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

服貿協議利弊?可否解惑!!

新規作成 wrote:
台灣向全世界開放,我沒意見.但是對中國開放,中國可不是甚麼自由經濟,開放市場,雙方不對稱,你開放的它勢在必得,它嘴巴說開放的,實際上潛規則明規則還一堆,你看得到吃不到.


我想你一定要說以下這堆和中國簽FTA的國家的一定不是傻了就是瘋了是吧

已簽署:東協(有十國)、巴基斯坦、紐西蘭、智利、新加坡、秘魯、哥斯大黎加、冰島、瑞士
正在談判:海灣六國(中東)、澳洲、挪威、南韓、日本

明明中國就不是甚麼自由經濟,開放市場,雙方不對稱一堆潛規則還一堆國家已跳海或正要跳海
台灣怎麼能傻傻加入他們行列是吧?

新規作成 wrote:
我們更要大聲呼籲,財政惡化的問題,不能只從現有的財政面來解決。馬總統、江院長與相關部會首長應該了解,財政惡化是台灣整體經濟結構惡化的病徵,我們的經濟結構雖然不斷在轉型,但是政府的財政並沒有跟上腳步。有些新興產業如旅遊業,大陸觀光客人數雖然大增,政府能夠新增的稅收卻很有限,原因就是我們的主管單位放任業界低價競爭,且利潤都被大陸與香港旅行業者瓜分殆盡。馬總統費盡全力打通了兩岸交流,最後的利益卻沒有進到我們政府與人民的口袋,民眾沒有分享好處,對國家財政也沒有貢獻。


你斷章取義的這段文章的問題已經要被解決了…被中國政府一道命令就解決了

陸旅遊法10月上路,助台觀光業長期發展

MoneyDJ 台灣行業分析
精實新聞 2013-09-25 18:47:27 記者 楊舒晴 報導

過去不少陸客團流於低價競爭,造成旅遊品質低落,而為改善這項問題,中國政府祭出「旅遊法」來規範,預計10月1日正式上路,對於零團費、強迫購物的旅行團,將祭出重罰。業者認為,此政策上路勢必將衝擊到接待低價陸客團的旅行社業者跟飯店業者,但從長期來看,觀光市場將回歸到正常面,品質及品牌將會是各觀光業未來的重點營運方向,對於觀光產業長期發展達到加分作用。

旅行社業者鳳凰(5706)指出,部分旅行社業者為搶陸客團,常以零團費作為誘因,但旅行社業者為求賺錢,改以抽取購物佣金為主要收入,造成旅遊品質低落,而在旅遊法上路後,看好旅行社將會回到正常表現,旅行社以規劃有品質的旅遊行程來向民眾收取合理的團費報酬,購物佣金則是額外收入。

對於市場而言,鳳凰認為,政策上路需要約3個月觀察期,陸客旅遊團於這段期間內將會出現混亂狀況,接待低價陸客團的旅行社業者將會受到很大的衝擊,但對以高價團、參訪團為主的鳳凰來說,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反而在團費提升的情況下,民眾將會偏好品牌知名度較高的旅行社,這將會是鳳凰的長期利多。

中華民國觀光旅館公會理事長賴正鎰指出,陸客消費力道驚人,據觀光局統計,去年來台陸客平均每人每日在台消費支出就高達265.26美元(為最高),相信在旅遊法實施後,對於吃飯、住宿、購物等品質的要求就會更高,為觀光產業長期發展帶來加分作用。

賴正鎰認為,住宿選擇上,以「質」取勝的觀光飯店可望成為首選,自由行陸客、商務陸客入住比例可望增加,對整體觀光產業來說,不失為刺激國內觀光業者轉型升級的契機,觀光旅館飯店業同業對此都大表歡迎。
其實生命自己會找出路

郭台銘不是說"我們的政府就是甚麼都沒做, 所以讓我們有蟑螂一般的生存能力"

跟大陸和稀泥..未必是壞事

再來貼一段前天經濟日報的社論好了. 連像中時,聯合這樣深深藍的媒體都知道,錯誤的政策已經把台灣經濟搞到百孔千瘡的地步,沒辦法再替它隱瞞下去了.

還是那一句話,好好看一下,也該醒醒了.

