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惡小多 wrote: 平心而論,管爺那年代考大學壓力其實沒後來70年代那麼大。那時13、14歲就該賺錢養家了,家裡有錢供唸高中的人少,供大學的更少。 我建議你先去看看歷年「錄取率」再來屁吧。當年能考上的人數少沒錯,但是錄取名額更少,錄取率更低。錄取率才是壓力的標準,總人數少不代表壓力小。
小保羅155 wrote:憑良心講你的小孩念建中畢業考上文化大學 你會... 國中考高中很努力是可上建中,但考上好大學是要努力+一些天份...但文化畢業去考台大碩士就容易多了..是因條件不同...鼓勵進修..非台大碩士不好...負面說是洗學歷..建中畢業只考上文化大學 ..也看什麼系....可能建中在混,先體驗了其他的事....其實日後機會很多的是塊料只是繞了路而己...
管中閔認為美選後貿易戰加劇戰火影響台灣 切勿認為台積電無可取代顯示其文化的程度不足貿易戰是為了圍賭共產勢力外擴,電動車就是一例中共先偷特科拉中國設廠的技術與人才,然後再瘋狂複製生產,無止盡補貼傾銷全世界這種無恥作法,必須反擊!
4、5年級的小孩,一年有40萬人(現在只剩下不到20萬,不可同日而語),當時日間部大學每年也只有錄取一萬多人,重考生待在南陽街一整年,還特別多,這樣是好考不好考?像當年考上台中一中就比較會去念,二中升大學就很差了,二中學生很多就轉職業類學校,管爺那年代,考大學很難!40萬只有1萬出頭上大學,說率取率3成,其實40萬只有3萬多報考,能上大學的,其實只有3%左右!人生很難講,有些人小時候不念書,長大忽然覺得念書很重要,也有人忽然愛念書,當然也有人一直唸很好,但是某個因素,忽然念不下去,不要用一時評斷,人生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