並與韓國互為比較,以便釐訂減輕目前韓國外銷廠商出口手續之負擔過重的方案。
中韓兩國具有很多的相似點,且在由開發中國家邁向中進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發展上,同被譽為成功案例的楷模。
又中韓兩國同位於亞洲地區,亦同受儒教薰陶的影響,且在資源稟賦不足,人口密集之情形下而出發的中韓兩國,在過去二十餘年間,持續推動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政策,達成了經濟快速成長,因此,當今雖已引起世界各主要先進國家的恐懼,但已累積起雄厚的經濟力。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中華民國政商自中國大陸遷臺時,可說在幾乎全無工業基礎的狀態下,培育發展起今天的經濟力,而韓國由於受日本帝國支配及一九五○年初韓戰戰火破壞的影響,亦在全無工業基礎的狀態下,開始著手經濟建設工作。以正式推動經建計畫工作的起步而言,中華民國略較韓國為早。
中華民國自中國大陸遷臺後,為了優先解決糧食問題,乃以有利的氣候條件為背景,首先致力於農業發展,其後隨著奠定農業基礎後,乃於一九五三年訂定包括工業發展在內之第一期四年經建計畫,正式推動經建工作。
韓國雖於韓戰後之一九五六年訂定公佈五年經濟復興計畫,繼之又曾於一九五九年公佈五年經濟發展計畫,但皆因國內因素的影響,致未能付諸實施。因此,真正從事經建工作,可說是自一九六二年起的第一期五年經濟發展計畫。
一九六二年,韓國開始著手推動工業發展,當年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GNP)僅為八十七美元,同年中華民國的平均每人GNP已達一百六十一美元,幾為韓國的二倍,且商品出口總額亦達二億二千萬美元,恰為韓國五千五百萬美元的四倍。此可說是中華民國推動工業化的起步約較韓國早五至十年。
至去年,韓國平均每人GNP儘管已躍升為一千八百八十美元,但中華民國更增為二千六百七十三美元,因此,中韓兩國平均每人GNP的差距仍相當大。
如就近三年來中韓兩國經濟成果而言,在經濟成長率方面,韓國雖略高於中華民國,但在物價及國際收支方面,中華民國的表現則遺優於韓國。
去年,中華民國經常帳收支順差高達四十三億美元。創空前最高紀錄,已脫離第二次石油危機衝擊的影響,預測今年經常帳收支順差可望增為五十億美元。
一九八一年,中華民國躉售物價上漲百分之七點六,但在一九八二年及一九八三年則已分別下跌百分之零點二及百分之一點三,已奠定起強勁的國際競爭能力之基礎。
韓國在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三年之三年間,在物價穩定上,雖亦獲致改善,即自一九八一年之上漲百分之二十點四,分別降為一九八二年及一九八三年之僅上漲百分之四點七及百分之零點二,呈現漸趨穩定之勢,但穩定的程度,則仍遠遜於中華民國。
近二十餘年來,中韓兩國在經濟發展上,互相觀摩學習、而在國際商品市場上,則互為競爭,謀求發展。
即使在今天,中韓兩國同處於如無出口則無以推動經濟發展的狀態中,且產業發展過程相同,出口商品結構互為近似,出口對象地區市場亦均偏重於以美國及日本為主之先進工業國家,因此,在世界市場上,可說是一對相當敏感的競爭者。
為此,應正確瞭解對方,且在必要時,宜努力改善雙方關係,可成為促進雙方共同發展的泉源。
在這次訪華中,拜見了不少的中華民國政府官員及工商界人士,向他們求教台灣經濟所以能獲致穩定成長之因,並也向這些人士說明了韓國的制度或現況,進而與中華民國的情形互為比較討論,使雙方均獲益非淺。
●國際收支與國民儲蓄
中華民國並無外債。雖即使有對外債務,但由於擁有超過對外債務之對外資產,反而可說是一個淨對外債權的國家。
因此,中華民國不像韓國那樣需負擔龐大的外債利息。包括利息在內之投資所得收支,在過去雖亦曾呈現小幅逆差,但自去(一九八三)年起已反轉為順差。此與韓國需支付龐大的利息,使去年投資所得收支逆差達二十九億美元,呈現相當明顯的對比。
中華民國所以沒有外債負擔,主要是因在過去的國際收支中,大都呈現平衡或順差。
中華民國自一九六○年代後半期起,已進入國際收支平衡期,邁入一九七○年代後,已由債務國轉為債權國的時期。一般而言,開發中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大都倚賴外資發展經濟,成為債務國;其後,如達到某種程度的經濟發展,則邁入外債償還期,最後,才轉為債權國。
就一九七○年代來看,中華民國除在第一次及第二次石油危機中之一九七四年、一九七五年、一九八○年之外,每年皆呈現巨額的國際收支順差,預測今年國際收支可望創下約五十億美元的空前最高紀錄。
然國際收支順差是意味著什麼呢?又是怎樣達成的呢?
