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

太陽能發電成本不知不覺中只剩下每度電4.5-6元不等


Wow_Senior wrote:
你5、6年後再來回...(恕刪)


那個.....不好意思,人家好像是樓主!
國內太陽能股王碩禾轉投資之福島太陽能電場,今(21)日舉辦啟用典禮,歷經約1年半完成的電場,總投資案逾50億日幣,是台灣在日本投資最大規模的地面型太陽能發電站。其電場估計每年約可發電2,000萬度,可供應近5000戶家戶用電,不僅可紓解日本電力問題,估計每年貢獻公司售電收入逾日幣8億元,將挹注穩定的營收及獲利。
empirepenguin wrote:
國內太陽能股王碩禾轉投資之福島太陽能電場,今(21)日舉辦啟用典禮,歷經約1年半完成的電場,總投資案逾50億日幣,是台灣在日本投資最大規模的地面型太陽能發電站。其電場估計每年約可發電2,000萬度,可供應近5000戶家戶用電,不僅可紓解日本電力問題,估計每年貢獻公司售電收入逾日幣8億元,將挹注穩定的營收及獲利。


這個新聞或許也正好說明了台灣推廣太陽能發電的困境。
太陽能面板的大宗價格類似半導體(例如記憶體),價格非常透明。全球的採購價格扣除關稅和運輸成本都差不多,台製品和陸製品的本結構勝過美日德產品,就一般性能品規格而言,唯一的差別的就是價格和品牌。也就是說建廠成本,除了土地和施工,在哪裡建搭成本都差不多,發電量則看緯度位置和氣候條件。

營運是否能賺錢,重要的因素就是電費了。

日本的家用市電採分級費率,以家用規模來看,電費大概是台灣的3-4倍。而永和電力福島發電所的保證收購電價比日本市電售價還高1/4。因此和碩這個case會賺錢,但是難以複製。首先,同樣規模電廠在台灣的建造費用跟在日本相去不遠,而土地成本台灣甚至會較高(永和電力電力用的是鄰近輻射區的廢棄高爾夫球場)。台灣的綠電保證購價格也比台電市電售價貴,但是仍只有日本收購價的1/4。
所以和碩(或其他公司)在台灣建個相同的電廠,不只虧錢,還會大虧。

這個電廠實際運作產出如何? 全年預估電力產出總額相當於核四廠滿載發電7個小時。
BigMac4Diet wrote:
這個新聞或許也正好...(恕刪)


所以我說。。。太陽能產業。。。不,嚴格說來是太陽能電池模組產業,是愚蠢的產業
太陽能發電廠才是聰明的產業(不但吃電池模組廠的豆腐,也吃當地消費者的豆腐)

不過,當太陽能板產業不愚蠢的時候
太陽能發電廠是不是能一直聰明下去?
我看機會很小

工商時報【記者陳惠珍╱南市報導】

關廟區大亞電線電纜公司的廠房屋頂,將是台南市首座2,392.25瓩的太陽能電廠。南市府經濟發展局表示,自民國100年至今,取得太陽光電同意備案合計2,235件,已是全國第一,設置總容量達117.274MW,相當53.31%曾文水庫年發電量,235座台南公園減碳量,總投資金額達105.54億元。

南市日照充足且太陽光電產業聚落完整,非常適合發展太陽光電系統,南市府自100年推動陽光電城計畫以來,取得太陽光電同意備案累計至今年5月4日止,合計2,235件,全國第一,設置總容量達117.274MW。

經濟局強調,南市政府推動太陽能光電系統政策以來,首座太陽能電廠已獲經濟部准予登記,坐落於關廟區大亞電線電纜之廠房屋頂,將是全市節能減碳最有效的範本。

工商時報【記者曾麗芳╱台中報導】

為了打造低碳示範城市,台中市政府積極推動「市管公有房舍設置太陽光電系統計畫」、研議修訂相關建築法規,全力擴大推動屋頂型太陽光電計畫,預計4年內,全市太陽光電設置容量可望成長50%。