台生競爭力不如陸生的關鍵 經濟日報╱社論 2013.09.23

{斷章取義}

薪資和就業環境。

大學生努力及積極程度,往往和其報酬成正比。近20多年來,大陸經濟快速成長,薪資不斷提升,對高級人才需求孔急,相對上,大陸受高等教育不易,大學畢業生是稀有資產,就業機會多,薪資亦高人一等,這樣的環境自然容易塑造出勤奮努力的大學生。

反觀台灣,近年來經濟成長每況愈下,失業率居高不下,薪資停滯,今年上半年實質薪資甚至倒退回16年前水準,大學生就業機會不足,畢業即失業者比比皆是;即使就業,薪資普遍只有22K(千元新台幣),不足以養家活口,因此愈來愈多優秀大學畢業生紛紛前往海外及大陸找工作。大學文憑不值錢,誘因不足,自然反映在大學生的散漫及不夠積極。台灣這種惡劣的薪資和就業大環境,當然政府應負起責任,不應歸咎大學生素質不佳和不夠努力。


企業經營型態。

台灣企業長期依賴成本導向的生產模式,過去重視員工價值的企業文化日益式微。尤其,近年各行各業競爭日趨激烈,很多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將生產線轉移海外尤其中國大陸,即使適合高學歷的工作機會,往往優先在大陸尋找更廉價的高級人力。這種經營型態形成很多台商不斷訴求高級人力不足,但卻又不肯聘用國內大學畢業生並加以用心培育。這也是導致台灣大學生學用落差擴大、競爭力不如陸生的背後原因。

此外,政府及高等教育體系充斥官僚和形式主義,造成浮誇及不切實際的社會風氣,也難免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削弱其長期競爭力。


總結來說,兩岸大學生競爭力的決定因素,不僅是教育制度的良窳,而且取決於社經體制的差異、政府經濟治理能力、企業經營型態及競爭力,乃至社會風氣等。以兩岸發展程度比較,台生競爭力沒有理由會輸給陸生,今天若出現明顯落差,最該檢討改進的恐怕是政府政策、企業經營模式及社會風氣,當然政府要負起最終及最大的責任。



新規作成 wrote:
再來貼一段前天經濟日...(恕刪)



這篇真的蠻好玩的…

我絕對認同廣設大學是個最蠢的政策
應該是培養少數精英的大學居然變的滿街都是,有哪個國家像台灣這樣的?
當年搞這政策出來的應該要判死刑才對

大學生好像一點責任都沒有呢…都是政府搞的環境害的啦
害得不少大學生上課睡覺玩手機、集體蹺課,該學的沒學好,學習態度差,全部都是政府的錯
至於來台的陸生在同樣環境為什麼還能這麼用功?或許是天生神力吧?
然後不少不學無術的一堆大學生說為什麼我的薪水只有22k?誰知道呢?都是政府的錯啦!

另外企業經營風氣及社會風氣居然也是政府的責任喔?

哪個國家的政府連這個都可以管的?

是要求所有的服務業至少都要以王品集團的服務品質為標準?
待遇全部以鼎泰豐為標準?

還是要求所有國民不可以重男輕女、不可以崇洋媚外、不可認為有錢才是一切,如不遵守就抓去關嗎?

台灣老闆問題很大,在對岸的台企的名聲也是差到不行啊…
如果在國外員工早就罷工了
中國搞過罷工,韓國搞過罷工,歐美一堆國家更多常常在搞…
台灣?都說是政府的錯就好了…政府應該要叫企業把錢拿出來,國外那堆笨蛋居然都
不找自己政府而是直接找上企業主,看來他們都不太靈光是吧




peterboulong wrote:
我絕對認同廣設大學是個最蠢的政策
當年搞這政策出來的應該要判死刑才對
大學生好像一點責任都沒有呢…都是政府搞的環境害的啦
害得不少大學生上課睡覺玩手機、集體蹺課,該學的沒學好,學習態度差,全部都是政府的錯
至於來台的陸生在同樣環境為什麼還能這麼用功?或許是天生神力吧?
然後不少不學無術的一堆大學生說為什麼我的薪水只有22k?誰知道呢?都是政府的錯啦!


我覺得那社論這樣說其實並沒有錯
因為這些"上課睡覺玩手機、集體蹺課,該學的沒學好,學習態度差"很多其實都"不應該是大學生"
在我那個年代(錄取率近五成)
上面那些除了玩手機和集體翹課沒有其它都有(當年沒手機可以玩),只是比例差別
廣設大學的結果卻把這個比例給提高了
把"本來不應該是大學生的學生變成了大學生"
至此,社會新聞看到青少年問題,不再出現專科生,高職生等字眼,幾乎清一色是"大學生"
造成"大學生"在社會觀感上每下愈況
碩士門大開,22k,大學生競爭力問題都是惡性循環的結果
所以追究根本
開大門的政府應該要負最大的責任,而不是經過這個大門進來的那些爛芋
因為你根本不能期待那些爛芋可以變好,別鬧了

只不過冤有頭債有主,廣設大學並不是現任政府的責任,現任政府只是擦屁股
擦的好不好那是另當別論,就像美國當年柯林頓也沒想過自己做的事會成為將來爆發金融海嘯的火種一樣
結果金融海嘯發生是後任的政府在擦前任政府的屁股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屁股沒那麼好擦...


peterboulong wrote:
如果在國外員工早就罷工了
中國搞過罷工,韓國搞過罷工,歐美一堆國家更多常常在搞…
台灣?都說是政府的錯就好了…政府應該要叫企業把錢拿出來,國外那堆笨蛋居然都
不找自己政府而是直接找上企業主,看來他們都不太靈光是吧