它是活用包括國內人力資源在內的所有資源,進行更多生產,並在更少的消費下,才達成的。
從事更多生產,是更進一步活用國內的勞動力或資源等,才有可能實現。
再者,國民們如能勤儉節約的話,更能擴大出口能力,反之,減少進口需求,才有可能改善國際收支。
去年一至九月,中華民國出口總額達一百八十三億美元,進口總額則僅一百三十六億美元,因此,貿易出超四十七億美元。中華民國國際收支呈現巨幅順差,可視為是因善於活用勞動力,從事生產,以及國民儲蓄傾向較高等所致。
對活用勞動力從事生產的問題,擬在後面專篇探討,在此擬觀察分析中華民國高儲蓄傾向的背景。
在經濟理論上,國際收支差額是與國內儲蓄投資差額互為一致。因此,國際收支順差可說是國內儲蓄用作國內投資後,仍有剩餘。
去年,中華民國儲蓄率高達百分之三十二,較韓國的百分之二十四高出八個百分點,亦即中華民國總生產的百分之三十二是用作儲蓄。
在家計上的儲蓄傾向,中華民國較韓國高出兩倍。中華民國的家計,將剔除稅捐等後之可處分所得的百分之二十,用作儲蓄,而韓國則僅為百分之十,恰為中華民國的一半。
家計之高儲蓄率是意味著節約消費,因此,產生可輸出更多生產品的餘力,同時隨消費品之生產亦可降低進口需求,進而物價可獲致穩定,且亦不用籌措外資。
因此,由中華民國的範例,可知提高生產效率,努力增加生產雖相當重要,但如能將所增加的生產品,僅部分用作消費,而絕大都分用作儲蓄,在國內籌措投資財源並努力償還外債,則更為重要。
中華民國所以能獲致高儲蓄率,其主要原因可說是中華民國國民勤儉節約之國民傳統美德所使然的,但這並不容忽視金融儲蓄的高度誘因。由於物價長期穩定,使實質利率獲致保障,國民放心存款,乃養成以長期儲蓄性存款方式,將金錢寄存於銀行或郵局的習慣。
795.40
再者,在稅捐方面,亦有特別的誘因。即對每一申報單位之全年儲蓄性存款利息(不包括郵政儲金及短期票券之利息)、公開發行上市公司具名股票之股利及信託收益等在新台幣三十六萬元(折合韓幣七百二十萬元)以下者免稅。就銀行之存款結構來看,一年以上長期儲蓄存款所佔之比率遠超過一年以下短期儲蓄存款所佔之比率。根據統計,一年以上、二年、三年等長期儲蓄存款佔民間儲蓄存款總額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而韓國一年以上定期儲蓄存款所佔之比率尚未達百分之二十,其餘均為一年以下短期流動性存款。
●獎勵投資制度
就中華民國的產業結構來看,製造業所佔之比重較高,且由製造業所生產之貨品,被用於出口的比重亦較高。此外,在就業、投資、生產額等方面,製造業在全體產業中所佔之比重亦遠高於韓國。
再者,由就業結構面來看,在全體就業人口中,從事製造業的比重的佔百分之三十二,較韓國的百分之二十一高出十一個百分點。
另就產業別投資情形來看,在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三年這三年間,製造業投資額佔投資總額之比重,約為百分之二十九,遠超過同期間韓國的百分之十五,成為很顯著的對比。
中華民國由於投資及就業偏重於製造業,使其在總附加價值生產額所佔之比重高達百分之四十。再者,因投資偏重於製造業,使製造業就業者的資本裝備率較高,因此,生產力相對提高,更能生產較多的貨品。
根據比較分析顯示,中華民國的製造業就業者平均每人生產額如以銷貨額為基準,的較韓國高出十個百分點;另如以附加價值為基準,更較韓國高出三十個百分點之巨。
因此,對製造業之投資熱絡,創造就業機會,吸收勞動力,奠定可提高出口能力之根基。同時,在快速的經濟成長及國際收支改善上,已擔當起相當重要的角色。
中華民國所以能促使製造業從事龐大的投資,其原因為何呢?