台中市經發局長呂曜志昨(25)日指出,根據民國99至103年各縣市太陽光電申請設置量,台中市申請總容量為61.9MW,占全國總容量8.3%,排名第7;103年度全國共有319架風力發電機,中市54架,總設置容量117.9MW,設置數量占全國16.9%,排名第2。

呂曜志表示,中台灣太陽光電產業聚落位於中科園區,103年度產值約為200億元,因起步較晚,僅占全國總產值10%左右,惟挾著大廠集團作戰的優勢,預估到了107年、年產值將成長7%,占全國總產值將成長至20%。

為推動再生能源政策,中市府持續推動屋頂型太陽光電系統,預計4年內,太陽光電設置容量成長50%;8年內容量成長100%,太陽能、風能「雙箭頭」綠能裝置容量,可望成為六都之冠。

empirepenguin wrote:
工商時報【記者陳惠...(恕刪)


太陽能發電廠比傳統電廠容易興建,
大型,大規模的一兩年就能蓋出來
也沒啥獨特技術

台灣,人多 土地資源昂貴
沒必要去湊熱鬧

目前太陽能發電成本還是高,佔用空間又大,
如果現在就蓋了一堆,
若未來10年內太陽能發電有突破進展,
成本低了幾倍,效率高了幾倍

難道要拆掉目前的高價低效的太陽能發電裝置嗎?
不如等到技術上,成本上有突破了,再來推廣



台灣沒必要學德國,
況且德國並沒有從太陽能技術中獲利
技術反而被中國,台灣拿走了(不過中台也是大虧啦)
KCLin0423 wrote:
一點都不快逐步削去...(恕刪)


你認為下一代的核反應爐正式進入商轉會比較快還是再生能源的成本降到與傳統能源相當會比較快?
一直在講不知何時才成功的下一代核電廠而不講目前的核電廠是為什麼,是否因為目前的核電廠不適合台灣使用。

前面貼過2012年的全球電力別資料連結,
自己去看一下在2012年時再生能源中,全球風力+太陽能的發電量已經是核能發電量的四分之一,
(水力發電量原本就比核電多而其它另外的再生能源也都先不算)
而去年2014年時佔比更進一步佔到超過三分之一,
(2014年全球的發電量初估值, 風力7210億度+太陽能光1880億度+太陽能熱110億度 = 9200億度,而全球核能約 24100億度)
照IEA的預估值來看幾年內風力加上太陽能的發電量就會超過核能一半,
再之後發電量超過核能看來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至於韓國這幾年除了核能外對再生能的發展也很重視,
不要老是眼中只有核能而看不到其它方面的進展。

另外關於火力國內最重要的還是必需加速舊設備的汰舊換新,
(中國這幾年除了再生能與核能外,
也大力進行火力設備的汰舊換新以提升機組熱效率,
每年公佈的電力數據中還會提到大型煤機組的度電耗煤量數字,
去年中國公佈每度電用318克煤;台電依資料算每度電要410克煤,而民營電廠每度電用359克煤,
雖然中國的數字有沒有美化過不知但比起台電的數字實在好太多了)
可以去看看能源局有關台電機組效率值的資料煤電效率值20幾年都沒進步,
(燃氣機組也有一半左右該換了,能源局公佈的台電各型機組效率值)
再去看看台電目前的林口更新案資料,
裡面提到[新機組毛效率為44.93%,較林口舊燃煤機組提昇8.96%,每發一度電CO2排放量減少約20%。]
44.93%-8.96% = 35.97% , 35.97%/44.93% = 80% --->新機組比舊機組每度電可以少用2成的煤,
日本的亞臨界機組只剩一成多的比率都快汰換完了而台電現在才要開始.......。