這也是有幾個原因
第一個是台灣經過長年的民粹治國,政府硬不起來,要欺侮人當然找好欺侮的
第二個是台灣本身就業市場環境本來就小,企業主一個不滿意就鬧出走,搞罷工只是讓企業主拋棄台灣而已
台灣勞工也沒有多大的本錢能搞罷工
第三個是台灣人民族性奇差無比,中華民族本身就是自私的民族,但對岸經過共產黨的高壓統治
比起來連他們的民族團結性都比台灣人強

以上,個人見解


han172189 wrote:
都是走向自由經濟,開...(恕刪)


懶得跟你扯, WTO 雖然減少了一些關稅障礙但跟FTA 根本是不同的東西..!
新規作成 wrote:
小弟最愛引用的就是鄧...(恕刪)


前朝的時候有次貸?有歐債?
每次要拿前朝和現在的時勢比我就覺得很可笑…

聽說德國梅克爾很多台灣人覺得她超讚的,台灣還有個國內的女性政治家以他為模範

這是近期報導她在國內的政策,有沒有覺得很眼熟?
如果她大姐的政策是錯誤的,怎麼還能當選我也很好奇就是了
可能德國人都是傻子吧,誰知道呢

德低薪族激增 撐起就業率
2013-09-16 01:41 工商時報 【記者李鐏龍/綜合外電報導】

德國下周日(9月22日)舉行的全國大選競選時,總理梅克爾近來經常標榜德國的失業率是全歐洲最低之一,現約為6.8%。但這有其代價,德國低薪者的比率是全歐洲最高之一。

德國現有多達300萬名工作者的時薪不到6歐元(7.9美元),意味德國低薪族的比率居全歐洲最高之一,已被梅克爾的批評者拿來作文章。

從時薪6歐元的披薩外送員,到月薪不到750歐元的年輕記者,低薪族比比皆事,柏林某線上銷售公司包裝員的時薪甚至只有3.5歐元。

德國許多任職於汽車製造商等工業巨擘的員工,享有令人稱羡的待遇。但德國沒有全國性最低工資,這和大部分其他歐洲國家不同。

據IAO就業及技能訓練所統計,2011年,德國每5位受雇者中就有1位,或總數近700萬人,時薪不到8.5歐元。法國的最低工資逼近9.5歐元。

德國的低薪族眾多,同時兼職、臨時性等「不穩定」工作也激增。更有所謂的「微就業」,受雇者每月最高只領350歐元。

按德國官方數據,德國這種低薪族或微就業者,在2012年多達近800萬人,是20年前的幾乎2倍。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德國專家凱普勒(Andreas Kappeler)援引2010年的研究結果說:「在歐盟成員國中,德國的低薪族比率之高,僅低於匈牙利與英國。」

這次代表基民黨出馬挑戰梅克爾的史坦布魯克(Peer Steinbrueck)保證,勝選後的最先要務之一,就是推出每小時8.5歐元的普遍性最低工資。



huangcc72 wrote:
懶得跟你扯, WTO 雖然減少了一些關稅障礙但跟FTA 根本是不同的東西..!

哈哈!前面你扯了不少東西,不就是在講開放的壞處嗎?
我的本意就是不論馬簽ECFA或李扁加入WTO,都是走經濟自由化的路!
你的回應,只是證實了你的雙重標準!

新規作成 wrote:
比如服貿有對等開放嗎? 很多項限定你只能在福建或是哪個省區.拿網購來說,對方淘寶可以不必到台灣設點就對台灣營業,台灣業者卻非得到對岸設公司不可,因為它根本封鎖台灣的網站,這樣算對等公平嗎?

老話一句,請從整體來分析得失利弊,不要老是拿一兩項來說嘴!
那棟樓居然被回收了
來這邊問諸位大大好了
小弟把文章轉過來稍微修改一下

----------------------------
小弟不懂服貿但是看板上言論
好奇為何部分政策的支持者
頻頻發出類似的疑似恐嚇性言論?
一堆文章的本質都是在說"你不簽台灣會完蛋喔"
不是說服人應該是用預期效益或是好處嗎 ?
(只對於台灣的好處,用別國的比喻不準)
以下的比喻也許不恰當
但是你今天去店裡買東西
如果有熱心人士或是店員跟你解釋產品
不是應該說產品的好處嗎?
怎好像變成你不買這東西你以後會帶賽的感覺 
還有一點疑問剛剛想到
一般來講事情大都有利弊
所以自古有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衡取其重的說法
可是怎感覺有些人言論是
"有病治病,沒病強身" ..... 
這 ........ 真的是這樣嗎 ?
越來越多疑問了 

不知可否請諸位大大釋疑
謝謝
  • 5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