此雖有很多的因素,但為誘導本國人、華僑及外國人的獎勵投資制度則一直擔當著相當大的角色。
中華民國制定了大有為之獎勵投資,加速經濟發展之獎勵投資條例;為鼓勵、保障及處理華僑回國投資之華僑回國投資條例;為保障及處理外國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投資之外國人投資條例。
獎勵投資條例可說是中華民國為獎勵產業發展的基本法。本獎勵投資條例中,不僅規定了為獎勵投資的各種稅捐減免,同時並訂定了促進資金市場發展之稅捐減免等內容。
尤其,是以對新投資創立的生產事業,五年內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為首,對各種投資給予稅捐獎勵的誘因,是其主要特徵。獎勵投資是從可提高就業機會,增加出口,加速經濟發展等方面來充分體認的。
獲得本條例獎勵的業別,除製造業外,並包括服務業及幾乎所有的生產事業。
此外,中華民國政府對策略性工業除給予一般獎勵外,並給予其他方面的獎勵,以促進其發展。
以這種新投資為主的稅捐獎勵而言,不但激勵了企業的設立,而且發展了目前很多的企業,因此,在擴大出口的基礎上,已擔負起卓著的功能。
根據資料分析指出,中華民國在擴大出口基礎及先進技術轉移上,外國人投資擔當著相當大的角色。自
一九六二年起,迄至一九八三年之二十二年間,外國人在中華民國的投資案件,約有三千件,投資總額計達三十九億美元,幾為韓國十二億美元的三點二倍。
尤其自邁入一九八○年代以來,外國人投資平均每年均維持於四億美元左右的水準,由此顯示外國人對中華民國投資環境的信賴,以及對中華民國的投資相當熱路。
根據統計,這些外資企業出口額佔中華民國出口總額之比重,約為百分之二十六,且在就業方面,這些企業雇用員工人數佔全體製造業就業人數之比重,約為百分之十七,可說外資企業對中華民國的經濟深具貢獻。
按投資國家別而言,依序為美國(十二億美元)、華僑(十一億美元)、日本(九億美元)、歐洲(三億美元)及其他地區(四億美元)。
再者,自邁入一九八○年代以來,日本人在中華民國的投資額已超過美國人及華僑的投資。
另按投資業別而言,因另外制定外國人獎勵投資業別,採選擇性的獎勵投資,以致依序為觀光旅館業、電子及電器業、基本金屬製品業、化學業及機械業等。
獎勵外國人投資之業別,計有按(一)國內所需之生產或製造業、(二)有外銷市場之事業、(三)有助於重要工、礦、交通之事業、(四)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之事業及(五)其他有助於國內經濟或社會發展之事業等基準來進行審查核定。
●主要出口貨品領先地位之比較
中華民國的出口總額較韓國為高,而到底是何種貨品出口金額居於領先地位呢?輕工業製品中,中華民國之鞋類、玩具、運動用品、旅行用品及家具等的出口金額皆遠超過韓國。另在重化工業製品中,中華民國出口金額居於領先的貨品計有一般機械、事務用機器、光學儀器、工具類等。僅這些貨品,就有四十億美元的差距,因此,韓國在出口總額競爭上低於中華民國的主要原因,似乎可從這些貨品的出口金額領先情形中找出。
由這些貨品是勞力密集的產品,且是中小企業型產業,來找出其特徵,因此,出口所淨得外匯比率仍算很高。
如以大分類分析觀察中韓兩國之出口貨品結構的話,韓國在重化工業製品及紡織品之出口居於領先地位,而中華民國則除紡織品外之輕工業製品及農水產品的出口居於領先地位。
首先就重化工業製品之出口情形來看,一九八三年韓國重化工業製品出口金額為一百二十八億美元,遠超過中華民國之一百億美元。因此,韓國重化工業製品出口金額佔出口總額之比重高達百分之五十三,較中華民國的百分之四十高出十三個百分點。