至於你講的這段
[太陽能的愚蠢在
提供廉價的勞力,能源。。。甚至虧損
生產廉價的太陽能設備,給那些自以為很乾淨的國家,生產自以為很划算的太陽能電力
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
而且好處留給別人,壞處都留給自己]
這段實際上美歐雖然產量較少但也還是有在生產太陽能產品,
(歐美用保護本國產業的名義搞雙反另外抽稅)
如果你硬要把這種在許多產業上都有發生過的情形挑出來講,
(你舉的那些經過產業競爭後存活下來的公司從來沒賠過錢?
台灣相關產業的公司在發展過程也沒賠過錢或倒閉過?
用競爭後的存活者來講什麼產業才能做感覺像是種後見之明的見解。)
那只能說照這種標準台灣現在一堆外銷產業只要發展過程有過虧損就乾脆都收起來不必做了,
這種國際分工下正常的產業競爭模式實在沒什麼好說的,
難不成你要指控歐美國家強迫台灣生產他們不願做的產品不成。

------------------------------------------------------------
小樓一夜聽春雨 wrote:
請多看正反方面的雙...(恕刪)


就因為兩邊都有看過才覺得跟本半斤八兩,
流言傳播者們光是德國在歐洲電網內的電力跨國傳送圖表,
都可以故意只裁剪德法兩國之間的區域在那邊講法國要靠德國送電了,
裝公正科學結果搞了一堆明顯的誤導言論實在是很悲哀。

現在太陽能度電成本在台灣已經可以降到比燃油電力的成本還低了,
用德國的高電價來講似乎與台灣的情形對不太起來,
台灣的電價內可沒有一堆碳稅規費等等內容在裡面,
太陽能與風力設備的容量因數又比德國高在使用上成本要比德國更低。
(去年德國每度電費家庭0.298工業0.159,以34台幣對1歐元算約分別為台幣10.13元及5.4元)
如果國外的情形可以套到台灣那難道大力推行核電後電價也會像法國一樣變成家庭5.4元工業3.26元嗎?

至於火力發電像台電這樣觀念保守不使用污染較低的設備又便宜行事在同一個地方蓋了一堆機組,
台中火力從第1部機組商轉(那時日本已經引入超臨界10年了)到後來狂蓋到第10部機組,
(六輕的情形也好不到那裡,除了化工廠排放外連自用算在內搞了7部機組還有汽電共生也一樣燒煤)
這種搞法被抗議也只是剛好而已。

另外,日本去年2014年才是真正全年沒使用到核電,
而且日本是從2011年發生福島事件後雖然想重啓核電廠但也才真正開始績極的重視再生能使用,
之前日本的再生能除了水力外規模一直都不大也沒真正大力推廣,
311後不得不在短期內大量部建其它可用的再生能,
日本上一個財務年度(平成26年度->2014年4月~2015年3月)的太陽能裝置量比前一年增加10GW左右,
太陽能的發電量也比前一個年度多了100億度來到194億度。
(http://www.enecho.meti.go.jp/statistics/electric_power/ep002/xls/2014/2-11-H26.xls)

韓國這幾年太陽能安裝的速度比台灣要快而且也打算發展離岸風力產業,
和樓上一樣不要只看到核能而看不到再生能在世界上的進展。
能源局都不擔心他們訂的目標沒地方裝了(只有陸上風力認為上限裝置量到1.2GW與水力發展空間不大外),
其它的目標值都不是可安裝潛力的上限值還有上調空間。
-----------------------------------------------------------------------------

BigMac4Diet wrote:
雖然你找了那麼多圖表...(恕刪)


你認為煤機組反應速度與核能機組差不多,
那去找個核能機組這像樣頻繁升降的例子來看看吧,
我還沒看過核機組與核燃料棒可以用這樣的反應速度與調整頻率來玩的。
(你這麼專業可以幫忙找一下核機組反應速度不輸煤機組的資料來教一下吧)

