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也貼到這個討論串一起討論
下表是我根據最新能源局的資料做出來的未來三年台灣供電能力分月變化
基準月設為2021年的五月, 本表不計入風電與太陽能
大家可以根據本月的供電情況檢視一下未來三年的缺電風險

從表中可以知道兩年後是台灣供電最吃緊的時候
以2023年五月為例, 供電能力比現在少了144.64萬瓩
這已經比年旱災造成的供電短缺還要大了
也就是說後年的五月即使沒有缺水問題, 供電能力也只與現在差不多
可是2022年底台積電3奈米量產
因此兩年後的今天, 不用處於酷熱的情境, 用電量都有可能超過3800萬瓩
如果遇到今年缺水又酷熱的情況, 然後供電量再少144.64萬瓩
會發生什麼事 ??
如果把風電與太陽能計入
由於現在備轉率最低的時候都發生在夜間尖峰,
因此太陽能對夜間尖峰備轉率沒有幫助
而風電以最近的觀察,夜間尖峰的發電率平均是15%
因此大概只能貢獻35萬瓩, 相當於1%的備轉率,對缺電的幫助真的有限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 未來兩年台灣是真的面臨缺電風險
而兩年內在供給面上幾乎無法增加新的發電機組
(即使核四公投通過也不太可能)
台電能做的大概只有
1. 減少夜間尖峰用電(強化需量反應??)
2. 延役發電機組
註: 表內的退役機組時間, 火電通常都是在月底,因此我會在下個月才計入
如大林#5 2022/12除役, 我在 2023/1 計入
下表為能源局公布的發電機組規劃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