按出口貨品別而言,韓國之船舶、鋼鐵產品及彩色電視機等的出口金額雖遠超過中華民國,但一般機械及工具類等之出口金額則遠低於中華民國。
另按近年來出口趨勢來看,中韓兩國重化工業製品出口金額佔出口總額之比重,呈逐年提高之勢,而輕工業則轉呈下降,預期今後中韓兩國重化工業製品出口將繼續主導總出口。
在紡織品出口方面,韓國已有十餘年繼續領先中華民國。一九八三年,韓國紡織品出口金額為六十二億美元,較中單民國之五十億美元高出十二億美元。
近年來,中韓兩國紡織品出口金額佔出口總額之比重雖均轉呈下降,但在一九八三年中,仍分別高達百分之二十六及百分之二十,續居出口貨品之首位。
另就除紡織品外之輕工業製品而言,中華民國的出口金額則居於壓倒領先的地位。其中,玩具及運動用品之出口金額高達十六億美元,恰為韓國四億美元的四倍。鞋類出口亦較韓國之十二億美元高出六億美元而達十八億美元。中華民國的家具工業自很久以來就相當發達,一九八三年出口六億美元,與韓國之仍未達一億美元成為很大的對比。另在一般機械及工具類之出口方面,亦持續維持穩健的成長。這種工業之技術及技能水準已獲安定,將成為今後穩健發展的基礎。
但中華民國在出口方面,並非沒有隱憂。即依單純勞力密集之輕工業製品的出口,到底能持續多久呢?
尤其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工資的上升,且在海外市場上,由於受其他開發中國家加入競爭行列等之影響,因此,照目前產業結構來看,勢難以長久持續確保在國際比較利益上的優勢。為因應此種情勢,中華民國政府乃擬訂有關對策,現正穩健推動中。
中華民國政府於一九八二年三月成立策略性工業發展執行委員會,積極支援策略性工業的發展,並以產業關連效果高、市場潛力大、技術密集度高、附加價值高、汙染程度低等六個項目為基準,核定公佈機械、運輪工具、電子、電機、資訊產業等一百五十一項貨品為策略性工業,誘導民間投資朝此部門發展。
對這些工業除給予一般之新創事業投資五年內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獎勵外,並實施准予增加盈餘保留的額度及低利融資生產投資資金等多種獎勵辦法。
根據統計指出,一九八三年首八個月策略性工業產品出口金額,計較上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十六,由此顯示對這些工業的發展寄予莫大的關懷。
再者,中華民國政府為引進外國的科技工業,羅致科技人才及獎勵工業技術的研究發展,在新竹設立科學工業園區,給予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等各種獎勵,現正積極誘導外國廠商設廠中。
截至目前,已有四十六家廠商在此工業園區設廠,其中之四十三家廠商已開工生產。已設廠業別計有電子及資訊工業、精密機器工業及尖端技術工業等。
由上顯示,目前中華民國的工業正由輕工業逐漸轉為技術密集的重化工業,並持續朝向高度產業社會發展。
●活用人力資源
中華民國正活用人力資源中。中華民國國民的經濟活動參與率高,尤其從事製造業生產之受雇員工多。
一個國家的勞動力如何靈活運用「將成為左右該國經濟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參與生產活動的人愈多,則產量愈高,且從事生產力較高之產業愈多,則該國全體之生產力自然而然愈高。
一九八三年,中華民國十五歲以上總人口中,經濟活動參與率達百分之五十九,創空前最高紀錄。我認為此數字可能較實際情形有所低估。