需量負載管理相對的接受管制廠商可以在電價上取得一定的優惠折扣(這種做法不是只有德國有),
這種通知後執行的方法你要算是停電那我沒意見,
自己去看看之前貼過的那份歐洲能源監管機構的報告看看其中用和台電一樣在講供電品質的比較數據,
(C14-EQS-62-03_BMR-5-2_Continuity of Supply_20150127.pdf)
平均每戶停電時間 (System Average Interruption Duration Index -SAIDI) 與
平均每戶停電次數 (System Average Interruption Frequency Index -SAIFI)的數值,
SAIDI值法國的每戶停電時間每年都是德國的四倍左右,而且德國的平均每戶停電時間也一直比台電要低;
SAIFI值法國的每作停電次數每年都在德國的2~3倍左右,德國的平均每戶停電次數則與台電數值接近(台電稍好一些),
如果你認為供電品質可以直接用停電次數來比,那諾魯或帛琉這種超小國家供電品質不就比美國還要好了。
(核電廠反應速度若真的能與煤機組相當那法國這種供電品質或許就和法國的極端機組配比無關,但....是這樣嗎?)

BigMac4Diet wrote:
目前風電的預測技術能提供的有效預測值區間48-172小時,然後根據安全值規劃平衡發電量。但是風機的骤停是經常發生的,故需要配合電力調度短期預測,考慮電廠的輸出調整,理



所以風力的預測確實應用在電力調度上很重要,
真正無預警骤停的情形那還有什麼通知降低用電的時間,
大型電網本身就有一定的瞬間變化接受程度,
而極短期間的變動本來就是由抽蓄水力機組來進行即時的調整,
(照歐盟統計局資料德國抽蓄水力裝置量有5.6GW)
燃氣或煤機組一樣也會配合調整但畢竟比不上抽蓄水力反應快。

至於降載煤機組的效率問題,這邊問一下難道降低負載減損的效率會讓實際使用的煤炭量變多嗎?
假設90%出力值是最佳效率,當出力降到60%時難不成煤炭使用量不會也跟著減少,
若是這樣那還真是太專業了讓人難以理解。
(機組負載出力與效率的變化 和 機組更新後效率的變化 這兩者意義明顯不同拿來這樣比...)

BigMac4Diet wrote:
以上,如果有電廠踩油門設計,德國人對一年累計幾千次停電的抱怨,應該都是在夢中發生的吧。他們會非常期盼你能提供貴星球的然煤電廠技術。
此外,建議您引用圖表照片最好註明來源,否則斷章取義,亂解釋一通,讓人把原始製做當局給誤會了。而且也與01發言規則不符

每年停電次數平均法國是德國的2~3倍,法國也很需要你講的核電頻繁升降快速反應的技術,謝謝。

我提的資料若前面已經給過連結就有點懶得一再重貼,自己去找找大都有附來源出處,
若覺得那些資料不順眼就去檢舉看站方會不會封掉吧,反正維持一慣歡樂和諧沒有不同意見也不錯。

另外,德國為什麼只有硬煤用量減少你知道就順便講就好了何必還要人說,
這邊我的理解不知與你知道的一不一樣。
德國本身雖然產煤但產量多數都是褐煤,
德國的硬煤產量不算多還需要進口,
而基本上世界上有褐煤的國家本來就不多(大部份國家的煤藏量與生產的是硬煤),
褐煤加上運費後又無法與硬煤競爭因此在使用上常常只限於產地附近而只有少數生產國才有使用。
因此德國在電廠操作上自然會優先減少需要進口的硬煤使用量,
減核前德國2006年的硬煤發電量1379億度隨著再生能源的發展硬煤發電量也漸漸減少到去年的1090億度,
硬煤發電量減少了289億度但結果似乎有些人都會自動跳過而只注意褐煤電力增加了47億度,
或許這些人認為褐煤生產電力1度的污染可以抵硬煤生產電力5度吧,
不然我還真不明白為什麼要一直著重在褐煤的使用上。

-----------------------------------------------------------------------
Wow_Senior wrote:
某人這麼愛自打臉!...(恕刪)


2006年減核前到去年2014年,德國的年度褐煤發電量增加3%而硬煤發電量減少21%,
燃煤氣油火力機組發電量從3752億度下降到3291億度減少461億度,
火力佔總發電量比率也從58.6%降到53.6%,
原來全世界的環保團體都看不到德國硬煤用量大幅下降而只看到褐煤用量小幅上升啊.....,
所以是要叫德國多從國外進口硬煤而少用自產的褐煤嗎?