中華民國,家族間之小規模競爭多,在就業人口統計,可能遺漏不少,且夫妻一般均在就業,留在家中的老人除照顧自己家庭中之孫女外,甚至於還幫忙照顧鄰居的小孩,亦可算是參與經濟活動。
中華民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特別高。在十五歲以上之女性人口中,就業人口之比率高達百分之四十八,因此,如剔除老人及學生,則大部分的女士們可算均參與勞動。
在台北市近郊之桃園中正國際機場,一下飛機,辦理入境手續時,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負責辦理入境手續之出入境管理局的官員,大部分均為女士們。
且到台北市內的政府機關參觀訪問時,發現無論那個機關均有很多的女公務員,其中亦有不少女士擔任主管。
由於公務員職業特別受女士們的喜愛,據說在某次公務員任用考試中,曾呈現幾百對一之相當劇烈的競爭率。
在中華民國之女就業人口中,計有百分之六十是已婚女士。此等已婚女士們之比重所以較,其主要原因,雖可說已婚者層較未婚者層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一般夫妻均在就業之故。
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泰英先生說,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之管理職樂意採用女受雇員,即使在婚後,亦希望其繼續上班。
此與韓國之大部分女受雇員在結婚後,即步入家庭,從事家管,埋沒掉過去所累積的學識與技能等,呈現很大的不同。
且由於夫妻勤於工作,因此,所得多,加以一般太太們耽迷於奢侈或浪費之閒暇時間較少,使家計儲蓄率為之提高。
在全體女受雇員中,有百分之三十三受雇於製造業,因此在確保生產職上,擔負起相當大的角色。此與韓國全體女受雇員僅有百分之二十一受雇於製造業,亦成為很大的對比。反之,韓國的女士們從事服務業者的比率則較中華民國為高。
我認為中華民國所以可能確保生產職人力且女性人力之活用度相當高,似乎與工資結構具有密切的關連。
如以製造業為基準,比較中韓兩國工資水準時,儘管呈現出中華民國略高於韓國或兩國幾乎互為接近的情形,但中華民國受雇員工階層間的工資級距較小。尤其在製造業中,管理職與生產職間之工資差距小,且男女工資或學歷高低間工資之差距亦較韓國小。
舉例言之,如比較中華民國製造業中之管理職及生產職平均工資,前者僅為後者的一點五倍,較韓國之一點九倍為低。
另就中華民國男女工資之差距來看,男工平均工資亦僅為女工平均工資的一點五倍。且如學歷相同的話,則其差距更低。
因此,透過對生產職與女受雇員之相對的優待,在生產職上,當然可確保很多的女性人力。
透過獎勵投資,創造很多的就業機會,給從事生產職之受雇員工適當的待遇,引發就業誘因,活用女性人力,因此,可抑制因勞力供給不足而調高工資的壓力。
在中華民國,勞動統計被視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指標,並被廣泛參考使用。韓國雖亦由勞動部發行勞動統計月報及年報,但中華民國的勞動統計發表時間則似較韓國為早,且所分析之統計內容亦較韓國充實。
中華民國政府如一經發表勞動統計,大眾傳播媒介隨即加以報導分析,且國民們對此報導亦寄予莫大的關心。

imhung wrote:
今年會不會跌破2300萬人呢?


拭目以待
  • 5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