麻煩連狀況都搞不清楚就不要出來秀智商了,謝謝。
---------------------------------------------------------

KESA28493 wrote:
好吧要依台電電力規...(恕刪)


傳統電廠的廠用電一般在發電量3%~5%左右是不算大,
至於水風光這類再生能列入備用容量率計算時則是依各國依實際使用所與設定的可靠度來認定,
例如水風這種就可能依全年8760小時其中70%~90%時間的最小出力來認定,
實際還是要看各國在設定的可靠度下的系統規劃淨尖峰能力是多少再做計算,
備用容量率要多少還是要依各國不同考量與認定來算,
認為合不合理實在也很難套在不同國家上面,
例如日本的認定在311前依台灣算法來看備用容量率45%。
(也可參考台電這邊的解釋,雖然沒前員工講的仔細。)

關於風力的效益若你要忽視德國去年風力發電560億度的效益,
只去看各種再生能源的各自缺點而不去思考利用各種再生能的優點與特性相互撘配,
那對於IEA把再生能源列為在電力方面達成2050年前控制溫升在2度C內最重要手段的方向你大概也不會明白。

台灣的電力裝置量中反應速度快的抽蓄水力(2.6GW)和燃氣(15.2GW)燃油(3.3GW)佔比很大,
風光這兩種不同特性的再生能源在台灣的使用空間還很大,

風光的特性在使用上合適的區間差不多像上圖(主要替代燃油氣電力),
依能源局的風4.2GW+光6.2GW目標(發電量約206億度),
或是我認為可以努力的目標風5~6GW+光8~10GW(發電量約250億度~300億度),
如果依台灣的電力機型配比認為連這樣的再生能源裝置量都吃不下,
那你們對台灣的電網調度能力未免也沒信心了吧。

--------------------------------------------------------------------------

BigMac4Diet wrote:
這個新聞或許也正好...(恕刪)


日本的再生能源收購政策在311後為了要在短期內拉高再生能源電力,
(當時一堆待退老舊燃油機組拿出來應急使用造成發電成本大漲)
因此當時提出的收購價格號稱是世界最高,
今年日本的太陽能收購價大約在每度電台幣7~10元左右,
收購價格有漸漸在下調了,
日本這種受311事件影響不得不在沒什麼準備期的情形下大力衝再生能裝置的情形會慢慢回歸正常。
(拿這種裝置量17MW來跟核四2700MW比果然很歡樂~~)

至於你講的什麼在台灣建太陽能廠會虧錢的情形.......,
我還真不知道為什麼能源局競標會有一堆廠商殺低價格想賠錢做電廠,
能源局年度競標量還不夠用必需要增加年度目標量


另外,福島縣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個台灣大小,
照你講福島因為核災土地便宜的角度來看,
不算上面紅色的歸還困難區(約台北市面積)只看黃色和綠色(各約一個台北市大小),
還真的有不少地方可以裝太陽能.....。
(綠色區的双葉町離福島核一最近的地方只有2公里左右,傳播者們可以拿偵測器去打卡告訴大家福島很安全)

http://fortune.com/tag/solar-power/
http://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15/may/13/could-this-be-the-worlds-most-efficient-solar-electricity-system
正在非洲測試的太陽能發電廠,能源轉換率34%,使用瑞典的技術,一度5元的成本是根據這樣算出來的嗎?
empirepenguin wrote:
只貪便宜方便,不顧環境破壞、健康受損。
一定要等到親朋好友或自己罹癌,才會覺悟嗎?


真的,健康很重要,
先把夜市那些賣高致癌小吃的攤販禁掉效果應該會更顯著....
(炸油黑成那樣...烤架烤網黏著厚重的燒焦物..來源不明的醬料...)

  • 5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